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鄉村旅遊提兩條意見:廁所太髒,強行喝酒!

給鄉村旅遊提兩條意見:廁所太髒,強行喝酒!


我的朋友鄧維,喜歡鄉村旅遊。

跑了很多地方,見過不少世面。

到下面旅遊,什麼都好,就是有兩條,讓你受不了!


鄧維說:一條是,鄉村廁所;一條是,拉住喝酒。


鄉村廁所——那味兒,那場面,好傢伙,燻得你眼淚直冒,看得你差點嘔吐!


拉住喝酒——剛進寨門,就得喝酒,一個杯子,張三喝了李四喝,能衛生嗎?


這兩條,似乎不算什麼大事,但是,細節決定成敗。恰恰是這兩條,讓一些遊客望而卻步,覺得很不習慣,下次不敢再來!


鄧維是個熱心人,給“有關方面”提過不止一次意見,希望能夠改進。


然而,石沉大海,人家不以為然!


鄧維希望,老詹在公眾號再呼籲呼籲,看看能不能起點作用?


我說,但願吧!如果哪位熱心人,將此文傳給文化旅遊部的相關領導,請他們看一看,想一想,再採取點措施,


那真是功德無量,善莫大焉!


拜託拜託!



鄧維視點︱文明,難道永遠要等著“發話”

作者:鄧維


據國家衛健委的通報,自“新冠”疫情突發以來,令國人牽腸掛肚、4萬多全國醫護人員為之拼命的武漢,已經全面“清零”!這消息、這數字,包涵了多少人捨生忘死地付出,證實著武漢乃至全國各地在這3個多月來舉國“抗疫”的實效。


然後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生活在繼續,經濟得加速運行,以至少是彌補疫情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於是現在電視裡、廣播中、網絡上有關各地想方設法恢復疫情全面向好後的各種經濟活動的報道“滿屏”了,尤其是我國少數民族最集中的西南地區,您看到的視覺報道都是邀至旅遊、花團錦簇、歌舞昇平、特色融融。


毋庸置疑,西南地區雖崇山峻嶺阻隔但綠水青山長在,疫情防控向好後,堅持了10餘年的經濟轉型後因地制宜的山水旅遊、民俗旅遊、風情旅遊當然得天獨厚,因為其確是名副其實的“新型的綠色經濟增長點”,是國家脫貧工程重點地區的可行之道,怎麼看都相當合適,在當地經濟發展結構中的突出位置無可厚非。你查50年來的任何統計資料都可以這樣說,西南地區原來是全國貧困地區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實際脫貧的狀況直接關係著我國向全世界承諾的徹底擺脫貧困的承諾。


我相信,有關地區是盡了看得見的努力在實現國家承諾的。但是,縱觀該地區近10年來一些理念、觀念上的短板甚至是痼疾,看看該地區現在依然漠視的許多問題,你會發現該地區因為種種侷限,難免急功近利,難免只顧及面上的工夫而忽略甚至漠視最暴露實際問題的細節,其後果可能是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我退休前是新聞記者,我用事實說話,用實例說話。


截至2017年,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級貧困縣名單,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其中西南地區所佔比例遠遠超過國內其他地區。經過幾年不懈地脫貧攻堅的努力,今年這一現象在數字上肯定會大大降低,這是好事。但,若說到可持續發展,說到實際問題,我不能不有所擔心。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這恐怕不僅僅是“風俗”問題、“認識”問題,而是關乎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關乎到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是否如此,我不危言聳聽,舉出兩例,您自己掂量:


一、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亦是貧困地區最集中連片的地區,近十年都在走“綠水青山搞旅遊,民族特色爭創收”之路,脫貧致富的定位及成效有目共睹。但相當多的地方只想多賺錢、快賺錢,沒認真想想怎樣才能保障長期、有效、合理地多賺錢、快賺錢。


寨門修得很漂亮(甚至漂亮得與本民族特色不搭調),民舍粉刷得很漂亮(甚至漂亮得與本民族特色不搭調),就是不認真建廁所,其簡易“衛生間”能簡易到臭味明確引路、蒼蠅團團相伴的地步,進去後更無法形容。


當然,國內的攝影人可能無所謂,只要能拍照片,生活條件不講究。但遊客、特別是國外遊客是以旅遊為目的,雖不必處處“五星級”,但至少要達到旅遊接待的底線。主人習慣的不代表其他人必須能習慣,更不能說你不在意的東西讓文明為你倒退至不文明。


申明一下,我絲毫沒有埋怨淳樸的少數民族農家的意思,關鍵是主管部門及旅遊開發的相關各方,你們重“入口”(豐富多彩的民族宴飲)輕“出口”(至少是標準化衛生間)是我國旅遊業數十年的通病,是痼疾;那臭味、那噁心真的讓許多國內外旅遊者再不敢來了。


要知道,廚房與衛生間的清潔標準是全世界旅遊業法定的首要關注細節,關係到遊客的身體健康及本能感受。我2016年在西南某省少數民族鄉參加活動,村寨的民族特色沒得說,村寨人的熱情好客沒得說,村寨的民族美食沒得說,但是,掛著星級旅遊牌牌的衛生間卻臭不可聞、髒不忍睹,致使當天一位80多歲來自國外的老太太寧願尿在褲子裡也不肯進“衛生間”。


隨後,我特意問了該團(均來自北歐國家)62位中的42位,回答都是第一次來中國,雖然山美水美風情美,但不敢再來了,因為好多地方的衛生間“太可怕了”。


二、西南地區不少少數民族旅遊定點村寨都有一個儀式,就是客人進寨時要喝牛角或酒碗中的“入寨酒”。


禮儀風俗無可厚非,但具體情節讓人觸目驚心:我連續兩天有意去一個縣內的3個不同少數民族村寨,進寨時喝“入寨酒”的禮儀相同,尤其是時喝“入寨酒”的用具及方式相同,一律是一次性紙杯(其中一個民族村用的是仿牛角一次性紙杯),村寨入口處穿民族盛裝的五六個女子人守一杯,不管當時入村的中外遊客是多少人,一律用這些紙杯敬酒。我數了一下,其中一個村上午9點半至10點,入寨的中外遊客336人,其中國內遊客272人,國外遊客64人,都只能用這6只紙杯喝“入寨酒”。


這還算好的,好歹是一次性紙杯,這撥人用完也就扔了,還有好多地方用的是長期使用的木製杯子,從來不換。我先後問了當日入寨的50位國內遊客、10位國外遊客“這麼多人用一個杯子喝酒衛生嗎,你能接受嗎?”其中6位國內遊客回答“無所謂,能接受”,17位國內遊客回答“尊重地區風俗,沒辦法”,27位國內遊客回答“不衛生不文明,應該改改了”。10位國外遊客的回答很一致,喜歡並尊重這裡的風情,但10個人同時用一個杯子喝酒,太不衛生,這是強人所難,為什麼一定要這樣?


上述兩個問題,是西南地區旅遊現狀,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多年來無論向哪一級反映,回答都差不多,無非是“民族習俗”“細微末節”,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影響掙錢嘛,不是“脫貧致富”的大局嘛。


不錯,與各級GDP相比,讓遊客被廁所噁心到不敢入內或者那麼多人用一個杯子喝酒只能算是個“屁事”,但如果這成千上萬的遊客因此而不敢再來了,或者一傳十十傳百令更多的中外遊客不敢再來了,那損失恐怕就不是“屁事”而是大事了。


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在我國, 2017年以來國家領導人已經兩次就“廁所革命”問題作出重要批示。尤其在西南脫貧地區,旅遊產業基本上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過去“上面入口處香甜四溢,下面出口處一塌糊塗”的惡劣形象必須改變了,否則“屁事”會壞了大事。怎麼改、怎麼管?難點不在廁所按什麼標準修,關鍵在於廁所之項要列入“農家樂”驗收標準,形成嚴格制度化的可控的日常衛生清理指標,誰不達標就予以相應處罰。上面講了話,目前這個問題被空前重視,我相信會大為改觀。


那數百人用一個杯子喝“入寨酒”呢,能不能也改改?不文明、不衛生的東西如果總是用“民族習俗”“歷史沿襲”來說事甚至美化,那隨地吐痰就是百年傳承,跪在地上磕頭就是民族精粹了。


其實,作為綠色發展的產業鏈,你是否可以考慮在當地建個以廢棄紙質物品、木質物品為原料的一次性“入寨酒”杯小廠,專門生產供各個民族旅遊村寨(據我5年前瞭解的數字,這樣的村寨至少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數量極其可觀,而且直接關係著當地脫貧的實際範圍)使用。酒杯可做成牛角杯等等各種形狀,印上各村各寨自己的特色標識和宣傳用語,遊客入村寨時每人發一個,可以喝“入寨酒”,感興趣的遊客還可以將紙杯作為紀念品帶走,剩下的回收再利用。只要進入產業鏈的共同利益分配,這樣的小廠5-7人足以,但其在綠色產業鏈上的作用絕對不僅僅是“屁事”,而是能助力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的大事。


當然,正因為幹了34年記者、又在40幾年裡跑了不少貧困地區,我知道“人微言輕”抽了我們幾十年耳光,無所謂了,但心痛。明明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如果各級有權、有責的人都上心,至於如此嗎。


文明如果要永遠等著“發話”,文明離我們就遙遙無期了。


END


給鄉村旅遊提兩條意見:廁所太髒,強行喝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