《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楊西|撰文

古代仕女畫作品賞析系列之二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

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這是唐伯虎在《秋風紈扇圖》上的題畫詩,詩中他以十分通俗的語言,借畫上仕女之口,感嘆這人世間的世態炎涼。

從題畫詩中,我們得知唐伯虎畫中的仕女形象,來自於漢成帝的寵妃班婕妤“秋扇見捐”的典故。班婕妤本是雁門郡(今山西寧武)班況之女,才貌雙全。入宮後,曾一度得到漢成帝的寵幸,後被趙飛燕所害,退避東宮,作《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以扇至秋無用而被捐,來比喻因年老色衰而見棄,表達自己心中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感慨。從此以後“團扇”便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徵。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明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

唐伯虎選擇這個著名的典故,自然也緣於此。他在畫上題詩,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借班婕妤色衰恩馳,猶如紈扇在秋風起後被擱置的命運,拓寬了此畫的想象空間,再加上他一手瀟灑雋秀的書法與古樸厚重的印風,使這幅作品詩書畫印珠聯璧合,堪稱一幅吟詠紅顏薄命的千古絕唱!

題畫詩的前兩句描寫秋天到了,紈扇理應收藏起來,何事使佳人這樣傷感又將它拿出來?這裡唐伯虎巧妙地運用了一個設問,同時為畫的意境設置一個懸念,然後經過“請把世情詳細看”的論證,順其自然地形成“大都誰不逐炎涼”的結論,將自己的創作主旨用通俗的語言合盤托出、直抒胸臆,形成對那個時代官場黑暗、世態炎涼現象的控訴和抨擊。

《秋風紈扇圖》,紙本水墨,縱77.1釐米,橫39.3釐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畫中唐伯虎塑造了一位容貌嬌美、宛若天仙的麗人,亭亭玉立,手持一柄紈扇,側目凝視著畫外,孤立地佇立在蕭瑟秋風的庭院中。院中無更多的景緻,僅以奇石、翠竹作為點綴。以少勝多、以簡概繁自古就是中國畫家追求的寫意精神。在中國畫家眼中,從來沒有把照抄現象當作藝術創作的目標,相反,傳統的中國畫更多地被賦予意象性的精神寄託,從而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唐伯虎本身就是寫意畫法的丹青妙手,自然深諳此中佳妙。他僅以筆蘸濃淡墨,用行雲流水描加折蘆描,勾寫出人物婀娜多姿的體態造型,刻畫出玲瓏精巧的五官,勾勒出衣袂飄飄的服飾,系在人物身上的裙帶在風中上下飛舞,增添了畫面的淒涼。他用筆利爽、線條遒勁,提按使轉極具法度,焦濃重淡妙用合理。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局部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局部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明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局部

在用色上,他沒有按固有色而隨類賦彩,仍然以寫意為主旨,“不以形似而追求神似”,大膽地捨去人物身上的色彩,僅以濃淡墨為之;有的地方著以濃墨,有的地方則染以淡墨,臉手部位以淡墨細線勾勒,精緻而生動;既表現人物肌膚的白皙,又體現了人物面帶惆悵、冷若冰霜的氣質,為畫中孤寂蕭瑟的意境,營造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令觀者心悅誠服,為他塑造的仕女形象而拍案叫絕!

這一時期的仕女畫形象,與“唐妝”豐腴體肥、濃妝豔抹、雍容華貴的貴婦形成鮮明對比。人物大都肩削細腰、瑤鼻櫻唇、柳眉杏眼、弱不勝衣,以滿足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和變態的審美意識。唐伯虎一生所形成的消極柔弱、病態憂鬱的人生態度,正好暗合此種繪畫風格,使其於此道中游刃有餘,將其畫法推向極致,成為這種病態審美畫風的代表。“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萬莫張口。”這是一段描繪仕女畫的順口溜,同時也是當時時尚美人的標準。唐伯虎筆下的仕女,整體造型不追求人物比例的準確,削肩細頸、胸臀扁平,其畫風愁眉幽怨、眉清目秀,堪稱清新雅緻、楚楚動人。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明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局部

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整幅作品筆墨凝練、格調明快、造型生動、構圖奇絕、意境深邃,的確是其仕女畫中的一幅精品。其所以能成為精品,其中除了他深厚的閱歷、廣博的詩文底蘊及精湛的畫技之外,其書法上的造詣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他的書法早期擬學元代趙孟頫,用筆上追求唐人規矩凝重的效果,雄強茂密、圓潤多肉,極富力度;中期融李北海法,結體偏斜、使轉靈活、遒勁秀潤、自成機杼,如他的《七律詩軸》,便可看成這一時期書法風格的代表。

晚年書風大變,變得更加率真豪放,用筆迅捷勁健,八面出鋒,酣暢淋漓,他善於將書法的用筆與畫法結合,造就了秀潤雄勁、瀟灑凝重的畫風。這幅《秋風紈扇圖》,從畫上題字的風格判斷,應該是他中期的作品,即是他居住桃花塢時期,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書畫藝術創作的巔峰。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唐伯虎《七律詩軸》

唐伯虎的仕女畫風格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線條細勁、設色豔麗、氣象高華,有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風貌,如《孟蜀宮伎圖》;另一種則是從院體畫風脫胎而出,以元代文人畫“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為主旨,“重寫不重描”,用筆遒勁,用墨酣暢,設色淡雅,追求清新脫俗、情趣盎然的藝術效果,《秋風紈扇圖》顯然屬於後者。

古往今來,對一幅作品進行賞析,不但要看其立意、畫技、書法的高低優劣,還要對其印章、作者的人生經歷及創作的歷史背景,作一番深入的闡述分析,決不能泛泛而談,方能得其要領。

前面我已經就《秋風紈扇圖》的立意、畫技、書法,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此畫中唐伯虎如何用印,用的什麼印?唐伯虎在題詩落款完成之後,除了在“晉昌唐寅”下面鈐上自己的名章之外,還於名章下加蓋了一方陽文閒章“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裡醉千場”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秋風紈扇圖》閒章(下)“龍虎榜中名第一 煙花隊裡醉千場”

如果將唐寅的題畫詩,看成是讀懂此畫真正含義之門,那麼我認為這方閒章便是進入這道門的鑰匙。“龍虎榜中名第一”便說的是唐伯虎雖出身商販之家,因天資聰穎,少時讀書勤奮,南京鄉試名列第一,被人尊稱為“唐解元”的史實;“煙花隊裡醉千場”則是說他本以為可以“學而優則仕”,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文人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和抱負;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30歲進京會試,心中對仕途滿懷希望的時候,因“科場舞弊案”的牽連,使他含冤入獄,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大好前程成為泡影。這一沉重的打擊,猶如晴天霹靂,使他終生難以釋懷,從而半醉半醒,出入煙花柳巷。他曾在一幅《贈西洲詩卷》的書法作品中寫道:“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書本自慚稱學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這首詩中的一字一句,均是他人生血淚凝成的辛酸與坎坷的真情流露,使人讀之心潮跌宕、催人淚下。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明 唐伯虎 書法《贈西洲詩卷》局部

釐清了唐伯虎所鈐閒章所包含的人生遭遇與不幸,回過頭來看《秋風紈扇圖》,也就自然明白其中深刻的寓意,他是在借班婕妤色衰恩馳,悲嘆紈扇秋風起後被擱置的命運,訴說自己一生都無法釋懷的切齒之痛,儘管借酒解憂、花間尋樂,那種刻骨銘心的悲痛之情仍然久久揮之不去。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在收藏這幅《秋風紈扇圖》的題跋中寫道:“唐子畏先生,風流才子,而遭讒被損,抑鬱不得志。雖復佯狂玩世以自寬,而受不知己者之揶揄,亦已多矣!未免有情,誰能遣此?故翰墨吟詠間,時或及之。此圖此詩,蓋自傷兼自解也。噫!予亦骯髒負氣者,覽此不勝嚄唶,豈但賞其畫品之超逸已哉!時嘉靖庚子(1540)九月望日,項元汴跋。”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項元汴題跋

據史料記載,此類作品他曾創作過很多,如《杏花仕女圖》、《簪花仕女圖》、《紅拂妓圖》、《桐蔭清夢圖》、《烹茶圖扇》、《小庭涼夜圖》、《班姬團扇圖》等等。其中《班姬團扇圖》可看成《秋風紈扇圖》的姊妹篇,只不過它創作的時間略早於《秋風紈扇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中人物執一柄紈扇,亭亭玉立地站在一叢棕櫚樹下,明眸粉頰、姿容端莊、神情惆悵,表現出一種若有所思之情。前景一株含蕊綻放的秋葵,點出了夏末秋至的清涼……此畫無論從立意和構圖上,都與《秋風紈扇圖》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唐伯虎對這類題材的偏愛,與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文徵明在《題唐六如紅拂妓》詩中寫道:“六如居士春風笑,寫的娥眉妙有神。展卷不禁雙淚落,斷腸原不為佳人。”可以說文徵明不愧為唐伯虎一生的摯友,這首題畫詩採用動人的詞語,對唐伯虎所畫仕女作品的意境作了最準確的詮釋。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明 唐伯虎《班姬團扇圖》

賞析一幅藝術作品,不但要欣賞原作的藝術價值,對那些傳承有序的作品,既要看到原作中極其精湛的藝術收藏價值,也要看到隨著藏家的收藏、鑑賞、轉讓、傳承中豐富了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秋風紈扇圖》是一幅收藏有序的作品,畫上除了唐寅自己加蓋的印信之外,還有“項子京家珍藏”、“項叔子”、“天籟閣”、“墨子林”、“項氏子京”、“元汴之印”、“林佶之印”、“吉人之辭”、“張鹿樵鑑藏”、“自怡悅齋書畫錄”、“萊臣心賞”、“虛齋審定名跡”,對此畫的鑑賞提供了可靠的見證。其中“項元汴和林佶的題跋,也可視為此畫鑑賞的依據。

《秋風紈扇圖》道不盡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心中的悲涼與惆悵!

唐伯虎《秋風紈扇圖》印章

從以上闡述中,我們進一步得知唐伯虎的一生,經歷了從巔峰跌入谷底的人生陣痛,終生難以釋懷:“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這是他臨終前的絕筆詩,言語看似平淡,卻充滿對人間的眷戀及憤世嫉俗的狂傲不羈。從這首絕筆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哪怕他自稱六如居士,以佛的虔誠之心畫再多的《秋風紈扇圖》,也道不盡那個時代留給他的悲涼與惆悵……


《孟蜀宮伎圖》:花柳不知人已去,嘆浮華脂粉掩蓋下的悲涼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