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身邊的朋友一提到理財就反感呢?

安宇諾


對於“身邊的朋友一提到理財就反感”這個問題,我認為形成這種感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自身來講,理財知識匱乏,缺乏理財意識,對理財存在偏見,認為用錢生錢這種事兒不靠譜,不可能

從社會大環境來講,現在理財市場魚龍混雜,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分辨,不自覺的就形成了一刀切的牴觸思想

那麼如何緩解這些反感情緒呢?

我認為還得從自身出發,言傳身教,讓朋友們從你的成功中找到興趣,一起學習理財知識,研究理財產品

另外,理財市場也急需規範,只有風險和收益相當的理財市場,才是人們願意投入,敢於投入的良好市場,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琅琊凡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


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


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很多人因此破產。


今天,如果有人以投資的名義,向你兜售鬱金香,你肯定也會反感。


理財本身沒有錯,否則有錢人的資產難道都躺在銀行定期裡睡大覺?錯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以“理財”之名,行“欺詐”之實。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鬱金香事件,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之後,金融經濟泡沫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前幾年被炒上天的各種文交所,還是今年不斷暴雷的P2P。只是改換了發生的地點和名稱,但是規模和造成的破產人數一直都在增加。


而這些金融泡沫甚至是金融騙局,反覆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現在人們手裡有錢了,不滿足銀行給的利息,總想通過投資,讓資本的雪球滾動起來。


但投資是門很專業的課程,進入門檻高。


很多人有投資的想法,卻沒有靜下心來去學習的作為。因此在對投資完全不瞭解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聽到某某人說哪個產品好,就一股腦兒衝進去。


在日常的理財沙龍中,也經常會有人拿一些所謂的理財APP給我看,問這個產品好不好,那個理財怎麼樣。我一看廣告語“投進5000元,3天就能獲900元,7天就能收益1600元”,不用仔細研究產品,就覺得不靠譜。


理財騙局的普遍特點


①創造薅羊毛的機會,以求增加流量


一些平臺為了吸引流量,滿足大眾佔小便宜的心理,會創造機會讓你薅羊毛。


用戶只要下載註冊就能送現金,每日簽到也可以有現金獎勵。最重要的是邀請好友投資可以獲得對方每筆投資佣金提點,多介紹多得。


②用高收益作為誘餌,引投資者上鉤


這些APP普遍標榜收益日化率在1%以上,年化率達365%以上,有的日化率甚至達到了4%以上。


很多人一開始也不相信,拿小錢去試。而大部分平臺都會在一開始讓出一些小利,如期如數支付,以吸引對方加大投資金額。


在嚐到甜頭後,常常會有人本利全投進去不算,還要追加投資。其實大部分人都深知這樣的旁氏騙局一定會崩盤,但他們總堅信“自己會在出事前全身而退”。


在正規應用商城搜索不到的外鏈APP


這些騙局都有一整套產業鏈,包括包裝宣傳、網站、APP製作、製作分發給公眾號的廣告等。


它們基本都是靠公眾號或者網頁推廣。在鏈接裡附上二維碼,再利用熟人間的邀請拉人分紅,去傳播鏈接。


這些理財APP中的信息過於簡單。APP的開發商並無實質可查的信息,轉賬時也只留下銀行賬戶。當APP打不開時,受害人便投訴無門。


如何避開這些坑


事實反覆證明,凡是閉著眼衝進去的,多半是流著淚出來。


如何才能避開這些騙人的坑呢,其實也簡單——


①不要輕易相信銷售員的話


尤其是那些“一定能賺錢”的投資口號。現在正規金融機構的銷售在推銷產品時,禁止用“一定能賺錢”這種宣傳語,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用這句臺詞勸別人投資。


謹記“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要別人的高利息,別人想要的是你口袋裡的錢。一個不留神,你就會血本無歸。


②收益過高的理財產品要警惕


多少的收益率才算是合理呢?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了主旨演講,曾經說過“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如此直白的警示收益率風險,作為政府高層官員的表態是及其罕見的。


雖然他的話有點過於絕對,但是以收益率作為識別理財產品安全與否的確是一把不錯的標尺。


如果以這樣的收益率作為標準,“收益日化率在1%以上”的產品以及打著“投進5000元,3天就能獲利900元,7天就能收益1600元”這樣廣告語的平臺,直接就可以PASS掉。


融資方要得到貸款,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成本,有的是上浮利率,有的是手續費,有的是擔保費,有的是營銷費用,有的甚至是被強制搭售的銀行產品等等。那麼一些理財平臺給到投資者動輒10%的投資收益率,融資成本會達到多少呢?


通常多層級金融營銷產品的費用成本,需要12個百分點以上,意味著實際融資成本會超過22%-24%。


試想,現在的經濟環境之下,有多少企業能夠獲得超過25%的投資收益率,來支付融資成本呢?


由此你也可以判斷高額理財收益率的背後,是無盡的不可控風險,損失本金將是大概率事件。


③沒有監管的產品堅決不能買


無論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還是私募基金,但凡沒有監管的都不能買。


天上不會掉餡餅


投資,看的是長期獲取穩定回報的能力,而不是短期內的暴漲與暴跌。


希望每個人都能多學多看,在紛繁複雜的金融環境中,保持一顆睿智而平靜的心,不為誘惑所動。


財女蘇小妹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可以和你分享下。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前年來深圳出差,好久沒有見面了,晚上就一起吃個飯。然後就安排他在我家住下了,安頓好他之後,我就和他說,讓先在家待會,我要出去跑個步,因為我是提前定好了訓練計劃,準備要跑半馬的。可他聽完後就覺得,我是不是閒的沒事幹了,天天還要出去跑步,有那個時間在家看看書,耍會手機不挺好的。大熱天的出去跑步,搞的自己又累又臭的。我和他大學是一個宿舍的,關係比較好,之前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都差不多,這才3年未見,我們的愛好就不大一樣了,有些東西在他看來就是多餘的。

後來他走了以後,我對這個問題也有認真的想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瞭如今的分歧,我覺得原因可能有三點:

第一是環境因素,因為他是在一個三線城市(沒有地域黑),我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我倆現在所接觸的東西不再一樣。在深圳跑步可以成為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他生活的城市,可能並沒有普及開來,大家只是上班下班各忙各的,不會太多的關注業餘生活。

第二是關注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覺得很好的東西,但別人並不這樣覺得。

第三是所處的圈子不一樣了,之前我們是因為某個因素聚集在一起,現在不在一起來,雖然說我們還保留著原來的關係,但我們圈子的相交面積是越來越小了。

其實理財也是一個道理,他所處的環境,理財的人比較少,沒有接觸過相關圈子裡面的人,只是站在圍牆外面看見,誰誰誰理財又虧錢了,覺得理財都是騙人的,錢在自己的口袋才靠譜。

還有一點就是對未知風險的恐懼,如果說理財沒有任何風險,是個人都能掙到錢,你覺得他還會反感嗎?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懂,看到還有很大的風險,你還要覺得如何如何的好,這樣他肯定會很反感了。其實我是比較贊同他的觀點的,我不懂,也不太想懂,你就不要和我討論這個問題。總比不懂裝懂,還拿著自己多年累積的積蓄去賭,然後虧了要好的多。

總結

對於理財比較反感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就不要過多的再提及這個話題。這些需要他們自己慢慢的去接觸、實踐,才能有一定的共同話題。畢竟如果別人理財虧了錢,你又不會補給他,而又何必強求別人和你一樣呢!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我分享更多理財知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