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韩信听蒯彻之言,三分天下,最后到底谁主沉浮?

易学琼林

如果韩信听蒯彻之言,选择了“三分天下”,历史将彻底改变。

理由非常简单,看一看韩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刘邦惨败于项羽后,闯韩信军营夺韩信帅印,留下多少汉兵给韩信?两千人,仅仅只有两千人,而之后韩信手中有多少人,三十多万人,也就是说除两千人是原来的汉军,其余的人都是新募来的新兵或者其他六国的降兵,这些新人对刘邦不可能有感情,也不可能听刘邦的,韩信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易如反掌。其实就是那原来两千人,由于长期战争也留下不多了,可能实际数也就几百人了。

综上所述,韩信若反,是件多么容易的事。韩信拿下韩国之后,韩信向刘邦要代齐王,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不想给,但把旁边的陈平与张良给急坏了,张良当时就说:“韩信如反,无人能制。”这是说着玩的吗?笔者看这是一句大实话,韩信如果反了,刘邦绝对是没有任何办法制服的,这也是后来韩信必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张良为何会说这样的话,这是因为,韩信军中除了几个汉军故将,已经没有什么汉军的势力了。韩信军中以灌婴、曹参的军职最高,骑兵军团总司令是灌婴,步兵军团总司令是曹参,韩信若反,灌婴、曹参只有跟着反,为何?因为不跟着反只有被杀一途,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手下已经不是旧汉军,而都是新人,只可能听韩信的,不可能听灌婴、曹参的。

曹参、灌婴对刘邦一定会很忠心吗?未必。事实是,曹参、灌婴对韩信佩服得不得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时,刘邦不知发出多少要韩信发兵夹攻项羽的命令,但韩信就是不动,这两人还不是老老实实地观望,并没有听刘邦的命令。项羽当时还派武涉来当说客,希望韩信反,韩信如果没有反的力量,项羽怎么可能这么做?刘邦本意并不想分封异姓王,为何还要封韩信为齐王,那是怕韩信反而不得已为之,是无奈之举。如果韩信无反的能力,刘邦绝对不会这样委曲求全的。

韩信做了齐王,蒯通劝韩信反,如果韩信听了此人之言,真反了,成功率在99%以上。这是因为,刘邦这时候并不是皇帝,也不过只是一个王——汉王而已,反刘邦,大家不可能有心理负担。韩信当了齐王后也是王,刘、韩两人的地位从法理上来看是平等的,你说曹参、灌婴会听谁的?如果你不听韩信的,后果又会如何?不听刘邦的,后果又会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这些人必会听韩信的。如果不听,他们势必会被手下所杀,然后地位会被手下取而代之。

众人要跟从的人,必定认为是最终能得天下的人,因为这样就可得分封而享富贵。当时,刘邦有二十万军队,项羽有十万人,而韩信一人就有三十多万人,你说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谁能笑到最后?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谁?

你必定会选择那个最终能当皇帝的人,你必定会选择最后的胜利者,而韩信有如此大的军事优势,韩信又有如此了得的军事才能,得到天下的可能性比刘、项二人大多了。因此,韩信如果反了,不但不只是天下三分有其一了,而且是注定要做皇帝的。

理由也很简单,项羽派武涉来游说韩信反,项羽必定会与韩信联手的。二人一联手,天下形势就完全变了,刘邦基本很快就会完蛋了。韩信必须先灭刘邦再来对付项羽,为何?主要原因是,项羽没有称帝之野心,项羽只想当个王,而刘邦有当皇帝的野心,所以必须先灭刘邦。刘邦即使一时灭不了,也不可怕,因为刘邦已经非常老了,拖上十来年,刘邦死了,刘肥为帝,灭起来就容易了,而此时韩信还很年轻,如此一来,历史的进程将彻底改变。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主沉浮的决定因素

说的直接一点,韩信就算是听了蒯通之言,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更不可能一统江山。因为三分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看刘邦的配置,我了解了要一统天下的基本班子,兵马再多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谋天下的关键人物

刘邦夺得天下有三个关键人物,第一个人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战略层的谋划,张良无人能及;第二个人是“攻必克,战必胜”的兵仙韩信;第三个人是“后勤大队长”萧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最关键的第四个人

其实刘邦说这些的时候,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只比这些人差一点。还有就是刘邦可以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作用,在我看来这才是刘邦能够击败项羽的根本原因所在。

王天下的必备组合

同样明代的朱元璋身边也有类似的组合,刘伯温对应张良,李善长对应萧何,徐达对应韩信,朱元璋对应刘邦。相似的组合,同样的结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反观韩信和项羽,他们都不具备刘邦的条件,怎么能一统天下。


因此就算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最后还是刘邦一统天下而已,只是时间会久一些,不用东猜西猜,洗洗睡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这样的话,大概率会进入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当时来说,韩信控制了富庶的齐国,手里握有数十万精兵。赵国、燕国也是韩信打下或招降的,他对这两地也有影响力,有可能也能控制住。即使光凭齐国一地,他就足以割据。


项羽虽然接连战败、部下大量反水,但还控制了楚国不少地盘,部下仍然有十几万兵力。

刘邦那边的势力也没那么大。他那边是个军事联盟,其中如彭越、英布等都是独立的。刘邦本部的实力并不比韩信、项羽强太多,他直接控制的地盘主要是蜀地和关中。光靠刘邦自己的话,他什么事也干不成。而彭越、英布等人都有私心,并不完全听他的话。

刘邦那边有很多谋臣,比如萧何、张良、陈平等。他的后方更稳定,内政、经济更好,更得人心。但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在军事上不强。刘邦部下缺乏大将,士兵也并不能打。如曹参、周勃、樊哙等,都不是帅才。刘邦虽然国力强大、更得人心,但无法在军事上打败项羽、韩信。


韩信那边如果想脱离刘邦的话,也有很多工作要办。比如建立自己的班底、除掉刘邦的人(曹参、灌婴)、招揽人心等。这些事韩信都并不擅长。但是脱离刘邦收益巨大,还是非常值得做的。而且刘邦也不敢把韩信怎么样了。因为光项羽他就对付不了,更没有实力对方韩信了。即使韩信脱离刘邦,刘邦还得拉拢他。

如果韩信脱离刘邦,那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将会维持很长时间。项羽、韩信两大军事天才,都是刘邦无法战胜的。不过韩信还是要提防刘邦的阴谋,不能像后来那样被刘邦轻易给做掉了。

长期来看,我还是看好刘邦那边。项羽、韩信的杰出军事才华能让他们暂时的割据一方。但是长期来看,更擅长治国、更得人心的刘邦会越来越占优势。


国史拾遗

从当时情况来看韩信确有齐地尤其是大败龙且后无论是汉还是楚都无力攻齐。至于内部的一些忠刘派只要韩信想杀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从泾陉之战及刘邦带走军队后军队思想上完全只知齐王不知有汉王。蒯彻讲据有齐地其实不然赵地大部燕地南部淮泗地区大体相当于河北大部山西全部山东全部安徽大部都处于齐军可控范围此区与曹操加袁绍两人之地相当。总之一念之间可以左右天下,安危系于一念绝不是夸耀之词。


丢了丢了丢勒

韩信最不利。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项羽号称率八千江东子弟过江,且本身就是名将之后,对部下有相当强的团结力和号召力,论冲锋陷阵更是天下无敌,刘邦那边的猛将谋臣乃至普通士卒,大都是丰沛故老,且老刘家最擅长得人心,看看以后的刘秀刘备就知道了,团结力凝聚力那是杠杠滴。韩信本是楚人,收复赵,燕,齐,也就是拿到了土地,民心尚未可知,那时候老百姓还是挺认可六国以及六国国君后代的正统性的,韩信自己也说,齐人多狡诈反复,不可轻信。带兵打仗是一回事,收复人心,管理国家是另一回事。再说,韩信手下没有人,刘邦那不用说了,阳谋张良,阴谋陈平,内政萧合,律法张苍王陵,外交郦食其,军事上周勃,樊哙,曹参,卢绾这些,做不了帅,当个将还是可以的。项羽自身就是猛将,龙且死了,还有钟离眜,季布,内政有范增(那时候他俩翻脸了没?),楚兵又是一等一的精锐,巨鹿一战,楚人九战九捷,猛气加乎一时,可不是白说的。韩信有谁?蒯彻是个辩士,内政咋样不知道,将军有谁?李左车吗?韩信是帅才,但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不一定行啊,那时候打仗还是要看军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得带头冲锋。刘邦的弱点,嗯,他老了,身体不好,但是靠着班底,维持一段时候还是可以的,时间长了,熬不住。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估计也是他四处挑事,连番用兵,至于鹿死谁手,都晚上三点了,我睡一觉,看看能不能梦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