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的都會遇到一些自己沒辦法解決的難題,而不同的人面對困難的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有的人積極面對,尋找解決的方法,即便失敗了也不氣餒,只當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而有的人或抱怨命運的不公,或悲觀度日,一蹶不振,經不起一絲挫折的洗禮。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使我們應接不暇,疲於奔命,不得不經受沮喪、痛苦、寂寞、內疚、恐懼、焦慮和絕望的打擊,從而不知道幸福和自由為何物,畫地為牢,將自己圈禁在一個痛苦的死循環中。

美國開國先哲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因為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他們會迎上去,坦然承受問題帶給自己的痛苦,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的麻煩和問題。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應該如何做到自律呢?

一、推遲滿足感

《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的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30歲的珍妮,是一個財務專家,在工作中她總是會拖延,她找到心理醫生,希望可以幫助她改掉這個壞習慣。心理醫生問了她一個問題:在工作中,你是先做容易和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困難的工作?顯然,她選擇的是前者。

然後心理醫生給了她一個建議,在她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工作,而剩下的時間裡工作就會變得輕鬆了。

按一天工作七個小時算,心理醫生的建議,會讓她有一個小時的痛苦,6個小時的輕鬆幸福,顯然要比6個小時的痛苦加一個小時的幸福划算。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需要意志比較堅定,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在童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的安逸帶來的不利。

二、承擔責任

《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當下的“媽寶男”現象,應該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孩子習慣性的依賴,父母的不懂得放手,讓一個本該在成年就該懂得承擔責任的人,依舊躲在母親的羽翼下安逸的生活著,完全不能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變成一個巨嬰。

遇到問題時,媽寶男一般不會覺得是自己或家人的原因,習慣性的將問題歸結在別人的身上,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症患者的表現。

與人格失調症相對應的是神經官能症。在於外界發生衝突時,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而人格失調症患者則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像人格失調症患者一樣,如果不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就會永遠存在,這樣的人不僅自己的婚姻、交友和事業會受到影響,還會為孩子樹立壞榜樣。他們在推卸責任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痛快,但是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社會的負擔。

正如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而一個不懂得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也不會變成一個自由人。

三、忠於事實

《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才能瞭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明成是一個電腦技術人員,因為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離去而向心理醫生求助。他心胸狹窄,經常無故產生妒忌心理,與此同時,他卻疏遠妻子,對她缺乏關心和體貼。他頻繁更換工作,也令妻子難以忍受。

而造成他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童年時期他的父母帶給他的極度失望,他們答應他在他生日那天送他一輛自行車,後來卻忘記了,父母把忘記的原因歸結於“他們的腦子被太多事情佔據了”。父母的漠不關心,導致了明成對父母的不信任,進而也導致他不再信任任何人。

這就是對人生地圖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他並不是沒有修訂地圖的機會,但是他放棄了所有機會。這種偏差直接導致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會面臨著更多的問題與不順心,從而也不會感受到解決問題和成功的喜悅。

忠於事實的生活意味著我們要敢於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這也是唯一能確定我們的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的方法。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等於把自己關進了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陛下的“單間牢房”——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越來越沉迷於自己的幻想。

四、保持平衡

《少有人走的路》: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生活的難題如何自律?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

比如生氣這件事,當某個人、某件事讓我們傷心失望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但是生氣有時候並不意味著侵犯者對我們懷有敵意,所以我們需要適當的約束自己的情緒,因為正面的衝突可能會使情況更加的不利。

這時候就需要大腦的高級中樞——判斷力,約束低級中樞——情緒。我們不僅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有剋制脾氣的能力。學會適當的表達自己生氣時的情緒:有時需要直接,有時需要委婉,這就是所謂的“情商”。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失去平衡比放棄更加痛苦。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於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遠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的旅程,否則這樣的額放棄是不可避免的。

總結

自律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但是如何自律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得其法,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不斷的通過自我的調整,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做一個自律的自由人。

End.

我是新頁,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賬號:新頁讀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