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 很難說是成功的

本文來自當代作家(DDZJ-01),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

季羨林: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 很難說是成功的

教育為立國之本,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代王朝都執行的根本大法。在封建社會,帝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統治,教育亦然。然而,動機與效果往往不能完全統一。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效果卻是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人才,使我國優秀文化傳承幾千年而未中斷。

今天,時移世遷,已經換了人間。教育為立國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們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方針,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興國的高度,可以說前承千年傳統,後開萬世太平。特別是在今天知識經濟正在勃然興起的大時代中,教育更有其獨特的意義。知識經濟以智力開發、知識創新為第一要素,不大力振興教育,焉能達到這個宏偉的目標?但是,我要講一句實話,我們的振興教育,談論多於行動。別的例子先不舉,只舉一個教育經費在國民總收入中所佔的百分比之低,就很清楚了。我們教育所佔的百分比,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是比較低的。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設,用錢的地方很多,這一點誰都理解,沒有人想苛求;但是,既然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那樣的高度,教育經費卻又不提高,報紙上再三辯解,實難令人信服。現在,據我瞭解所及,全國各類學校經費來源十分龐雜,貧富不均的程度頗為嚴重。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主要任務是“找錢”,連繫主任的主要任務也是“創收”。如果創收不力或不利,獎金髮不出去,全系教員就很難團結好。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和科研,是出人才,出成果。現在卻捨本而逐末,這樣辦教育,欲求興國,蓋亦難矣。因此,我對未來教育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

季羨林: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 很難說是成功的

我的第二個希望是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般道德水平,實不能盡如人意。年輕的學生在這個大氣候下,思想水平也不夠高。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在像我這樣的思想保守的老頑固眼中,有時實在難以理解,現在,全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轉變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的,特別是青年人,他們敏感易變,受的影響更大。日本據說有一個新名詞“新人類”,可見青老代溝之深。中國也差不多。我在中外大學裡呆了一輩子,可是對眼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等等,卻越來越感到陌生。他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時候讓我目瞪口呆。在我眼中,有些青年人也彷彿成了“新人類”了。

救之之法,除了教育以外,實在也難想出別的花招。根據我的瞭解,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很難說是成功的。一上政治課,師生兩苦,教員講起來乏味,學生聽起來無味。長此以往,不知伊于胡底!

我個人認為,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回想我當年上小學時,有兩門課很感興趣,一門叫做公民或者修身,一門叫做鄉土。後一門專講本地的山川、人物、風土、人情。近在眼前,學生聽起來有趣又願聽。講愛國從愛鄉開始,是一個好辦法。

至於公民這一門課,則講的都是極簡單的處世做人的道理,比如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和睦同學;講真話,不說謊話;幹好事,不做壞事;講公德,不能自私;幫助別人,不坑害別人;要謙虛,不能驕傲,等等,等等,都是些平常的倫理規範。聽說現在教小學生也先講唯心與唯物,存在與意識,物質與精神,小學生莫名其妙,只能硬背。這能收到什麼效果呢?顯而易見,什麼好效果也是收不到的。到了中學和大學,依然是這一套,結果就是我在上面說到的師生兩難。現在全國都在談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足見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總覺得,空談無補於實際,當務之急是採取適當的行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我對未來教育的希望,當然不止這兩點。但限於目前的時間,我只能先提出這兩點來,供有關人士,特別是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參考。一得之愚,也許還有可取之處吧。

意猶未盡?想閱讀更多教育好文,加入“教育名人談”,您將獲取更多名家關於教育的獨特看法,以及最新的教育熱點行業研究報告,提升自己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