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雲:孔氏嫡傳第六十八代孔傳鐸

孔傳鐸,字振路,號牖民,孔子第六十八代嫡孫,生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三十日。《闕里文獻考·世系》載:“生而恭謹和厚,無圭稜,遇事當斷,復剛果不可奪勇。於讀書工文詞,尤究心濂洛關閩之學。康熙四十年授二品冠服。恭愨公晚年多疾,遇祀事輒命公代攝。而於興建諸大務,所襄贊尤多。精於三禮,凡廟中一器一物,無不詳加訂正。又以審樂尤難於考禮,乃博求律呂之書,冥搜默契至忘寢食,久之,始有所得,恍然曰:‘鐘律正則無不正,而欲正鐘律在得其中聲而已。此即人心喜怒哀樂未發之中,然求於空虛則無憑,用於私智則近鑿,泥於器物則失真。典午以下多求之金石,梁隋以後多徵之秬黍,至王樸則專於纍黍而不復考之金石。夫金石有古今而秬黍有長短,皆不可盡信。惟用蔡氏更造深淺之法,以理合數,以數合器,以器求聲,而黃鐘可得、大樂可成,所謂中為大本,由心而生也。’”

孔傳鐸於康熙四十年(1701)以公世子身份獲授二品冠服,雍正元年(1723)襲爵嗣封,九年因病告退,由其長孫孔廣棨襲封世爵。

雍正二年(1724)春二月,清世宗認為以往帝王至國子學,稱為“幸學”,這是尊帝王巡幸,乃臣下尊君之意,而不宜用於先師孔子,遂決定改“幸學”為“詣學”,特諭禮部曰:“帝王臨雍大典,所以尊師重道,為教化之本。朕覽史冊所載,多稱幸學,而近日奏章儀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詞,朕心有所未安。今釋奠伊邇,朕將親詣行禮,嗣後一應奏章儀注,稱‘幸’非宜,應改為‘詣’字,以申崇敬。”清世宗同年還依廷議裁決,增孔子弟子縣亶、牧皮,孟子弟子樂正克、公都子、萬章、公孫丑,漢儒諸葛亮,宋儒尹焞、魏了翁、黃榦、陳淳、何基、王柏、趙復,元金履祥、許謙、陳澔,明羅欽順、蔡清以及清代陸隴其諸儒從祀孔庭,這是自唐太宗以降,孔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增祀之舉。雍正三年,清世宗又詔令天下避孔子聖諱。

雍正二年三月朔日,清世宗胤禛詣國子學,詔孔傳鐸率博士及各氏子孫赴京陪祀觀禮,孔傳鐸當時已經五十二歲,有足疾,世宗念其步履維艱,命其隨行的次子孔繼溥代為行禮。禮成後,世宗召見衍聖公次子、候襲五經博士孔繼溥及來京陪祀的聖賢后裔,諭曰:“爾等皆是聖賢后裔,與眾不同。然身為聖賢后裔之身,必心為聖賢后裔之心,方不愧先聖先賢。今因爾等遠來,特召見面諭,願爾等慎修厥德,以繼家聲。勉之,勉之。”是年夏四月,清世宗胤禛遣禮部尚書張伯行詣曲阜祭告孔子,行冊封崇聖祠五代王爵之禮,新襲爵的衍聖公孔傳鐸也隨之迎來了一場曠古之典。當時清世宗追贈五王的冊文分別為:

肇聖王冊文曰:右文稽古,思統緒之相承;重道尊師,溯淵源於自遠。舉千秋之曠典,蘋藻維馨;超五等之崇封,絲綸式煥。緬維先師孔子之五世祖木金父公,系本殷朝,居從魯國。治維尚質,傳樸素之舊風;貴而彌恭,守謙和之家法。積功累行,聿弘毓聖之基;貽慶鍾祥,遂極生民之盛。朕初登大寶,欽想前規,欲伸景仰之誠,用議顯揚之制。特追封為肇聖王,錫之冊命。於戲!克昌厥後,永立人倫之宗;有開必先,並膺素王之號。服茲嘉命,垂示無窮。

裕聖王冊文曰:道高聖域,宜推師表之源;恩浹儒宗,用廣尊崇之典。擬王封而晉秩,禮軼古今;定鴻號而嘉稱,榮增洙泗。緬維先師孔子之高祖祈父公,系出商宗,望隆宋國。姓分公族,為孔氏之再傳;瑞啟聖人,逮宣尼而間出。溯淵源於累葉,知德盛而世昌;鍾靈秀於一人,實教尊而功溥。朕羹牆至聖,寤寐前徽。思敬禮之加隆,必恩綸之及遠。特追封為裕聖王,錫之冊命。於戲!袞衣端冕,視躬桓蒲榖而彌尊;春禴秋嘗,與鳧嶧龜蒙而並久。膺茲寵命,永荷鴻庥。

詒聖王冊文曰:聖人覺世,道有開而必先;王者尊師,禮必隆於所自。備顯揚之典,用煥千秋;申嚮往之誠,特超五瑞。緬維先師孔子之曾祖防叔公,殷朝賢裔,魯國儒宗。潛德彌彰,守高曾之矩矱;詒謀自遠,蘊詩禮之淵源。聿開天縱之能,四科立教;爰啟時中之聖,一貫傳心。朕寶位初膺,前徽是式。溯儀型而景仰,加名號以褒崇。特追封為詒聖王,錫之冊命。於戲!俎豆常新,峻秩與尼山並峙;絲綸誕賁,恩光與泗水長流。永荷寵嘉,昭垂無斁。

昌聖王冊文曰:化民善俗,道首賴乎師資;累行積功,誼應推夫祖德。閱再傳而誕聖,垂裕貽謀;超五等而加封,創興盛典。緬維先師孔子之祖伯夏公,東山毓秀,泗水鍾靈。生秉禮守義之邦,漸摩既久;奉崇信尊賢之訓,牖迪尤深。集慶在躬,早兆四科之教;克昌厥後,遂開萬世之蒙。朕寶曆初膺,景行彌切。推降祥之有自,念顯號之宜加。特追封為昌聖王,錫之冊命。於戲!溯尼山之世澤,茂績丕昭;崇闕里之家聲,斯文益振。服茲嘉命,永式光榮。

啟聖王冊文曰:達天儘性,溯道統之攸傳;崇德報功,體孝思之不匱。惟誕生夫睿哲,遂永樹乎師模。用賁徽章,時升峻秩。緬維先師孔子之父叔梁公,望重魯邦,業傳鄹邑。秉資勇毅,垂史傳之盛名;積慶攸長,衍家庭之令緒。感殊祥於闕里,兆啟素王;徵靈應於尼山,運鍾至聖。粵從前代,顯贈上公。茲當纘緒之初,更議推恩之典。特追封為啟聖王,錫之冊命。於戲!澤惟裕後,聿宏作述之規;善則歸親,宜極尊崇之禮。儀型如在,嘉命是承。

時祭告孔子文曰:

道尊往聖,宜錫類以推恩;牒溯前徽,乃緣情而制禮。絲綸聿賁,爼豆維新。仰維先師孔子,撰合乾坤,名高日月。纂修刪定,煥六籍之文明;祖述憲章,樹百王之儀範。朕夙承庭訓,嚮往實深。誕紹丕基,欽崇彌切。惟德全而業盛,知積厚而流光。爰命廷臣,式稽譜系。詒謀式谷,洵篤慶於一門;毓秀鍾靈,宜上追於五代。並躋祀典,特晉王封。體皇考敬師之心,弘先聖顯親之孝。於戲!金聲玉振,集今古之大成;木本水源,享烝嘗之美報。靈其不昧,尚克來歆。

時祭告肇聖王、裕聖王、飴聖王、昌聖王、啟聖王曰:

欽崇至道,爰思毓聖之基;特創隆規,用沛推恩之典。馨香攸薦,譜牒增輝。惟王系本商宗,支分魯邑。公族傳為著姓,溯盛德之淵源;聖人功在群倫,綿斯文之統緒。朕情殷仰止,禮極褒崇。晉五世之王封,絲綸誕賁;垂千秋之祀事,廟貌常新。顯親慰至聖之心,錫類廣興朝之澤。恩覃闕里,報式谷於前徽;慶溢膠宮,蔚光華於奕祀。尚其歆格,鑑此殊榮。

但就在這場曠古之典的兩個月之後,闕里祖庭卻遭到了一次巨大災難。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九日申時,“大雷電火自鴟吻中出,先師大成殿及兩廡俱毀”。是時,疾風驟雨,雷電交作,雷擊大成殿,火自殿脊出並延燒寢殿、大成門、御碑亭、啟聖王殿、金絲堂等處,計燒燬前後殿廡凡一百三十三間。一場雷電之災造成闕里孔廟主要建築物幾乎全部被毀,孔傳鐸“素服三日哭,引咎自責。疏入”。乾隆《曲阜縣志·通編》記載了當時孔傳鐸的奏文:“臣叨沐隆恩,襲職守祠,詎於本年六月初九日申時,疾風驟雨,雷電交作,有火自先師大成殿脊螭吻間出,棟宇高峻,火勢猛烈,不能撲滅。臣驚惶之下,奉請祖像牌位、四配十一哲牌位出。正殿業經焚燬,延燒寢殿、兩廡、大成門、聖祖仁皇帝御碑東西二亭、啟聖王舊殿、金絲堂等處,至丑時方熄。荷蒙特恩勅封五代王爵新建崇聖祠,仰賴洪福,幸得無恙。臣祀先無狀,致罹天災,臣不勝恐懼,待罪之至。”

清世宗聞奏後大為震恐,諭內閣曰:“朕惟孔子道高德厚,為萬世師表,所以惟世教、立人極者,與天地同其悠久。朕臨御以來,思極尊崇之典,用伸仰止之忱。今闕里聖廟被災,豈朕尊師重道之心誠有未至歟?朕在諒闇之中,素服齋居,毋庸更事,減膳撤樂。謹擬親詣國學文廟,虔申祭奠,宣讀告文,以展朕局蹐不安之誠。先期齋戒二日,於二十七日不設鹵簿,朕隨身素服前往。諸王大臣官員陪祀者,亦皆常服從事。仍遣官馳赴闕里告祭,以慰神靈。幸新建崇聖祠無恙,聖像神牌不至露處,朕心稍寧。遣工部堂官一員會同該撫作,速計材料工,擇日興修,務期規制,復舊廟貌。重新告成之日,朕將親詣行禮。”世宗引咎自責,素服齋居,減膳撤樂,不設鹵簿,親往國子監孔廟致祭,並遣禮部侍郎王景曾慰祭闕里。接著又派遣工部侍郎馬臘、山東巡撫陳世倌共同負責修廟,並特下諭旨說:“凡殿廡制度規模,以至祭祀儀物,皆令繪圖呈覽,朕親為指授。”

是年秋八月,闕里孔子廟興工,衍聖公孔傳鐸獲賜御書“欽承聖緒”匾額一方;山東巡撫陳世倌也沒敢怠慢,迅速委派各道、府員竭誠辦理。雍正四年,清世宗又頒御書“生民未有”門額一方,詔令以待大成殿竣工之日懸掛。九月,塞楞額接替陳世倌任山東巡撫,並主持繼續修廟工程。雍正六年,嶽濬又接任山東巡撫,並繼續董理孔廟修建事役。此次大修雖於雍正三年(1725)秋八月開工,但工程進展緩慢,乃至到雍正七年尚未完工,世宗於是大為光火。據《闕里文獻考·林廟》記載,雍正七年(1729)春正月,清世宗諭令:“朕屢降諭旨,令該督撫等遴選賢員,敬謹修造,務期堅固輝煌,計日告竣。其所以未遣專官監督者,蓋恐京員到彼又多日用僕從之費,擾累於地方也。乃原任巡撫陳世倌委用不得其人於前,而塞愣額又復因循怠忽於後,以致工作遲緩,未能即速告成。頃據巡撫嶽濬奏稱,只因購求大木一時難得,是以工作稍遲等語,著通政使留保前往曲阜,督率在事人員,盡心竭力,敬謹辦理。剋期竣事,以慰朕懷。”二月,命山東巡撫嶽濬會同通政使留保督促工役,原任山東巡撫陳世倌仍回山東辦理廟工,原來承修工程的知府、知州、知縣等人已經調職的則一律解職仍回孔廟督工,負責督催遲誤的各級官員也由留保查明後交部商議處分。同時,清世宗並下達了類似於最後通牒的諭令:“務期巍煥崇閎,堅緻壯麗,纖悉完備,燦然一新。”並著重交待:“倘舊制之外有應行添設者,有應加修整者,俱著估計奏聞,添發帑銀葺理。丹雘總明,經理周密,毫髮無憾。……又諭闕里聖廟正殿正門用黃琉璃瓦,兩廡則用綠琉璃瓦,而以黃瓦鑲砌屋脊。供奉塑像選用內務府匠人到東,用脫胎之法敬謹裝塑。”清世宗的這一辦法非常見效,闕里孔廟的重建工程很快就於雍正八年秋八月竣工。世宗欽定重建後的孔廟大門名聖時門,二門為弘道門。此次重建大大提高了闕里孔廟規格建制,大成殿改用黃色琉璃瓦,大成門及兩廡、寢殿改以黃色琉璃瓦剪邊,並用金龍和璽彩畫,“是役也,凡用帑金十五萬七千六百兩有奇”,重建清聖祖御碑亭,增添樂器庫,頒御書“大成殿”匾額,御書、御製對聯懸之廟堂,改欞星門石坊,宣聖廟之名改為至聖廟,奎文閣前的參同門改作同文門,詩禮堂前的燕申門改稱承聖門。又頒內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鎮圭及新曲柄寶蓋各一,戟二十四。修繕後的闕里廟制略同於明弘治時期,但其輝煌則遠過之。至此,被毀的大成殿、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東西兩廡、寢殿、啟聖殿、金絲堂等十九處建築全部鼎新完備,並對以前傾圮及無存的建築如四角樓、道貫古今坊、德侔天地坊、詩禮堂、啟聖寢殿、啟聖門、觀德門、毓粹門、大中門等進行了增建,闕里孔廟今天的格局也正是奠定於此時。

雍正七年,衍聖公孔傳鐸獲賜康熙《御製文集》、《詩經》、《春秋傳說彙纂》、《周易折衷》、《性理精義》、《朱子全書》、《資治通鑑綱目》、《古今圖書集成》、《歷代紀事年表》、《四朝詩》、《全唐詩》、《律歷淵源》、《音韻闡微》、《萬言廣訓》等圖書二十七種,以示褒獎。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六十八代孔傳鐸

今天的曲阜孔廟建築格局正底定於孔傳鐸時期


聖廟重建工竣,雍正八年(1730)十月,清世宗特遣皇五子弘晝詣闕里祭告孔子,遣多羅淳郡王弘暻祭告崇聖祠。時祭孔子文曰:

達天儘性,樹萬世之師模;重道尊經,煥千秋之廟貌。肅將嘉祀,用告成功。仰惟先師孔子,得聖之時,由天所縱。纂修刪定,啟宇宙之文明;祖述憲章,綜帝王之統緒。升堂入室,弘施樂育之恩;學禮誦詩,永作義方之矩。比高懸之,日月亙古莫逾;喻出類之,鳳麟生民未有。奉遺編而欽企,儀典務極其推崇;循舊址而鼎新,經營必盡其誠敬。頒夫國帑,董其大臣,每繪式以先呈,乃按圖而指授。楩楠栝柏,求大木於名山;簠簋樽罍,選良工於內府。晶熒黃瓦,準制度於宸居;璀璨玉圭,儼威容於聖座。懸標題之巨榜,灑翰親書;建屹峙之豐碑,摛文恭紀。工程累歲,時深嚴恪之心;棟宇宏規,益備觀瞻之美。華榱雕柱,增輝講道之壇;璆磬金鏞,重振大成之殿。數仞之宮牆逾峻,兩楹之俎豆虔陳。特遣皇五子親詣几筵,敬行祭告。於戲!卿雲糺縵,已開丹雘之祥;古檜貞堅,佇望青蒼之色。惟祈鑑格,式享苾馨。(乾隆《曲阜縣志·卷三十三》)

為光大祀典,清世宗又廣置官吏,特設闕里孔廟執事官四十員。乾隆《曲阜縣志》記載:“詔設聖廟執事官四十員,上諭:朕惟孔子道冠百王,功高萬世。朕敬仰企慕,寤寐弗諼。備舉崇奉之儀,用申報享之願。查世襲官爵歷代具有成規,而聖廟執事人員向來未加爵秩,所當廣置官僚,以光祀典。今欲特設聖廟執事官三品者二員、四品者四員、五品者六員、七品者八員、八品九品各十員,各按品級給與章服,每逢聖廟祭祀之時,虔肅冠裳,駿奔趨事。凡此人員,著衍聖公於孔氏子孫內選擇人品端方、威儀嫻雅者報部充補,匯奏以聞。每年各給俸祿銀二十兩。其孔氏子孫內有情願充補之人,或曾經出仕而退休在籍者、或身有職銜而未曾出仕者,以及貢監生童等皆可入選。若屆鄉試之期,有情願入場者,准以監生入場考試。”雍正八年十一月,孔傳鐸遵旨揀選孔氏子弟四十員,備造其履歷清冊,諮送山東巡撫以備吏部匯奏。此次加封孔氏額數,對於孔氏闔族都可謂是寵渥優眷,度越前代。清世宗始加的聖廟執事官四十員,後來又在乾隆三年改為由衍聖公和山東學政共同秉公選拔,報部充補。

皇五子弘晝闕里告祭後回京覆命,彙報看到至聖林有殘損之處,於是在雍正八年冬十二月,清世宗再下詔修葺孔林。至聖林的維修於雍正九年秋七月開工,時山東巡撫嶽濬和原山東巡撫陳世倌奏請孔林享殿瓦色依廟工寢殿之制,得到了清世宗的批准,衍聖公孔傳鐸並被委以與山東巡撫共同監理維修工程事宜。

此時的孔傳鐸除了監理朝廷大修工役外,又自行維修尼山書院。而實際上在孔廟重建的時候,孔傳鐸就已經患病多時,乃至“沉痾難起”,但孔傳鐸並沒有因為身體原因而不再問事,仍“力疾從事,閱歲工竣”,親力親為,並且還“開館纂修《闕里盛典》一書,以紀朝廷重道崇儒之至意”。由於孔傳鐸長子繼濩早逝,且自己身體逐漸不支,便於當年奏請由其長孫孔廣棨提前承襲世爵,得到世宗的欽準。清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十三日,衍聖公孔傳鐸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清帝賜祭葬如例,葬於祖墓東北,贈光祿大夫。

孔傳鐸通三禮、工詩詞、精於律呂,著述頗豐,有《禮記摛藻》一卷、《春秋三傳合纂》十二卷、《世宗修廟盛典》五十卷(即《闕里盛典》)、《安懷堂文集》二卷、《申椒詩集》二卷、《盟鷗草》一卷、《讀古偶茲》一卷、《古文源》六卷、《紅萼軒詞牌》一卷、《炊香詞》三卷、《紅萼祠》二卷、《繪心集》二卷等書,計十八種、一百零五卷。

明清更迭,天崩地解,隨著明末清初經學家們感於時弊,而“以經學濟理學之窮”學術思想的轉變發皇和滿漢文化之衝突、以及清廷的順水力推,此乃有清一代傳統經學興盛的時代和學術之因緣。清人之學術直追漢代,軼越元明,輝煌一時,其訓詁考據冠絕古今。而有著世代傳承、家學淵源的衍聖公孔傳鐸身為儒宗世嫡,正適逢其時,是以由此以降,遂開啟了闕里孔氏對有清一代學術的巨大貢獻,成為乾嘉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傳鐸之後,孔氏家族學人輩出,而學術成就最突出者,當尤以孔繼汾、孔繼涑、孔繼涵、孔廣林、孔廣森五人為代表,皆為清代著名學者,名重一時。孔傳鐸第四子孔繼汾在闕里文獻研究和孔氏家族禮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極高成就。其闕里文獻研究的成就集中在《闕里文獻考》一書,是書乃歷代闕里文獻類著作中最為詳盡和體例最優、考據最嚴謹者。而其禮學成就則主要集中於《孔氏家儀》一書,是書的禮學思想及孔氏禮儀研究皆極具特色,但可惜的是孔繼汾也因此書後來遭到文字獄之災,不僅受到清高宗的嚴重打擊,並使其弟繼涑和其子廣林、廣森兄弟也受到牽連,更因之使清代孔氏家學的發展受到重大挫折;孔傳鐸五子

孔繼涑,精於金石書法,名聞海內。其所輯古今名家書法,刻意鑑別,先行臨摹、構繪,而後精工刻成大小石碑五百八十四塊,分十四類,刊名《玉虹樓法帖》,規模巨大,是中國極賦著名的書法叢刻,影響殊為深遠。除此之外,孔繼涑還著有《谷園論書》傳世;孔傳鐸之侄孔繼涵經史子集無不涉獵,但其主要在刻印書籍和《水經》學、文字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他曾為戴震刊刻《戴氏遺書》、《算經十書》,為傳播戴震學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水經釋地》、《五經文字疑》、《九經字樣疑》等著作,對《水經》學、文字學有著特殊貢獻;孔傳鐸之孫、孔繼汾長子孔廣林專攻鄭學,主要在輯佚學和禮學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其《通德遺書所見錄》,與黃爽、袁鈞的輯佚成果,並列為清代輯佚鄭玄著作成就最為突出者。其《孔叢伯說經五稿》,則對《周禮》、《儀禮》、《禮記》三禮均有所研究與發皇。一生著述一百三十二卷,被阮元譽為“海內治經之人,無其專勤”;孔繼汾次子孔廣森則是有清一代孔氏學人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與段玉裁、王念孫、任大椿並稱戴震四大弟子,其經史著述博採漢晉以來前人註疏,詳實宏博,成為一代範本。孔廣森所著《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不僅是清代《公羊傳》第一部新注,其中還包含了肯定“人情”等思想的義理。其《大戴禮記補註》與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被並列為清代最重要的兩部《大戴禮記》研究成果。其《詩聲類》將古韻分為十八部,更是清代重要的古韻分部學說之一,孔廣森也因之成為清代八大駢文家之一。其《儀鄭堂駢麗文》三卷對偶工整,用辭考究,“兼有漢、魏、六朝、初唐之勝,江都汪中讀之,嘆為絕手”,“桐城姚鼐謂其將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雖康成猶不足以限之”。非但如此,孔廣森還對古代數學有著精深的造詣,其《少廣正負術內外篇》對“方田”、“粟米”、“差分”、“少廣”等數學原理有著詳盡的闡發,是一部關於高次方程解法與應用的一部數學專著,對整理和發展中國傳統數學做出了積極貢獻。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孔廣森“及居大母與父喪,竟以哀卒”,年僅三十五歲,阮元親為作《傳》而悲悼痛惜之。《清史稿·儒林二》和《清史列傳·儒林傳》均有其《傳》。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六十八代孔傳鐸

孔府舊藏六十八代衍聖公孔傳鐸衣冠像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六十八代孔傳鐸

孔傳鐸之孫、清代闕里孔氏學術水準集大成者孔廣森像


孔傳鐸元配王氏,宛平人,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熙第四女,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卒,行年二十二歲;繼配李氏,諱玉,壽光人,刑部右侍郎李迥第六女,康熙十四年正月初一日生,康熙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卒,終年四十歲;繼配徐氏,諱昭,德清人,工部尚書徐元正第三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生,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卒,享年八十七歲。王氏、李氏皆封夫人,徐氏贈太夫人。側室陳氏,封八品太孺人,生平不可考。

孔傳鐸子六:孔繼濩、孔繼溥、孔繼泂、孔繼汾、孔繼涑、孔繼澍。女四:長淑靜,適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華亭王頊齡之六子王圖壽;次淑瑜,適刑部郎中、宛平王克昌第九子王則曾;三淑瓊,適翰林院侍讀學士、大興薄有德之次子薄岱福;四適於吏部侍郎、上蔡程元章之次子程有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