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而被夾雜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形成一個確切的政治實體,並且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斷被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所侵吞。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然而相比於內部穩定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來說,外表貌似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隱患重重:公元14世紀開始,法蘭西王國和不列顛群島的英格蘭王國都形成了君主議會制的國家政治體系,但是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割據之中,伴隨著地方諸侯的權力膨脹,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邦國制的確立更是標誌著帝國的四分五裂,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步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邦國制的確立也為後來德意志國家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德國近代聯邦制的政治體制提供了理論支持。

中世紀前期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

  和英法地區的國家政治體系有所不同的是,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更加偏向於日耳曼人的蠻族傳統,這和德意志的核心統治區域——日耳曼尼亞的被征服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法蘭克王國形成時期,德意志地區的東西部地區發展差異很大:西部地區受到法蘭克文化的影響較深,已經形成了早期的歐洲莊園制與封建采邑制,在當時也是德意志地區的發達區域;但是德意志的東部地區直到查理曼大帝即位之後才被征服,因此這裡的日耳曼民族保留了很多原始氏族群落,他們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東部地區的傳統貴族,也成為了潛在的分裂隱患。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查理曼大帝去世之後,查理曼帝國隨即一分為三,三個法蘭克王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漫長的內戰,削弱了所有國家的軍事實力;於此同時,來自北部的維京人、來自南部的阿拉伯人都企圖征服歐洲大陸,他們的入侵嚴重威脅著歐洲大陸國家的基礎統治,而東法蘭克王國也不例外。

  公元10世紀初,日耳曼尼亞的核心統治區正在遭受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猛烈入侵。面對外族入侵,當時德意志地區五個最強大的公國共同聯合起來擊退了馬扎爾人的軍隊入侵,並且在公元911年共同推舉來自法蘭克尼亞公爵的康拉德為新一任德意志國王。從此之後,德意志帝國逐漸取代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名稱,並且在中世紀中期逐漸崛起。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在德意志帝國早期,帝國主要由五大公國構成,它們分別是巴伐利亞公國、法蘭克尼亞(奧斯特拉西亞)公國、薩克森公國、阿勒曼尼亞公國以及後來重新迴歸德意志帝國的洛林公國,它們在帝國內部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力,因此早期的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來平衡五大公國的力量,以免帝國陷入分裂,比如說著名的奧托一世在位時,其餘四個公國的公爵們都在王室之中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對於國家事務的決定,地區公爵們有著相當大的話語權。

  故而德意志地區的封建采邑制度有著先天的不足:國王和地區領主之間並不是上下級的領導關係。由於“王選制”的影響,國王往往從地區公爵之中誕生,因此日耳曼人傳統的貴族權力並沒有隨著國王的出現而受到壓制,反而因為外族入侵的因素獲得了與國王權力平起平坐的地位。正是由於德意志國王權力的孱弱,所以在中世紀前期,地區公爵依靠武裝力量反抗國王的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威脅到了德意志皇帝的統治地位。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奧托一世決定藉助羅馬主教的力量,實施“君權神授”,並且使用自己強大的威懾力干涉羅馬教皇的繼承人,從而扶持對自己有利的教會勢力。因此直到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時,德意志帝國與羅馬教會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面,德意志的皇帝們迫切需要羅馬教會的加冕儀式來宣揚自己帝位的神聖地位,而另一方面,德意志皇帝對羅馬教皇的土地和財富賞賜也使得羅馬教皇的權力一度擴大,甚至在意大利中部形成了“教皇國”。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隨著教皇世俗權力慾望的膨脹,德意志皇帝與羅馬教皇之間爆發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激烈衝突。為了獲得教皇的支持,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斡旋於教皇與德意志大貴族之間,無形之中削弱了自己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為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確立

  13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國內的德意志諸侯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腓特烈二世決心藉助羅馬教皇的力量重塑威嚴,但是在接受教皇慷慨的幫助之後,腓特烈二世卻對羅馬教皇提出的政治要求不予履行,導致了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再次升級。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中,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長期留在意大利半島,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統治權長期空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公然宣佈廢除腓特烈二世的皇位,這就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俗貴族們直接在次年重新選舉了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導致出現了“二帝並立”的現象。

  5年之後,始終沒有得到教皇原諒的腓特烈二世在意大利半島慘然離世,他的去世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在接下來的30年之中,神聖羅馬帝國一度出現兩位國王統治帝國的現象,而周圍的英格蘭、法蘭西等王國也覬覦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暗中對國王候選人進行操縱,以達到本國的野心與目的,這一時期也被稱之為“大空位時期”。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不過“大空位時期”的混亂對神聖羅馬帝國來說也並非一無所獲,在此期間,德意志國內的7位選帝侯陸續崛起,他們分別是三位聖職選帝侯:科隆、美茵茨、特里爾的地區大主教以及4位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與波希米亞國王,他們形成了德意志境內主要的邦國體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選帝侯們往往都不肯推選實力強勁的國王,只希望國王成為自己手中的傀儡,以此來維繫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公元1273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帝侯推舉為皇帝,從而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選帝侯們推選魯道夫一世的初衷是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傀儡皇帝,但是出乎選帝侯們意料的是,他是一位頗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通過戰爭將整個奧地利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從而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擁有了比當時的德意志諸侯們大得多的直轄土地。然而哈布斯堡家族對皇位的把持卻遭到了德意志地方諸侯的抵制,因為他們的出現影響了諸侯的既得利益,結果導致魯道夫一世去世後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權。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公元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所頒佈的《金璽詔書》才徹底確立了皇帝與諸位選帝侯的關係,結束了並且明確了邦國的獨立地位。為了獲得選帝侯們對皇位的支持,查理四世不得不以法律條約的形式規定選帝侯的主要特權:在諸侯的邦國內,選帝侯與國王的地位相同,擁有邦國境內的最高司法權與統治權;選帝侯可以自由收取鹽業、礦山的稅收,並且無需向國王請示。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由此可見,《金璽詔書》的頒佈嚴重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進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並且承認了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使得七位選帝侯在自己的領土之上獲得了絕對的自治權和政治的獨立性,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與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

中世紀的德意志邦國制對近代德意志聯邦國家的深刻影響

  儘管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統一的步伐,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邦國制仍然是近代德意志國家邁向現代法制國家的重要進程。筆者認為,西歐傳統的采邑制十分強調個人依附,封主通過土地將受封者的自由和財產束縛在土地上,因此對於封主來說,土地往往承載著各種附加權力。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但是德意志的邦國制建立之後,原先附著在土地上的封主司法權被邦國的法律強行剝奪了,這就導致所有邦國內的人民,無論是封主還是封臣都要嚴格遵守邦國內的地方法律。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再是通過人身關係進行裁決,而是通過明文法律予以審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邦國制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客觀上宣告了德意志封建領主貴族對被依附者人身權利剝削的終結。

  從另一方面來說,德意志的選帝侯在自己的邦國之中有著等同與國王一樣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說是德意志國家主權形成的最早表現,也是近現代國家組織的雛形。從定義上來說,現代國家擁有三個最主要的特徵:其一,土地是唯一合法的統治區域;其二,擁有固定居民或者團體在該土地上生活;其三,對內國家擁有統治居民的暴力壟斷權力,對外則具有相對的獨立地位。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而伴隨著《金璽詔書》的頒佈,我們可以發現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邦國已經基本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依然在名義上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邦國的合法性依然需要帝國皇帝的法律保障。隨著中世紀晚期德意志邦國獨立特徵的確立,它們越來越像是一個個獨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主權國家,並且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一直延續到19世紀70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