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倒敘的意義是什麼,會對電影表達有什麼作用?

非不定高


我來回答一下把

其實這個在影視劇作裡叫非線性敘事,一般不會單獨說倒敘或者插敘,因為很少有完全倒敘的電影故事類型。

所謂非線性敘事就是有別於線性敘事的故事手段,組成故事的基本構成就是起因、經過、結果,三者按這個順序先後串聯,就構成一個符合客觀事件發生規律的故事,這是任何故事的基本故事邏輯。如果故事按照這個基本邏輯來設計,就是線性敘事,所謂的“線”,指的是時間,先發生起因,再引起一系列的變化也就是經過,最後在種種演變下導致最終的結果,所以這個基本形式的邏輯主導是時間。對於劇作來說,內容架構的基礎是通過故事邏輯建立的故事完整性,如果故事毫無邏輯,那就只是碎片化的事件,無法形成故事整體。這樣觀眾看完腦子裡是一片亂麻,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這不能稱之為故事,因為只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情節。

但是故事邏輯不止“時間”這一種,時間只是一個故事的基本邏輯。不以時間為邏輯構成的敘事,就是非線性敘事。有人會質疑,如果不以時間為邏輯,放棄了故事的基本邏輯,那故事還能成立嗎?事實上完全不會影響,因為任何非線性敘事,本質仍舊是線性敘事,只不過把起因、經過、結果裡面的諸多要素順序進行了變化而已,並沒有打破線性敘事的基本邏輯,打破的只是敘事形式。“不打破”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可以想怎麼打亂怎麼打亂,但是要保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提供給觀眾完整的起因、經過、結果所有信息。

在這個基本前提下,其實非線性敘事的主要優點就是一個,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因為人對事件一般經驗的認知就是線性敘事,所以線性敘事也是最客觀、真實的敘事形式,紀錄片往往都是採用這種方式。而對於需要調動觀眾積極性、吸引觀眾的劇情片來說,就要儘量採取不同的手段去增強故事的吸引力,非線性敘事就是手段之一。只不過非線性敘事是非常靈活的,編劇可以將非主線故事中某一個的結局先放到開頭,或者開頭是線性敘事,然後過了一會兒進入非線性,先講另一個故事的經過或者結果,而這另一個故事的經過或結果可能是整部影片的結果,也有可能是支線故事的一個結果或經過,而在講述經過或結果的過程中,又可以插入另外故事的起因……一切都非常靈活,比如《低俗小說》。

比如先告訴你結果是主角死了,你會好奇發生了什麼他怎麼死了?具體到《泰坦尼克號》就是,女主在說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勾起觀眾具體瞭解經過的興趣,這種情況不是製造懸念,是鋪墊,不過效果相似。製造懸念的情況是以開放式結局的形式先告訴你結果,然後開始講經過,比如開頭主角在巷口激烈槍戰裡逃亡,最後逃到一個死衚衕,敵人追上掏出手槍指著主角,主角睜大了眼睛,然後屏幕黑掉,一聲槍響和倒地聲。這個就是告訴了一個結局,但是主角死沒死沒說,這是製造懸念。一般這種情況是發生在故事中段某一幕的結局。還有一種情況是創造特殊的觀影感受,比如非線性敘事的鬼才昆丁塔倫蒂諾。有時候他會先告訴你主角的結局是死了,然後再講故事,當你抱著知道主角已經死了的心態在看主角的故事時,就會有一種審視感:主角荒廢人生或者行兇作惡,你會對他感到悲哀或者為他著急;主角想要治病,你會感覺他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宿命……這種就是把觀眾放到了上帝視角,創造一種特殊的觀影感受。

之所以說了那麼多關於前提的事情,是因為非線性敘事的關鍵在於故事信息的處理。一個編劇對於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水平高低,就是故事信息處理能力高低直接導致的,而這一切是非線性敘事影響電影表達的核心。有的編劇非線性敘事把起因、經過、結果其中的一小環漏掉了,那故事就很難成立了,非線性敘事的作用反而就是消極的。

或者有的編劇對於大量非線性敘事混雜的處理功力沒那麼強,導致觀眾看完整部影片腦中仍舊是混亂的,或者有一部分混亂,那故事效果也是不會好的。一切故事吸引觀眾的首要前提就是故事讓觀眾信服,只有觀眾信服了故事,才能被吸引進去,故事才會對觀眾起作用,這是基礎。還是上面說過的例子,《低俗小說》,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雜的非線性敘事架構,眾多故事線性要素混亂交錯,事實上直到觀眾看到最後一分鐘前,腦子裡仍舊是一片混亂的,但看完最後一分鐘,觀眾腦中的故事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清晰的、閉合的故事,這就是非線性敘事的頂級水平,所以《低俗小說》這部純好萊塢電影在戛納都全票拿了獎。就像是拼圖,正常拼圖是先拼上一塊,然後找到這塊周圍的部分,一點點補全擴大,但昆丁的拼圖方式是東邊拼一塊,西邊拼一塊,角落拼一塊……但是最後他一樣將整個拼圖完整拼好。


佐藤琦


哈嘍,你好我是八戒,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電影中倒敘的意義

倒敘的方式打亂事件發展的順序,使人猝不及防的進入到故事發展的緊要關頭,從而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使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二、電影中倒敘有什麼作用

採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電影的生動性,使電影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

採用倒敘應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或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或為了結構變化的需要或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千萬不可為倒敘而倒敘。運用倒敘,非有過渡或過渡段銜接不可。當倒敘的部分敘述完畢回到順敘時要交待清楚。否則,會使文章頭緒不清,脈絡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這種倒敘的方式打亂事件發展的順序,使人猝不及防的進入到故事發展的緊要關頭,從而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使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在電影創作中,從故事發展的結果開始敘述,然後再開始回述以往故事的發生和發展。影片《這裡黎明靜悄悄》年邁的上尉帶領幾個年輕的人在掃墓,然後倒述墓碑下犧牲的年輕的女戰士們在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結尾又回到墓碑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廊橋遺夢》、《泰坦尼克號》等都用了這種方法。


八戒說電影M


這個東西在影視劇作裡叫非線性敘事,一般不會單獨說倒敘或者插敘,因為很少有完全倒敘的電影故事類型,這是有別於作品創作的。

只要是一條線且前後有序,都是“線性敘事”。因此,文學中的倒敘、插敘都應該算作“線性敘事”,因為它們大體上都遵循“一條線”原則,只不過是以“曲線”的形式表現的。

影視劇中非線性敘事比較複雜,與之相對的是線性敘事。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在寫作中,通常歷史事件的記錄,比如皇帝生活的飲食起居記錄,地方史等都屬於這一類,包括按照歷史改編的相關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還有學生寫的生活類記敘文,那麼很容易理解的相對應的影視作品,比如中國歷史類的影視作品,比如紀錄片。


線性敘事,所謂的“線”,指的是時間,先發生起因,再引起一系列的變化也就是經過,最後在種種演變下導致最終的結果,所以這個基本形式的邏輯主導是時間。對於劇作來說,內容架構的基礎是通過故事邏輯建立的故事完整性,如果故事毫無邏輯,那就只是碎片化的事件,無法形成故事整體。這樣觀眾看完腦子裡是一片亂麻,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這不能稱之為故事,因為只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情節。

但是故事邏輯不止“時間”這一種,時間只是一個故事的基本邏輯。不以時間為邏輯構成的敘事,就是非線性敘事。有人會質疑,如果不以時間為邏輯,放棄了故事的基本邏輯,那故事還能成立嗎?事實上完全不會影響,因為任何非線性敘事,本質仍舊是線性敘事,只不過把起因、經過、結果裡面的諸多要素順序進行了變化而已,並沒有打破線性敘事的基本邏輯,打破的只是敘事形式。“不打破”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可以想怎麼打亂怎麼打亂,但是要保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提供給觀眾完整的起因、經過、結果所有信息。

以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為例:

線性敘事:傑克賭錢贏到船票,然後上船,遇到女主,然後兩人相愛,泰坦尼克號遇難,兩人生死相隔,幾十年後,船被打撈上來,倖存者女主接受採訪,把故事告訴了大家。

電影原作:泰坦尼克號被打撈上岸,年邁的女主開始回憶往事,然後故事開始,傑克賭錢贏船票,遇到女主等等。

電影以主人公回憶的方式去呈現電影,但並非完全是倒敘,而是通過現實與回憶的時空交錯手法,改變了電影在時間和空間的敘事順序,把年邁的女主羅絲內心的百感交集,注入到了關於回憶的劇情中,加重了電影劇情本身的悲情感。


一個編劇對於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水平,信息的處理和整合,決定了電影水平的高低。

蒙太奇,快速剪輯,多線並行已經成為常用的影視技法,時間和空間在敘事的過程中被越來越淡化和模糊,泰坦尼克號的結構並不複雜,關於非線性敘事的經典作品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瘋狂的石頭,恐怖遊輪,低俗小說。


《低俗小說》,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雜的非線性敘事架構,眾多故事線性要素混亂交錯,事實上直到觀眾看到最後一分鐘前,腦子裡仍舊是一片混亂的,但看完最後一分鐘,觀眾腦中的故事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清晰的、閉合的故事,這就是非線性敘事的頂級水平,所以《低俗小說》這部純好萊塢電影在戛納都全票拿了獎。就像是拼圖,正常拼圖是先拼上一塊,然後找到這塊周圍的部分,一點點補全擴大,但昆丁的拼圖方式是東邊拼一塊,西邊拼一塊,角落拼一塊……但是最後他一樣將整個拼圖完整拼好。

諾蘭導演在敘事方面有著優秀的表現,《記憶碎片》是專門將倒敘專門作為敘事手法的優秀電影。

倒敘作為電影表現手法的一部分,作用顯而易見,設置懸念,使得情節引人入勝,而通過倒敘的穿插,時空的交錯,會讓整個電影變得更加複雜更加有深度,讓喜劇更詼諧,讓故事片更深入,讓歷史更宏大,提高電影藝術的魅力,豐富藝術的表現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