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偉明先生的公開信

梅花屋主(張萍):

詩友們晚上好!

歡迎大家參加秦風網上講堂的學習活動!今晚,我們一起學習滕偉明先生《給中華詩詞學會培訓班學員的公開信》中的前兩講。

梅花屋主(張萍):

滕偉明,1943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省詩詞協會名譽會長,中華詩詞學會西南片指導教師。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四川文藝報》《四川文化報》副主編現任《岷峨詩稿》主編、蜀文獻編委會主編,著有《滕偉明詩詞集》《詩海探驪》《山海經物語》等著作。

梅花屋主(張萍):

滕先生在講課中列舉實例,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什麼是好詩,以及怎樣寫好詩,堪稱指點迷津的大家之言。下面,請秦風詩詞學會副秘書長劉瀟瀟給大家分段發送講義。請保持課堂安靜,不發帖,不插話。課後可以討論。

今夕何夕【劉瀟瀟】:

親愛的學員們:

你們的來信及習作都已收到,謝謝。你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寫作也很認真,這都使我感到十分欣慰。不過從現有習作看,只有少部分學員有寫作經驗,大部分學員還處在摸索之中。對於字詞、格律、修辭的問題,我會根據你們的習作分別輔導,但從習作中反映出來的共同問題,我想統一講一下。這些道理儘管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事半功倍;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會事倍功半,或者簡直入不了門。

今夕何夕【劉瀟瀟】:

為了使你們更容易理解這些道理,我決定儘量多舉學員的例子來進行說明。這是因為,他們的寫作水平與你們差不多,遣詞造句的習慣也差不多,一讀就懂,不用註釋,也省去許多麻煩。

我認為你們首先要解決這三個問題:

今夕何夕【劉瀟瀟】:

一、具體、形象。從習作總傾向看,你們似乎喜歡直接議論或評判,也就是說把寫作中心放到表態上去了,忽視了對事物的具體刻畫,結果乾巴巴的一點也不感人。須知寫詩與寫論文不同,寫論文時以理服人,寫詩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就要求對觸動你情感的事物先進行描繪,這種描繪不能泛泛而淡,一定要具體、形象,使讀者身臨其境,這樣才會把他帶入你的情感世界。如果你的情感通過這種描繪已經表達出來了,就不必再說了;如果表達不充分,你可以適當再點一下。

今夕何夕【劉瀟瀟】:

如王採的《洋京戲》:“洋調洋腔唱戲文,長裙水袖好腰身。前排樂壞老爺子,這個蘇三藍眼仁!”你看,作者對這出“洋京戲”作了怎樣生動而有趣的刻畫!“洋腔洋調”多麼新鮮,“藍眼仁”多麼離奇,“這個蘇三”又多麼獨特!她描寫這個學京戲的洋姑娘要表達什麼感情呢?她沒說。但她的驚喜之情我們已感受到了,這就已經夠了。

今夕何夕【劉瀟瀟】:

而另一個學員選擇的是把這事的意義直接說出來了,他開頭便寫:“東西文化久交融”,我對他說,不用寫了嗎,這不會成功的。為什麼?因為缺乏形象,這種議論沒有感情力量,也就不能打動人。這就是詩與非詩的界限。如果你們喜歡像第二個學員那樣開頭,一定得堅決改過來。

今夕何夕【劉瀟瀟】:

再看一首,請注意作者是如果把打工族的艱辛與深沉的父愛融入具體描寫之中的。

除夕 章文蔚

遊子歸來路幾千,熱茶熱酒慶團圓。

打工事業休相問,自是艱辛又一年。

今夕何夕【劉瀟瀟】:

二、單純,集中。懂得具體、形象地刻畫事物,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學會的是剪裁,即只保留與主題有關的素材,而把與主題無關的素材全部剪除乾淨。做到單純、集中,這樣你要表達的情感才會突出,不至使讀者因分心而存在誤解。

今夕何夕【劉瀟瀟】:

比如:行芬的《陽臺》“陽臺花卉互爭研,棕色長藤爬滿欄。夏日篩光恰恰好,天生一面活窗簾!”把長藤看成最好的窗簾,這個想象多麼美好!可是她開始時卻並未做到這樣集中,因為她的第三句原來是“紅白花兒開得豔”。這一句不單與第一句語意重複,而且也沖淡了“活窗簾”的印象,成為所謂的“蛇足”。我就啟發她,既然“活窗簾”是從交織的長藤上想象出來的,為什麼不加強這一句的印象,卻節外生枝去描寫花的顏色呢?這是否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呢?她恍然大悟,就把第三句改成現在這樣,繼續說長藤,併為“活窗簾”三字作好鋪墊,這樣主題就突出了。

今夕何夕【劉瀟瀟】:

也就是說,一首詩不僅不能少寫,也不能多寫。請注意:有經驗的攝影師,他一定會把雜亂的背景處理掉,只突出被攝的主體,這樣我們就會獲得深刻的印象;而我們的旅遊照往往相反,什麼都照,結果旁人看不明白我們的意圖。這個道理與寫詩是一致的。

今夕何夕【劉瀟瀟】:

再看一首,請注意作者是如何把對雨傘的描寫集中到一點的。

雨傘 何非全

樓裹雲煙樹裹紗,千紅萬紫雨中花。

此花豈與他花比,一路盛開撐到家。

今夕何夕【劉瀟瀟】:

三、騰挪、取勢。做到前兩條,就算是一首詩了,可是如果一味平板的敘述,還是不吸引人。為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一定要想辦法造出波瀾來。這個辦法就是:一、要使句子具有跳躍感,這就叫做“騰挪”;二、要在詩中設置懸念,使最後的包袱抖得很響,這就叫做“取勢”。有了這樣的安排,作品才會具有靈氣,也才具有厚重感。

今夕何夕【劉瀟瀟】:

如黃祖求的《陽朔避雨有感》:“古榕巨傘雨伸,情急招來百國身。忽如諾亞方舟上,上海人扶紐約人。”前兩句寫陽朔遊一顆大榕樹,下雨了,中外遊客都到樹下躲雨。第三句卻盪開來,扯到諾亞方舟上,看完第四句,才知道轉句已把躲雨小景引向哲理高度,這個“盪開”就是騰挪趨勢,用的相當好,可以說全詩都是因為它而生色的。

今夕何夕【劉瀟瀟】:

嘆某歌星 劉戒三

忽入金籠作百靈,戎裝解去一軍驚。

可憐十五月圓夜,不唱邊關唱後庭!

這首詩的轉句是故意不說完,不說完也是製造懸念,迫使你一口氣讀下去。用“不說完”作轉句是最常見的,也最經濟,初學者可以從此下手。當然這首詩還好在兩次使用雙關,即“十五的月兒”和“後庭花”,大大增強了本詩的批判力與藝術魅力。

今夕何夕【劉瀟瀟】:

龍泉驛桃花節 陳秀松

高下爭妍萬點紅,車如流水馬如龍。

偏於老朽無干系,人面桃花處處逢。

這首詩前兩句雖然也流暢,但詩意一般。其實這是一個圈套,第三句來勁了,突然扯到自己的老邁,好像與賞花不相干,看完第四句卻讓讀者大吃一驚:作者不但賞花,而且還賞賞花之人呢。這首詩的另一個妙處是逆向思維,即故意與崔護反著說,把老話翻成了新話,再與“盪開”手法相配合,使讀者感到驚喜,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

今夕何夕【劉瀟瀟】:

騰挪取勢從結構上說就是“起承轉合”的“轉”,我有專文論述,你們可以找來看看。希望你們今後不要再寫四句都是風景或四句都是敘事的詩了。記住:第三句一定要盪開,第四句再蕩回來。蕩的越遠,你的詩吸引力就越強。

今夕何夕【劉瀟瀟】:

從技術層面上講,同時具備以上三條,就是一首好詩了。缺第三條是笨詩,缺第二條是差詩,缺第一條就不是詩。請你們仔細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