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煤集團:一路擊楫奮進 今朝風帆正滿

陽煤集團:一路擊楫奮進 今朝風帆正滿

2019年,陽煤集團氣凝膠項目緊鑼密鼓推進。氣凝膠,被譽為“可以改變世界的材料”。

陽煤集團:一路擊楫奮進 今朝風帆正滿

陽煤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薄煤層智能化綜採成套設備,開啟了我省薄煤層開採的智能化時代。

陽煤集團:一路擊楫奮進 今朝風帆正滿

陽煤集團全新建設的中國納谷產業園,堅持“納才、納智、納新”,致力打造開放的高地、政策的窪地、創新的噴泉。

陽煤集團:一路擊楫奮進 今朝風帆正滿

陽煤集團煤電化現代產業園區。

時間是最客觀的書寫者,她忠實記錄著奮鬥者的足跡,清晰拓印下改革者的步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陽煤集團從建企之初的幾個小煤窯,到今天擁有41座煤礦、200億噸保有儲量、近億噸產能,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供應商;

從採煤為單一產業、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營業收入300多萬元的小廠礦,到今天“一主兩翼七大板塊”協同發展,二級分子公司62個、總資產2430億元,營業總收入超過1700億元的國有特大型企業;

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有煤礦、礦務局體制,到今天具有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躋身世界500強的現代化集團。

今天的陽煤集團,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開放,持續轉型升級,加強黨的建設,以煤為依託,從有限的資源開採邁向無限的資源利用,從重工業邁向新興服務業,著力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

創新驅動,打好主動仗

9月20日,在陽煤集團新元公司井下綜採工作面,由陽煤集團與德國布朗公司聯合研發的直角轉彎刮板運輸破碎機正在運行,它不僅巧妙地將傳統的工作溜、轉載機、破碎機“三合一”,而且實現了刮板鏈90°轉彎。

陽煤集團煤機裝備研究院院長王昆宏介紹,新設備具有裝機功率小、重量輕、長運距、低生產成本、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節能性好等優點,填補了中國高端刮板機技術空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70年來,陽煤集團與時俱進、敢為人先、開拓創新。

1974年,全煤第一套綜採設備在陽煤集團原四礦投入生產;1990年,陽煤集團一礦厚煤層綜採放頂煤技術月產創世界記錄;1996年,陽煤集團瓦斯治理經驗引得單位爭相學習,成為全煤系統的一面旗……陽煤集團堅持用創新定義未來。

特別是近年來,陽煤集團積極打破煤炭資源制約的魔咒,秉承“與能人攜手、與巨人同行”的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如今,在新元公司千米井下,只需調度室集中操控,就能實現自動割煤、自動運輸、自動監測。這個陽煤集團精心打造的“無人操作、有人值守”工作面,實現了煤炭生產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全集團共有25個自動化工作面。工作面月均產量21萬噸,較普通工作面提高3.8萬噸;採煤隊平均人數由126人減少到111人;噸煤材料成本消耗由6.49元降低到3.36元。”陽煤集團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張雪峰介紹道。

瓦斯治理技術上的創新同樣可圈可點。

陽泉礦區是我國瓦斯災害最嚴重的礦區之一。近3年來,通過產學研攻關和實踐,逐步形成了以7項技術和3種管理手段為核心“7+3”瓦斯治理陽煤模式。成果經中煤協會鑑定,4項達國際領先水平,3項達國際先進水平。

實踐是最好的答案。“經過推廣使用,突出煤層掘進工作面月單進水平平均提高30%,最大提高5倍,單孔瓦斯抽採濃度提高了2倍至3倍,回採工作面抽採達標時間縮短了一半。推廣兩年來,產生經濟效益20億多元,杜絕了瓦斯事故。”陽煤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周建斌說。

一系列科技創新也在有序推進——地質精準物探、“三高一低”支護、煤炭精準開採等一攬子技術研發已見成效;薄煤層智能化綜採裝備、直角轉彎刮板運輸破碎機等一流裝備行業領先;氣化、催化、智能化等技術創新成績斐然,成為化工板塊提質增效新引擎。

目前,陽煤集團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技術中心14個、高新技術企業14個;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數十個綜合科技創新平臺;和嶽光溪院士、彭蘇萍院士等8名國內外高端人才,在多個領域開展課題合作;與清華、北大、浙大以及美國GTI、美國加州能源環境研究院、德國布朗等40多家國際國內龍頭企業、知名院校開展了廣泛合作。近年來,完成科技成果鑑定167項、授權專利490項,51項省、行業科學技術獎花落陽煤。

經過數十年的積澱和成長,陽煤集團已然是技術人才的窪地、科技研發的高地。

深化改革,激發內動力

南煤集團是陽煤集團的一家子公司。2018年,其營業收入同比提高3.17億元,利潤同比增加2.5億元,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離不開契約化改革。我們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層層簽訂契約化經營目標責任狀。責任狀,就是軍令狀!”南煤集團黨委書記劉丙強說。

契約化是國企改革的“牛鼻子”。2017年以來,陽煤集團加強契約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堅持“一企一策”,與動態“一事一契”考核指標相結合,將契約精神引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一方面,按照“跳起來才能摘到”的原則,生產經營指標立契約,倒逼企業從生產型向經營型、重規模向重效益、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另一方面,授權搞活,選人用人立契約,給二級單位更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和人事調配權。完成任務重獎,完不成任務丟票子、丟“帽子”,形成內部市場化運行體系。

“通過契約的形式,把過去上指下派、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變為契約化管理,變為法律經濟手段的管理,打破‘大鍋飯’,搬掉‘鐵交椅’,不僅為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創造了條件,而且將目標任務和職工利益聯繫起來,加壓力更添動力,進一步激發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陽煤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王永革坦言。

陽煤集團新景公司在嚐到甜頭後主動加壓。“2018年全面推行契約化後,安全零事故,效益大提高,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3萬元。有了效果自然要再接再厲。”在今年4月30日的陽煤集團“一企一策、一事一契”現場簽約會上,新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建峰在目標責任書上鄭重簽字,在集團原定利潤指標基礎上,“確保再增長1億元”。

陽煤人總是敢於打破路徑依賴和思想依賴,勤於嘗試,勇於變革。

1978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陽泉礦務局大規模發展多種經營;1998年2月18日,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廠制向公司製成功蛻變;2003年8月21日,國陽新能股票成功上市,拉開以股權為紐帶的資本運作序幕……

走進新時代,國企改革更是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陽煤集團從體制機制入手,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8·38”重點工程為改革“施工圖”,握指成拳,合力攻堅。向重點子公司選派11名獨立董事,加強獨立董事履職評價考核,董事會改革全省領先;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堅持領導幹部“賽馬”,推動職工2%末尾淘汰,“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的制度基本確立;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企業辦社會職能移交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國企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移交工作也已全面推開,陽煤集團力爭先行先試,到今年年底圓滿完成移交工作,為全省提供有益借鑑。

這裡,儼然是一片廣闊的改革試驗場,從來不乏改革的銳氣、改革的行動、改革的成就。

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

2019年5月26日,由陽煤集團打造的中國納谷產業園內,嘉賓雲集,座無虛席,9家高新企業首批入駐。這是陽煤集團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中國納谷產業園是陽煤集團積極貫徹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雙創”政策,著力打造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新型產業園區。項目堅持“納才、納智、納新”的原則和“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的導向,重點引進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裝備製造、環保、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領域的企業,力爭發展成為山西乃至中國獨具特色的轉型項目集群。

“陸港公司成立以來,業務不斷拓展,從‘黑貨’到‘白貨’再向‘洋貨’延伸。2018年,完成貨物發運量1082萬噸,銷售收入53億元,利潤6300萬元;2019年,截至目前,累計貨物發運量800萬噸,營業收入34.82億元,利潤6980萬元。”陸港公司董事長龐雲鋒介紹。

2017年年底,京津冀地區散貨運輸“汽轉鐵”政策出臺。陽煤集團搶抓機遇,利用陽泉地理優勢,與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天津港集團強強聯合,借鑑“內陸港”模式,成立山西(陽泉)國際陸港公司,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

窺一斑可知全豹。“十三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陽煤集團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出並實施“127”發展戰略,全面建設清潔、高效和極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秋收時節,陽煤集團坪上公司15104綜放工作面的地平面上,一如往昔地繁忙。這邊,農民忙著收穫;那邊,隧道內火車呼嘯而過。這裡,曾是煤炭充填開採的試驗田。

“三下”(建築物、鐵路、水體下)壓煤開採是制約我國煤礦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據統計,陽煤集團“三下”壓煤總量20.4億噸。2017年,陽煤在坪上試驗覆巖隔離注漿充填“三下”壓煤開採技術,在不改變井下回採工藝和設備、不搬遷地面建築物、不影響鐵路隧道內列車通行的前提下,成功從村莊和鐵路下采煤73.63萬噸,實現淨利潤約1億元。

作為一個有著近70年煤炭開採歷史的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必須首先以安全綠色智能化開採為準則,推動煤炭生產革命。今天的陽煤,先進產能佔比達83.7%;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技術一張圖、管理一張網”,實現了礦井管理透明化。

生產是源頭,消費是重頭。以清潔高效低碳化利用為方向,煤炭消費革命紮實推進。煤化工產業的項目建設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氣化、催化、智能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晉華爐捧回國際發明金獎。鋁電產業的“電力代加工”模式開創山西電力體制改革先河,並完成了同德鋁業股權收購,增量配電網試點獲批。

在做好煤炭生產革命、消費革命的同時,陽煤集團充分發揮大集團資本和技術孵化平臺作用,圍繞新材料、新能源、新政策、新模式、新市場,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這裡,不僅孵化著中國納谷產業園,不僅培育著“山西無水港”,還打造著“可以改變世界的材料”氣凝膠、新能源礦山工程運輸車輛、B型保稅中心、節能環保、大健康產業等一個個大項目、強項目。

陽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翟紅表示:“安全綠色智能化開採、清潔高效低碳化利用、創新引領培育新動能,陽煤集團將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努力探索一條能源型企業的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

加強黨建,鑄牢根和魂

1950年1月7日,陽泉礦務局誕生。

近70年來,從建企之初4個基層黨組織、400多名黨員,到今天1947個基層黨組織、3.8萬名黨員,陽煤集團黨委堅定傳承紅色基因,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聽黨話、跟黨走,黨旗紅、國企興。

步入新時代,面對轉型發展的嚴峻考驗,陽煤集團響亮提出“國企之強在黨建之強”,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提升黨建工作質量,將黨建工作納入契約化管理,黨的建設與改革發展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使黨建工作與企業中心工作同頻共振、深度融合。

一個又一個黨建品牌樹了起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星級創評活動,凸顯了黨組織政治功能,擦亮了黨員“金字招牌”;“三亮三比”主題實踐活動,黨員亮出了身份、比出了貢獻;以“培訓+軍訓”為基本模式的中層幹部培訓,既掀起頭腦的風暴、思想的革命,又向解放軍學紀律、向解放軍學管理;“13710”督察督辦,實現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111”人才工程,完善了幹部梯隊建設,促進了幹部隊伍年輕化;領導幹部嚴格“五個一律”踐行承諾,群眾身邊反腐敗加強“五類主管”專項整治,企業政治生態不斷淨化、持續向好。

安居才能樂業。家住四礦小區3號樓的鄧春蘭,和丈夫都是陽煤集團的普通職工。這些年,3次搬家,從集體宿舍到排房再到130平方米的單元房。“這麼寬敞明亮的三居室,過去想都不敢想啊!”鄧春蘭笑開了花。

黨的十八大以來,陽煤集團累計完成15個“兩區”改造項目,職工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2012年年底的22.5平方米提高到了32.2平方米。

企業發展,依靠職工;企業繁榮,惠及職工。2018年,陽煤在崗人均工資突破7萬元;啟動140餘項“三廢”環保治理工程,企地攜手“五城聯創”,還礦區碧水藍天、美麗潔淨;堅持困難職工精準幫扶、大病醫療互助、“金秋助學”等活動,職工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白雪峰 任志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