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庄子《齐物论》2:生命如快马奔驰,人们却在蒙昧中走向终点

上篇文章,我们一起读了庄子《齐物论》“南郭隐机悟天籁”的故事。

对于天籁,我做了自己的全新解读。“夫吹万不同”,以往的解读都在强调,“吹万”,是风吹万窍,其声音各不相同。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无法体现“天籁”与“地籁”之间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把该句断句为,“夫吹,万不同”。如此,所谓天籁,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演奏方式都各不相同,并非只有风吹窍孔的声音。而天地万物不同的演奏方式,取自于万物自身的特性所以“怒者其谁邪?”,不像地籁,怒者,风也;而天籁,你都不知道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继续读《齐物论》后面的内容。

细读庄子《齐物论》2:生命如快马奔驰,人们却在蒙昧中走向终点

01

大智慧的人,率性虚淡,广博安详;小聪明的人,性灵固执,琐细褊狭。
诠理大言,犹如大火燎原,清荡无遗;浅薄小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

前面说了天籁,所谓天籁,来自天地万物本然的自性。所以,不能齐物者,不能闻天籁。天地万物,本来齐也。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不能齐物者,人也。于是,庄子就写到了人。

庄子在《逍遥游》里,就写到了大知与小知,说“小知不及大知”。小知者,如斥鴳者也;大知者,如鲲鹏者也。这里说大知与小知,是说人在认识上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从而,所说的话也有各自不同的层次。

说齐物,先说人的差异,而这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

人在睡觉的时候,魂游天外;醒来的时候,灵魂主宰身体。

当与外境接触时,人会感知世界,形成自我认知,于是每日里逐心斗智,上演人生百态。
有的人自由散漫,有的人心机深沉,有的人谨小慎微。
遇到小恐惧时惴惴不安,遇到大的恐惧时失魂落魄。

就是说,人的身体由精神控制,只要与外境或外物接触,就会自然产生自我的认知。而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人一旦与外境接触,就会自然形成是非的观念,如驽上机括,一触即发。
一旦是非观念形成,人就会像立下誓盟一样坚守,好像战士守卫胜利的成果;
要去除这些是非观念,就如秋冬以其肃杀,只能让他日渐消亡;
必须不断重复所做的这些,不让是非之妄心卷土重来;
闭塞耳目,就如用绳索将其束缚,是非之妄心慢慢就会老而衰败。


若已接近心如死灰,就不要再让死灰复燃。

关于这一部分的解读,可能会有比较明显争议。我看到比较常见的解读,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争辩的。还有种说法,认为这是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对于这样的解读,我看了觉得迷惑,搞不清楚庄子要说的是什么。

我反复思考后,做了上述的解读。一是承接前文,说人与外境接触,是如何逐步形成自我认知的;二是呼应“南郭隐机”故事里的心如死灰,人如果要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就需要不断去磨杀人与外境接触时形成的自我是非观念。

人有喜、怒、哀、乐,还有忧虑、感叹、后悔、恐惧,又有轻浮、纵逸、狂放、装模作样,这种种的情绪和心态。
音乐产生于虚空的乐器,朝菌由地气蒸发而生成。
但这些情绪和心态日夜交替,日复一日,人们却不知他们从何萌生。

罢了,罢了。
如果早晚能得知这些情绪来自哪里,也就明白他们产生的根由了。

大部分人都是迷茫地活着,喜怒哀乐,颠倒众生,却从来不考虑这些产生的根由。或许只要稍微追究一下,就能明白吧。

细读庄子《齐物论》2:生命如快马奔驰,人们却在蒙昧中走向终点

02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同样,如果没有我,我的对应面也就无从显现。
这样的认识是接近于道的,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何驱使。
仿佛有一个“真宰”主使这一切,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
真宰的行动是能够验证的,虽看不到其形体,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形迹。

都说庄子写故事厉害,读庄子的《齐物论》,才能领会庄子在阐理上的厉害。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并不容易领会其中的真义。庄子则直击问题的本质:有,是万物与我的对应;无,是无我时万物的无从显现。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存在。

而万物会有一个主宰存在吗?好像有一个主宰在起作用,但却找不到他的形迹。

人的身体有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窍、心肺肝肾等六脏,这些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但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
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的偏爱?
还是说,他们都是臣妾似的仆属?如果是臣妾似的仆属,是不是就不足以相互治理了?还是说,他们轮流为君为臣呢?
真的有“真君”存在吗?其实,无论寻求到“真君”与否,都不会对其自然本性有什么增益和损坏。

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是平等的吗?他们会有一个主宰吗?如果没有主宰,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和谐统一的?如果有主宰,就有君有臣,谁是君?谁又是臣呢?

真的有主宰,抑或是没有呢?而有或没有,找到或找不到,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影响。你见或不见,道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直到生命的尽头。
无论人们跟外境对立、或顺应,生命都如快马奔驰,奔向终点,无法阻止,这不是很可悲吗!
人们终其一生,四处奔忙,却看不到他们成功的希望,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
人们认为这样忙碌就会精神永存,但这有什么用?
当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随之消亡,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
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还是只有我一人迷昧无知,难道世人还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而人活着,大多数人则是蒙昧无知的,从生下来开始,就陷入自我的认知当中,无法自拔。生命却如快马奔驰,无法阻止,人们也在奔忙与困顿当中走上生命的尽头。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庄子看到了人们的可悲,而众人却并不自知。

我在想,这究竟是世人的悲哀?还是庄子的悲哀?

细读庄子《齐物论》2:生命如快马奔驰,人们却在蒙昧中走向终点

03

若根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谁能没有标准呢?
难道必须是懂得事物变化更替之理的智者,才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吗?


愚蠢的人也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中未有成见就先有是非,就好像今日去越国而昨日就到了那样可笑。
此种人是把无有当做有。
以无有当做有,虽然神明像大禹,尚且不能理解,我又能怎样呢?

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个真理存在吗?人们都以这个真理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吗?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成见作为自己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正是这个世界荒谬和奇妙的所在。

所以,我曾写过,每个人不过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成见,但人人又都认为,自己的成见就是唯一的那个真理。

细读庄子《齐物论》2:生命如快马奔驰,人们却在蒙昧中走向终点

04

我为什么要细读《庄子》?

经典需要细读,特别是《道德经》、《庄子》,所以,我会在一段时间内详细解读这两本书。

有很多《道德经》、《庄子》的解读,我为什么还要写?

我也读很多《道德经》、《庄子》的解读,实际上,对于这些经典来说,只读解读是不够的,经典必须还得回到经典的原文上。

很多解读其实都写得非常好,但当我读原文时,总觉得所有的解读都有所失,而且也会有一些自己的领悟,所以,就希望把自己的一些领会也写下来,对自己而言,是一份读书思考的记录,或许也可以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启发。

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我要写属于自己的解读时,我才会更仔细、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经典的每一字、每一句的深刻含义,这样来读书,我会获得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