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

一、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

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如受到適當的表揚與獎勵、獲得優秀成績、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等便是強化的手段,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二、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七層次需要理論,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學校裡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感到沒有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目標。

三、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

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由兩種有相反傾向的部分組成,一種稱之為趨向成功,這類人喜歡選擇有50%把握的、有一定風險的工作,通過完成任務提高其自尊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另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避免失敗型的人傾向於選擇成功率為0%和100%。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以避免失敗;選擇過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能找到藉口以減少失敗感。這種選擇能防止自尊心受到傷害和產生心理煩惱。

四、成敗歸因理論

韋納及其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大量關於歸因與學習動機的研究表明,個體對成功和失敗原因的解釋影響著與成就有關的行為。

韋納成敗歸因理論表格

成敗歸因理論中的六因素與三維度

學習動機理論

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的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鬱狀態。

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於努力比歸因於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繫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強調內部、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對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五、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於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自信)

1.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主要因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最主要因素)、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

2.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1)決定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選擇及對活動的堅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更能堅持好任務。

(2)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學習自信心,他會在困難面前不退縮逃避,以自己堅定的意志力克服困難,努力實現既定的目標。

(3)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再加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就很容易掌握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了學習任務

(4)影響學習時的情緒狀態

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在活動時情緒飽滿,信心十足,較少體驗到緊張或焦慮,將注意力集中於問題情境的解決。

(六)自我價值理論

科溫頓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的價值,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人類將竭力維護。人類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的動機。 將學生分為四類:高驅低避型、低驅高避型、高驅高避型、低驅低避型。

1、高驅低避型。這類人擁有無窮的好奇心,對學習有極高的自我捲入水平。他們通過不斷的刻苦努力發展自我。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的學生在課後的幾乎所有時間裡都在學習。他們通常表現得自信、機智。

2、低驅高避型。對於這類學生,逃避失敗要重要於對成功的期望。他們對學校和生活感到持續的厭煩和無聊,大部分時間裡表現的無精打采,懶洋洋的。但是他們並不一定存在學習問題,他們的成績可以是很好的,但是對課程的興趣卻不高。他們可能會用短時間裡的“猛攻”來換取更多時間裡的悠閒。他們看來沒有學習的動機,但其實他們有其強烈的對失敗的恐懼。

3、高驅高避型。高趨高避型動機的學生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他們對任務既追求又排斥的衝突情緒,但焦慮引起並加強了他們對學習的注意,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取得成功來避免失敗。他們在同學中儘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下裡卻偷偷的努力。

4、低驅低避型。他們沒有對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沒有對羞恥感的恐懼。他們內心很少有衝突,同時學習的機會和時間也非常有限。他們放棄了通過能力的獲得來保持其身份地位的努力。這些學生在面臨學業挑戰時表現出退縮,至少是被動的反應。他們對成就表現的漠不關心。

以上就是常見的幾種學習動機的理論。各位考生除了把握一些常見的客觀題備考點,也能夠熟練運用理論來分析材料。

例題:

耿老師在教學時進行了一個有關心理學的實驗,他對所謂的差生採取幾項措施。首先經常提問,而且提問難度切合學生程度。其次,對正確回答的同學給予及時的鼓勵;不會回答的同學則耐心引導並肯定他們;第三是表揚他們進步的點點滴滴;最後幫助他們分析自己難以進步的原因。經過大半年後,他們都有了進步,根據動機理論分析教師運用了哪幾種理論?

答:首先,耿老師根據自我效能感理論來改變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從事某項任務的一種主觀判斷,耿老師通過切合學生能力難度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成功經驗,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耿老師採用了強化理論,通過積極的強化物,如鼓勵、表揚等,以提升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行為。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於學習的一種積極情緒體驗。

最後,耿老師利用歸因理論,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培養學生努力的歸因觀,逐步認識到通過努力自己的學習成績是可以得到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