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现在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方便,只要掏出手机,打开导航,基本上就能畅通无阻。但是在遥远的古代,没有遥感卫星测绘地图,人们对地理的理解基本靠口口传说,山川方位也比较模糊。

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地理概念最早始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但是这两本书充满了想象和神话,虽然近些年不断有学者提出《山海经》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不仅包含中国,还包含者美洲、非洲、欧洲的内容。但是综合来看,许多内容天马行空,理解起来已经比较困难。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而《尚书·禹贡》的出现,为中国的地理观念奠定了基础。现在学界公认《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禹贡》相传是大禹所作,先古时期,黄河经常泛滥,中原百姓饱受水灾之苦。于是舜帝派鲧治理黄河,但是治了几年仍不见成效,舜帝处死了鲧,命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黄河。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跋山涉水,勘察地形,足迹遍布天下各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后来大禹按照治水期间积累的地理知识,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写成了《禹贡》。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但是,大禹是《禹贡》作者这件事,现在很确定地是假的。

为什么是假的呢?因为从《禹贡》里来看,大禹似乎知道的太多了。《禹贡》中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而在大禹时期,历史学家的考证表示,大禹的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在山西、河南一代。

后来经过许多人的考证研究,对于《禹贡》的成文年代就提出了四种说法即: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以及战国末至汉初说。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学生谭其骧、史念海撑起了建国后国家几所重点高校的历史地理学科。他在1959年发表的《禹贡(全文注释)》中曾提到:“它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早六十年。作者的地理知识仅限于公元前280年以前七国所达的疆域”。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后来对于《禹贡》的成书年代,史学家史念海、内藤虎次郎、辛树帜等学者都有过系统的论述。虽然其说法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禹贡》的成文年代应为战国末期。

但是纵然如此,这部假借托名之作,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

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的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奠定了中国区域地理文化的根基,后世沧海桑田,开疆拓土,但最基本的中国领域框架,一直有《禹贡》的身影。

《禹贡》全文一千余字,将成文当时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划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并且对每一州的边界、土质、赋税等级、特产贡品、贡道路线、贡赋等级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说明。

确定了天下九州之后,作者又把天下各地以距离王城的远近进行划分,史称“五服”。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拥有各自需承担使命和不同的统治方式。今天看来,五服的划分方式显得比较荒谬,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分法其实隐藏着古人心中“以国都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雏形,在此基础上,未来的中国大一统发展模式有了最好的框架。

从《禹贡》开始,九州的观念开始不断深入人心,直到今天,我们仍将中国称作神州大地、九州万方,其根源就是《禹贡》的九州。

西汉政区划分时,根据《禹贡》为蓝本,将天下划分为豫、兖、幽、荆与扬等十三州,到东汉末年州制正式成为中国的政区,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频频出现“冀州牧”袁绍,“豫州牧”刘表,大意失荆州等等。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从东汉起,后来历朝历代多数都在沿用这种行政区划方式。

时至今日,“州”作为行政区划已经被省、市等政区所代替,但《禹贡》九州的划分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

比如我们今天依然在用的徐州与扬州、山东济宁的兖州区与潍坊青州市、衡水的冀州区、湖北的荆州市,还有河南的简称的“豫”(即九州中的豫州),河北的简称“冀”等等。

而《禹贡》作为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之作,对中国古代地理的发展,以及对今天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如产生于宋代的地图禹迹图(即大禹的足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1936年,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学会就起名为“禹贡学会”,其刊物定名为《禹贡》。

《尚书》顶上的明珠《禹贡》都讲些什么,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

而今天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官网就起名为“禹贡网”等。

《尚书·禹贡》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已经融汇在了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尚书》顶上的明珠,仍将继续闪耀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