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原創:孫一睿、毛穎 神外資訊

【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由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兼西院執行院長毛穎教授團隊撰寫的: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4月10日發表於《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歡迎閱讀,分享!

【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即可查看原文

2020年的春節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註定不同尋常。當14億中國人正在慶祝這個他們最看重的節日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並快速輻射全國以及至海外多個國家。隨著疫情的日益嚴峻,2020年的春天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甚至是命運。

在過去的2個月中,我們目擊了數以萬計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在痛苦和恐懼中掙扎,看到了數以千計的生離死別。同時,我們也見證了包括神經外科醫生在內的全中國醫護人員抗擊疫情的大無畏精神。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共有3萬多名醫護人員和74支醫療隊援助湖北,其中有9支是由神經外科醫生作為領隊。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療機構之一,我所在職的華山醫院也向武漢派遣了273人的醫療隊,深入疫情最重的地區,其中約1/4是神經重症醫師和護士。截至3月15日,全國至少已有476家醫療機構3387例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有至少

46位醫護工作者為疫情防控獻出生命(截至4月6日,已有62位獻出寶貴生命,編者注)。這其中包括我的同行,中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教授。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中國神經外科的急診手術並沒有因疫情而停止。2月16日,中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合併腦卒中患者在哈爾濱完成手術。全國其他地區的神經外科醫生也在為無法拖延的患者實施緊急手術治療。雖然目前還無法統計全國的手術數量,但華山醫院在2月1日至3月15日疫情最重期間完成了急診手術122例,其中包括腦出血49例,腦外傷27例,動脈瘤破裂15例,腦腫瘤31例。

目前,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趨於好轉,各項醫療工作正逐步恢復。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我能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並以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和醫院管理者的心態深刻思考我們面臨的挑戰。

在醫療技術方面,我覺得一個值得被信任的神經外科團隊,應具備救治患有傳染性疾病但同時需要緊急手術患者的能力,醫院行政管理層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在救治患者同時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其次,神經外科團隊應該重視重症醫學知識的學習,以應對複雜危重的患者。

在外部環境和職業發展方面,雖然此次疫情期間大部分門診工作都暫停,但很少有患者因此延誤病情的診治。事實上,疫情期間很大一部分神經外科醫生開展了網上遠程會診諮詢和隨訪,神經外科醫生的在線專業學習和研討更是如火如荼、每日不斷。根據國內領先的神經外科互聯網教育及諮詢平臺“神外資訊”統計,疫情發生以來,該平臺(含子平臺神外諮詢神介資訊)及其合作機構聯合邀請了近千位神經外科及相關學科專家,共舉辦神經外科十餘個相關病種的患者公益在線答疑和MDT會診共近百場,面向國內神經外科、神經介入醫生的在線課程超百講,與美國、歐洲的醫生同道海外連線十餘場,這些線上活動累計吸引了近百萬人次的患者和醫學專業人士觀看和互動(數據截至4月10日,編者注)。另外,之前被廣泛關注的中國醫患矛盾和醫院暴力似乎在新冠肺炎疫情環境下得到了顯著改善。當疫情結束時,也許醫務人員和患者都可以對我們的醫患關係有重新的認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神經外科醫生在醫院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是否能在社區及其他平臺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的醫療改革是否能建立更好的模式來回饋臨床一線醫務人員?新一代通信技術如何幫助神經外科醫生提高醫療效率和安全性?這些都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新型冠狀病毒仍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肆虐。科學家們正通過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來應對這一危機,開發新的診斷工具、疫苗、藥物來對抗疫情。我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我們必將度過這場危機,我也樂觀地認為,此次疫情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不僅作為個人,而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鬥中我們最終將贏得勝利!在這場戰役中,所有醫務人員必將與所有患者站在一起,而神經外科醫生也將是這場戰鬥的主要力量!


毛穎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JNS社論】毛穎教授:中國神經外科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及思考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 即可查看疫情期間神外資訊在線答疑及講課總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