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張郃這員戰將是曹魏陣營中少有的幾位帥才之一,他很有戰略頭腦,但一生坎坷,歷盡波折,始終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軍事才華。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大家都知道,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其中有位冀州刺史韓馥,他當時的實力非常強勁,諸侯盟軍的後勤給養就是由他來提供的。他的地盤廣大,錢糧益盛。而且韓馥的官職是“刺史”,在地方上是軍政一把抓,權力很大,能合理合法地調動國家正規軍隊。十八鎮諸侯中,韓馥的實力與淮南袁術相當,要強於當時的袁紹、公孫瓚、曹操等人。

大家記得,汜水關與華雄一戰中,韓馥曾經派上他的一員名揚古今,如驢摜耳的千古名將出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除了潘鳳之外,咱們再說幾個韓馥麾下的猛將:麴義、張郃。夠不夠有名?帳下的謀士:荀諶、辛評。部下:耿武、關純。認真檢點一下,韓馥的實力是非常強勁的,但這個人整合能力太差,缺少謀略,一副好牌打了個稀爛。

袁紹收取冀州之後,麴義和張郃就投附在了袁紹帳下,為其效力,成為了“河北四庭一柱”中的成員。

袁紹這個人,用曹操的話來講“多謀寡斷”,多謀則必多自負,寡斷則易失良機。他對張郃是用而不重,讓張郃率領軍隊,但並不予以充分的提拔和信任,擔任了個“校尉”的職務,只能勉強算箇中層軍官。後來打敗公孫瓚以後,張郃也立了些功勞,晉升為“寧國中郎將”,相當於現在的“准將”師長。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很快,袁紹與曹操翻了臉,雙方的主力在官渡展開了對峙,僵持不下,但袁紹兵多,裝備精良,在戰役初期屢佔上風。在軍事會議上,張郃就給袁紹出了個主意:我軍雖然連戰獲捷,但咱們不必浪費兵力與曹操正面交鋒,而應該“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

張郃一下就抓住了曹軍的七寸――兵力太少,後勤不足。如果按照張郃的計劃,秘密派出一支輕騎部隊斷絕了曹軍與後方的聯繫,曹軍將立即陷入危境中。如果曹操置之不理,後援斷絕,全軍將不戰自亂;如果曹操派兵支援,重新打通後路,那他前線的兵力將愈加不足,捉襟見肘,袁紹再發動攻勢,曹軍將被迅速擊潰。

但此時張郃在袁紹麾下不過是個中層將領,屬於執行階層,而袁紹手下還有眾多謀士,根本沒把張郃的意見當回事。張郃這個執行層無法影響到謀劃層和決策層。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戰事繼續發展,曹操也發現了袁紹的關節點――囤糧重地烏巢。於是曹操組織兵力欲對烏剿發動突襲。這個消息迅速被袁紹探知,召開軍事會議商議對策。在會議上張郃認為,必須要加強烏巢的防禦兵力,阻止曹軍得逞。但袁紹的謀士郭圖卻認為,應該趁著曹操調集兵力攻擊烏巢,正面防禦空虛的機會,迅速組織兵力攻打曹操的大本營,這叫“

圍魏救趙”。張郃認為這太荒唐了,純粹是一廂情願,曹操必然會加強大營的防守,“攻之必不拔”,烏巢若失,糧草斷絕,我方兵力多的優點反而會迅速轉化為弱點,軍心大亂,“吾屬盡為虜矣”。但袁紹仍然拒絕了張郃的提議,讓他和高覽組織兵力攻打曹軍主營。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事情果如張郃所料,正面攻擊打得焦頭爛額,久久不下,後方烏巢已經告失,糧草全部被焚燬,全軍大震。如此危急的形勢下,謀士郭圖為了摘清自己的責任,居然汙衊張郃有不臣之心,袁紹要收拾張郃。正在前線奮戰的張郃和高覽為了自保,萬般無奈之下,戰場起義,投降了曹操,袁紹正面戰線防禦頓時洞開,被曹操趁虛而入,直取中軍,打得潰不成軍,四散奔逃。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張郃投入曹營,曹操非常高興,將其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並封其為偏將軍,封爵都亭侯。授以兵卒,隨後在攻打鄴城,渤海擊袁譚,圍破雍奴,征討柳城等一系列戰鬥中立下功勞,晉升為“平狄將軍”。但張郃在這個軍銜上一呆就是多年,很多戰友紛紛晉級,而張郃卻始終是個“平狄將軍

”。

徵東萊,討管承,破陳蘭、梅成,戰馬超、韓遂,圍安定,降楊秋,討梁興、武都氐,平宋建,徵張魯,討竇茂,入漢中,至陽平,張郃是屢立戰功,卻一直沒有獲得晉升。張魯平定後,曹操率兵東還,張郃被留下來作為夏侯淵的部將鎮守漢中,以防禦劉備。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張郃這個人很有遠見,他不像其他將領一樣去加強防禦,而是率領一支偏師兵進巴東、巴西,搶奪地盤,並將俘獲的民眾、牲畜和財物遷走,這就給劉備擴張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劉備派猛將張飛率兵攻擊,雙方在閬中、瓦口關、宕渠進行了三場惡戰,張郃兵力不足,又得不到後方支援,三戰皆敗,退守南鄭。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此前屢立戰功也未獲晉升的張郃卻升職了,“

拜蕩寇將軍”。

劉備率兵而來,張郃拒守廣石,扼住了咽喉要道,阻住劉備大軍,劉備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趁夜急襲。張郃則“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正在此時,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了。主帥被陣斬,曹軍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嚴峻局面,人心惶惶,兵無戰心。危急關頭,以郭淮為首的曹軍眾將緊急召開會議,在會議上大家進行了一次民主投票選舉,“

推合為軍主”,一致推舉張郃為臨時代理全軍總司令,並將會議結果送達至後方長安城的曹操手中。張郃“勒兵安陣,諸將皆受合節度,眾心乃定”。而曹操一邊組織大軍支援,一邊派使者到前線去認可了這次民主選舉結果,“遣使假合節”。

這就是張郃在漢中前線最為詭異的一次晉升,三次被張郃擊敗,晉升為“蕩寇將軍”,夏侯淵戰死,張郃又“假節”,獲得調度大軍的兵權。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蕩寇將軍”其實遠遠配不上張郃的功績,同樣的軍銜,早在遠征遼東的時候,張遼就已經受封為“蕩寇將軍”了。而張郃直到漢中之戰時才獲此軍銜。那麼,是曹操不喜歡張郃嗎?也並非如此。曹操其實對張郃是非常欣賞的,而且一直視其為“愛將”,在張郃打敗仗的時候從來不給予降級或其他的處分。

漢中之戰,張郃屢敗於張飛之手,曹操卻給予了晉升;定軍山,主帥夏侯淵為救張郃而陣亡,曹操卻給張郃以“假節”。也就是說,曹操不將張郃撤職查辦,反而提拔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當然有安定軍心的成分。但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曹操有意壓制,以為後用。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後,張郃迅速上升,“以合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從都亭侯一躍而至鄉侯。到曹丕踐帝位後,張郃再獲晉封“

進封鄚侯”,成為縣侯。短短兩年時間內,比在曹操手下南征北戰十幾年都要快。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為救張郃陣亡,事後張郃為何不降反升?

曹叡即位後,諸葛亮北進中原,張郃再獲大權,“加合位特進,遣督諸軍”,街亭一戰,大破蜀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陳倉之戰後,張郃晉升為“徵西車騎將軍”,成為在軍中牽制司馬懿勢力的重要人物。

那麼,我們可以看出曹操高明的馭人之術了:

1.讓你始終明白誰才能真正地“度”你;

2.讓你始終保持進取心,永不滿足和停息;

3.晉升的權利留給後代,讓你始終忠於曹家。

這就是作為政治家的曹操的厲害之處,死了都能夠控制你,不服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