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絨螯蟹“一齡蟹種”健康養殖技術

中華絨螯蟹“一齡蟹種”健康養殖技術

一、養殖環境

池塘取水口水源充足,比重 1.000~1.002,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1989]》,供電到位並充足,交通方便。

二、前期準備工作

1.池塘結構 面積1~2畝,東西向長方形,深度60~100釐米,坡度不大於35度。

2.配套設施 防逃設施:在池塘四周用雙層塑料薄膜或塑料板圍起來,其高約為60釐米,埋入土中10~15釐米;增氧設施:具有配套的底部微孔增氧設施,增氧功率每畝水面不小於0.2千瓦;鋪設瓦片:在池底放置1500~2000片/畝;種植水花生:佔總面積40%~50%。配置進排水系統並分開。

3.清淤整塘、瀝乾曬塘、翻曬瓦片、增減水草 最好在正月20前銷售完畢,放幹水後,先整塘,3月中上旬視情況補栽水草,使池塘中水草均勻分佈,並充分曬塘,翻曬瓦片(移位)。

4.消毒除害 從上一年銷售結束後,用足量石灰進行消毒除害,殺死遺留在池中的蟹、細菌、寄生蟲和其他敵害。

三、苗種放養

1.苗種選購

(1)供苗單位:選擇規模大、技術力量強、信譽好的大眼幼體培育基地作為供苗單位,例如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育苗基地或上海海洋大學育苗基地等。

(2)大眼幼體:選擇大規格種蟹,雄0.225千克以上、雌0.175千克以上。選購優質蟹苗:育苗產量高的、育苗水質良好的池中的蟹苗;變態同步、大小均勻、活力好、無病害;變態時間、淡化到位:待80%以上溞狀幼體變態到大眼幼體後,開始計算變態時間,一般為7~8天,淡化鹽度與養殖池塘鹽度基本一致方可出苗;試苗:用礦泉水和池塘水試蟹苗,若早、中、晚試蟹苗2~3小時無一死苗,則此蟹苗為優質蟹苗。

2.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進水、殺菌消毒:4月中旬左右進水,瓦片沒入水中,用生石灰75千克/畝消毒,然後一個星期排水;4月下旬用漂白粉100~150克/米3 (每畝不少於2包)殺菌消毒除害,務必把兩年生的蟹殺死。

(2)水質培養:消毒3天后進水5釐米,視情況施肥(用5千克過磷酸鈣和2.5千克尿素或發酵有機肥或生物有機肥),培養基礎餌料,大約一個星期左右,使水體透明度為15~20釐米。

(3)水質處理:進苗前5天先用生物有機酸解毒;然後進苗前1天用0.2克/米3 二氧化氯,對養殖池中水體進行殺菌消毒。培養水草,使水花生佔總水面的40%~50%。

3.苗種投放

5月上中旬,用泡沫箱(3層,底層放冰塊,冰塊和蟹苗有隔層)運輸,每個尼龍袋裝0.5千克,一個泡沫箱裝蟹苗不超過3千克,上面覆蓋溼毛巾或溼布。運到養殖池時間正好上午8-10點並且天氣晴好。

投蟹苗前一天再用0.2克/米3 二氧化氯對養殖池中水體進行殺菌消毒,防止蟹苗運輸途中受傷後感染。每畝投放有效大眼幼體1.5~2.5千克(淨水面計算)。蟹苗運到後,先將蟹苗放在各個池的池邊,然後根據蟹苗來源遠近,讓蟹苗適應後(在水中沉幾秒鐘後拿上來,沉的次數根據遠近確定)並均勻投放。

四、養成管理

1.科學投餵 投餵顆粒飼料(5%~10%發酵飼料)、麩皮,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為兩頭高、中間低,沿池邊均勻投餵。

(1)投餵時間:1~2次。蟹苗投池3~5天后、發現養殖池中有Ⅰ~Ⅱ期幼蟹時,開始投餵顆粒餌料等,每千克蟹苗投餵0.1千克;Ⅱ~Ⅳ期,每天早晚各投一次飼料;Ⅴ期後,每天早晨投餵一次飼料,一直到高溫時每千克蟹苗投餵2.0千克左右顆粒飼料,當水溫低於30℃後,再根據蟹的攝食量、攝食時間增減投餵餌料量。

(2)投餵標準:每天投餵飼料數量,以餌料臺為參照系,根據實際攝食情況,由3.5~4小時攝食完作為標準。還要兼顧蟹、水、氣候的情況,分別為蟹:觀察蟹的體色、活力、活動、生長情況,檢查蟹的腸胃、鰓;水:變濃、變清、變老、變紅等;氣候:氣壓低、連續陰天、下雨等異常氣候,以確定“正常投餵”還是“減少投餵量”或“停止投餵” 。

2.底質與水質調控

(1)底質調控:通常從Ⅲ期仔蟹開始施用底質改良劑,施用原則如下:①定時施用,有益菌群保持一定的濃度才能繁殖為優勢菌群,才會對有害菌群形成競爭,抑制有害菌群的毒害作用,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繁殖週期極短,幾分鐘繁殖一代,經過幾十代繁殖後其種質逐漸退化,因此需要施入新的菌群以保證其效力。5月下旬-6月中旬,每隔10天施用1次,6月中旬-8月下旬,每隔7天施用1次,8月下旬-10月下旬,每隔10天施用1次,施用劑量根據不同品牌的底質改良劑靈活掌握。為發揮以上有益菌的各自效力,對池底進行充分降解,應施用不同種的單一微生物製劑或富含以上菌群的複合微生物製劑。

②適時施用,芽孢桿菌、反硝化細菌為好氧性細菌,要根據當時的天氣及水質情況靈活施用。一般在高溫悶熱時,儘量不施用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好氧性細菌;在陰雨季節,不施用光合細菌,光合細菌需要有一定的陽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對於乳酸菌、酵母菌、厭氧性細菌而言,雖不耗氧,但其改底的過程即為發酵的過程,產生大量熱能,底熱會引起底層缺氧,應酌情避開高溫雨季使用。

(2)水質調控

水溫。適宜水溫15~30℃,最適水溫為22~30℃,春季水溫升至8℃以上,開始少量進食,其後隨水溫升高,攝食量增加。因此,盛夏時應加註新水調節水溫,冬季應加大水體保溫。溶氧。最適溶氧為5毫克/升以上,蟹池中溶氧變化的一般規律是:①氣壓低時,水中溶氧減少;②氣溫升高,河蟹新陳代謝增強,水體中溶氧減少;③白天由於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水中溶氧升高,夜晚光合作用停止,水體中各種動物呼吸耗氧、溶氧減少,一般溶氧在日出之前最低,下午2-4時最高。

pH。適宜為7.6~8.6,最適為7.8~8.4。營養鹽類。一般通過施有機肥等補充水體中的營養鹽類。特別強調的是,水體中的鈣鹽對河蟹蛻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質調控。重點培育好池塘水中的單細胞藻類,保持一定的濃度,池水達到肥、活、嫩、爽,池水不能經常有藻類死亡下沉,形成青苔,產生有毒氣體,如硫化氫、氨氮等,為了確保水質穩定,定期施用生石灰。生石灰中充足的鈣是蟹種蛻殼生長必備的物質,生石灰也是改善水質的通用調水劑,可有效中和由於餌料及糞便腐敗變質導致水質的弱酸性。一般每隔25~30天施用1 次,夏季高溫季節,一般每隔 10~15 天施用1次,施用劑量為10~15千克/畝,化漿後全池均勻潑灑。定期換水,換水是改善水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換水太頻繁會導致池水理化因子變化太快,加重蟹種應激性,導致提前蛻殼,可能會促進蟹種性早熟。一般換水量不超過池水的1/4,每隔20~30天換水一次;夏季高溫季節,每隔7~10天換水一次。如果藻類顏色正常則不要換水,平時補充滲透、蒸發失去的水。換水時,避開底質改良劑及生石灰的施用生效階段,在每次換水前,要先檢查水源的水質情況有無異常,有測試儀器的,可先檢測一下常規數據是否正常,然後再確定換水。可通過定時開啟增氧機的方式調節水質。

3. 日常管理 早、中、晚巡塘,觀察水色、透明度變化及其趨勢,並進行水質分析和檢查底質及蟹情況(攝食、生長、蛻殼、病害)。

4.水草管理 在蟹池中移栽適量水花生,以創造有利於扣蟹棲息的生態環境。水花生在夏天除有遮陽降溫減少性早熟的作用外,還能淨化水質和補充扣蟹餌料,因此,在扣蟹養殖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注意水花生養護。一是保持水花生佔蟹池面積的50%~90%。二是不能使水花生在蟹池中長得太密,太密後,會阻礙養殖水體的水平和垂直運動,水體活動性差,都會導致水體底部缺氧,爛根爛莖,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拉疏行距保持水花生生長間隙。三是水花生在蟹池中生長不能太稀,太稀則影響扣蟹生長,要及時補充。一般整個扣蟹培育階段,要對水花生進行3次專門的養護來調節水花生生長狀態,確保水花生的根系不會腐爛,池底不會發黑,在扣蟹養殖池水面用毛竹圍住水花生,池塘邊緣留有空隙作投餌用。

五、應激高溫天氣對策

河蟹是甲殼類變溫動物,扣蟹生存的溫度為13~30℃,30℃以上會影響攝食和蛻殼,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夏天高溫酷暑經常光顧,如在高溫期應對不好,可導致扣蟹大量死亡,採取措施:①穩水保水,水深應在1米以上,高溫期每5~7天加換水一次,注水應在凌晨進行。②管草護草,水花生是扣蟹的棲息場所,也是池塘自淨的重要載體,高溫期池中水花生過密,都要進行人工疏草,水花生不足可補充移入。③選餌投餌,高溫季節需要加大青飼料的投餵量,即提高餌料中的粗纖維、維生素的含量,既可增加餌料的適口性,又符合扣蟹的生理特性,防止扣蟹“性早熟”。④調水改底,夏天池水pH多呈酸性,會引起扣蟹蛻殼不遂,此時可潑灑生石灰水,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使用複合生物製劑調節水質。⑤使用抗應激藥物,高溫是引起河蟹應激反應的應激源之一,應激反應嚴重時扣蟹的病死率會大幅提高。在扣蟹餌料中添加抗應激藥物,如維生素C、類維生素B 15 ,可降低扣蟹的皮質醇含量,減輕應激反應,降低病死率。

六、病害防治

在扣蟹培育過程中較為常見的蟹病有纖毛蟲病、黑鰓病、水腫病、腸炎病,應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改良底質,增強扣蟹的抗病能力。日前,連續發生扣蟹“環爪”病害,這是由於高溫季節連續缺氧,底質水質汙染所造成,可選在晴好天氣,避開蛻殼期,使用少量敵百蟲化水全塘潑灑,預防扣蟹“環爪”病的發生。其次,謹防扣蟹肝胰腺萎縮白化,這是由於放苗密度高、水環境差、病菌滋生、營養不足所導致。採取措施:一是強化營養,補充蝦青素,9-11月是扣蟹的關鍵生長期和營養積累期,這段時間養護得當,肝胰腺紅潤飽滿;二是肥水養蟹,秋季水透明度在15釐米左右,謹防水渾、水濁。總之通過改底、調水,營造適宜的養殖環境,通過微生態製劑的使用預防疾病,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

中華絨螯蟹“一齡蟹種”健康養殖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