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時至今日,儘管有了新的器械以及新的藥物,麻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頸叢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等神經阻滯技術依然是臨床麻醉中的主角之一。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在過去麻醉不發達的年代,局麻、頸叢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硬膜外麻醉以及腰麻等技術擔負起絕大多數的手術麻醉工作。可以說,那個年代的麻醉醫師真的是“一根針”就可以搞定麻醉。最少,頭部以下的手術,是沒有一根針解決不了的。後來,由於麻醉專家在全麻領域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全麻比例逐漸上升。

今天,絕大多數醫院的麻醉已經都已全麻為主。然而,麻醉專家發現,我們並沒有辦法完全棄用神經阻滯技術。因為,無論從專業角度、加快術後康復、多模式鎮痛以及經濟角度看,神經阻滯麻醉仍具有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優勢。

然而,神經阻滯麻醉本身具有的缺陷一直困擾著麻醉醫師。在一心為病患著想後,往往遭遇神經阻滯併發症的打擊。一旦出現併發症,不僅讓好心蕩然無存,也可能會因此惹上糾紛。因此,麻醉界一直在尋找更為安全的神經阻滯辦法。

幸好,超聲可視化技術出現了。所謂可視化,超聲就像麻醉醫師的一雙眼睛一樣。從此,麻醉醫師不再主要依靠解剖定位、觸碰神經尋找異感等經驗實施麻醉。有了超聲,不僅讓麻醉實施更為準確、成功率更高,最重要的是減少了無畏的傷害。

現代醫學,已經由過去的治病為主發展成“既要治好病、也要避免傷害”的現代醫療理念。

傳統意義上的膈神經定位,一般都依靠麻醉醫師憑經驗尋找頸椎骨以及頸部肌肉後再定位膈神經位置。然而,對於較瘦的患者,成功率還可以。而一旦遇到較胖或者本身存在解剖變異的患者,失敗率會很高。一旦麻醉失敗,不僅會招致外科醫生、患者的不滿,也會使麻醉醫生的自信心受挫。頻繁的挫敗感,會額外增加工作壓力。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超聲引導下如何準確識別膈神經:

解剖仍然是關鍵,否則即使有了現代化的設備,也可能無的放矢。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先上一張圖: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膈神經的纖維主要起源於第4頸神經根,同時也有來自第3和第5頸神經根的纖維。左、右膈神經均包含了運動、感覺以及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相應半側的膈肌及膈肌中心腱的運動和感覺,同時腡神經還提供心包膜和縱隔胸膜的感覺和交感神經纖維。

再上一張經典膈神經顯示圖: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膈神經在胸鎖乳突肌之下鄰近頸內靜脈下行,在環狀軟骨水平(也就是,經典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水平),膈神經非常接近臂叢神經。下行的過程中腦神經向內側離開臂叢神經,使得選擇性阻滯神經成為可能。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下交界處,膈神經從胸鎖乳突肌後方行至前斜角肌前方,此處膈神經在超聲圖像上很容易識別。膈神經在鎖骨下動、靜脈之間走行出頸部進人縱隔。右側膈神經沿腔靜脈下行,支配右側膈肌的運動。左側膈神經沿左心室表面的心包與還走神經平行向下走行,支配左側隔肌的運動。

最關鍵的來了,我們來看看超聲下膈神經的真面目:

進行超聲評估膈神經時,病人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可囑病人抬頭,可在超聲圖像上辨別

其胸鎖乳突肌後緣,胸鎖乳突肌後緣中下1/3交界處為辨認膈神經的大致體表位置,此處膈神經離開胸鎖乳突肌後側行至前斜角肌前部,很容易在超聲圖像上識別。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確定膈神經的大致位置後,在病人體表做出標記,將超聲線陣探頭放置於標記處橫斷面上。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超聲圖像上膈神經從胸鎖乳突肌後方走出,位於前斜角肌表面,膈神經在超聲下顯像為直徑2 ~3mm的橢圓形低迴聲的單束狀結構,周圍包圍著高回聲的神經束膜。如果在此平面,膈神經仍然太靠近臂叢神經,可向後側及尾端方向追溯其走行遠離臂叢。使用多普勒技術可輕易地識別頸內靜脈,可幫助鑑別其鄰近的膈神經。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需要注意的是,腫塊、膿腫、腫瘤或者血管的分支可能混淆膈神經。也可使用超聲評估膈肌功能以幫助診斷是否存在膈神經功能異常。

頸叢、臂叢麻醉易出現膈神經意外阻滯,那麼,膈神經到底在哪裡?

參考文獻及更多超聲技術:詳見國際經典疼痛醫學譯著《WALDMAN疼痛超聲診斷圖解》

該書中呈現了近20000張經典的超聲和解剖圖像,全綵色繪圖、高質量臨床照片和清晰標記的超聲圖像對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常見疾病和罕見疾病進行了描述,範圍涵蓋頭頸部、肩、肘部和前臂、手腕和手、胸壁、軀幹、腹部和腰部、臀部和骨盆、膝蓋和下肢、足踝和足,在強調解剖學知識、物理診斷檢查、臨床相關性、超聲技術、注意事項等內容的同時,還給出了專業建議,幫助大家在實際工作中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