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現在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很方便,只要掏出手機,打開導航,基本上就能暢通無阻。但是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遙感衛星測繪地圖,人們對地理的理解基本靠口口傳說,山川方位也比較模糊。

古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地理概念最早始於《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但是這兩本書充滿了想象和神話,雖然近些年不斷有學者提出《山海經》是一本世界地理書,不僅包含中國,還包含者美洲、非洲、歐洲的內容。但是綜合來看,許多內容天馬行空,理解起來已經比較困難。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而《尚書·禹貢》的出現,為中國的地理觀念奠定了基礎。現在學界公認《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具有系統性地理觀念的著作,是中國古代地理的典範之作。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禹貢》相傳是大禹所作,先古時期,黃河經常氾濫,中原百姓飽受水災之苦。於是舜帝派鯀治理黃河,但是治了幾年仍不見成效,舜帝處死了鯀,命他的兒子禹,繼續治理黃河。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跋山涉水,勘察地形,足跡遍佈天下各地,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後來大禹按照治水期間積累的地理知識,經過反覆修改,最終寫成了《禹貢》。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但是,大禹是《禹貢》作者這件事,現在很確定地是假的。

為什麼是假的呢?因為從《禹貢》裡來看,大禹似乎知道的太多了。《禹貢》中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而在大禹時期,歷史學家的考證表示,大禹的活動範圍也僅僅是在山西、河南一代。

後來經過許多人的考證研究,對於《禹貢》的成文年代就提出了四種說法即: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以及戰國末至漢初說。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是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宗師級人物,他的學生譚其驤、史念海撐起了建國後國家幾所重點高校的歷史地理學科。他在1959年發表的《禹貢(全文註釋)》中曾提到:“它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較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早六十年。作者的地理知識僅限於公元前280年以前七國所達的疆域”。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後來對於《禹貢》的成書年代,史學家史念海、內藤虎次郎、辛樹幟等學者都有過系統的論述。雖然其說法不盡相同,但大都認為《禹貢》的成文年代應為戰國末期。

但是縱然如此,這部假借託名之作,仍然具有極大的價值。

從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角度來看,《禹貢》提出的一系列系統的地理觀念,奠定了中國區域地理文化的根基,後世滄海桑田,開疆拓土,但最基本的中國領域框架,一直有《禹貢》的身影。

《禹貢》全文一千餘字,將成文當時人們所認識的整個世界劃分為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並且對每一州的邊界、土質、賦稅等級、特產貢品、貢道路線、貢賦等級等情況進行了系統詳細的說明。

確定了天下九州之後,作者又把天下各地以距離王城的遠近進行劃分,史稱“五服”。每五百里為一服,依次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一服擁有各自需承擔使命和不同的統治方式。今天看來,五服的劃分方式顯得比較荒謬,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這種分法其實隱藏著古人心中“以國都為中心”的大一統思想雛形,在此基礎上,未來的中國大一統發展模式有了最好的框架。

從《禹貢》開始,九州的觀念開始不斷深入人心,直到今天,我們仍將中國稱作神州大地、九州萬方,其根源就是《禹貢》的九州。

西漢政區劃分時,根據《禹貢》為藍本,將天下劃分為豫、兗、幽、荊與揚等十三州,到東漢末年州制正式成為中國的政區,我們熟知的三國故事頻頻出現“冀州牧”袁紹,“豫州牧”劉表,大意失荊州等等。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從東漢起,後來歷朝歷代多數都在沿用這種行政區劃方式。

時至今日,“州”作為行政區劃已經被省、市等政區所代替,但《禹貢》九州的劃分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產,保留了下來。

比如我們今天依然在用的徐州與揚州、山東濟寧的兗州區與濰坊青州市、衡水的冀州區、湖北的荊州市,還有河南的簡稱的“豫”(即九州中的豫州),河北的簡稱“冀”等等。

而《禹貢》作為地理學最重要的奠基之作,對中國古代地理的發展,以及對今天曆史地理學科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

如產生於宋代的地圖禹跡圖(即大禹的足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1936年,由顧頡剛和譚其驤發起中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學會就起名為“禹貢學會”,其刊物定名為《禹貢》。

《尚書》頂上的明珠《禹貢》都講些什麼,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

而今天覆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官網就起名為“禹貢網”等。

《尚書·禹貢》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已經融匯在了中華文化的血液之中,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尚書》頂上的明珠,仍將繼續閃耀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