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缺失了一門漢字課

這些年,我們缺失了一門漢字課

前幾天,網上熱議關於小學教材中部分漢字讀音調整的事,關於這件事的是是非非,因為不知調整的依據是什麼,所以也難以妄加評論。只是覺得,無論調整得對錯,都需要保持一顆對漢字的敬畏、對文化的敬畏之心。

我想說的是,這些年我們在小學缺失了一門課——漢字課。

開設漢字課並不是稀罕事。遠在周朝的時候,關於兒童的教育體制就已經比較完備了,首先是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而且是官學。其次入學年齡有規定,八歲入學。第三是課程設置比較齊全,主要教“六藝”,也就是“禮、樂、射、馭、六書、九數”這六門課程,基本覆蓋德智體藝能五個方面,比較科學,禮屬於德育範疇,樂屬於藝術範疇,射和馭屬於體、能範疇,書和數屬於智育範疇,六書相當於今天的語文,九數是數術。

這裡所教的“六書”就是造字法,《漢書·藝文志》裡專門對“六書”做了解釋:“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實就是漢字課。

這裡負責兒童教育的“保”是一個專門的官職。這個“保”字可不是一個“呆人”的意思。而是一個肩負保護、培養下一代重要職責的人,

這些年,我們缺失了一門漢字課

從“保”字的形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保”就是大人揹著小孩,雙手反勾保護著以防掉下來的意思。所以《周禮》裡的“保氏”就是一個官職,是專門從事保護、教育貴族子弟的職能崗位。

開設漢字課在中國是有傳統的。古代人是先學了漢字的“六書”造字法,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理解了常用漢字的形狀、讀音和意義後,再開始學經書,這樣可以為讀經掃除文字障礙。這套教學理念和方法是值得今天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