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要当心!这4种传染病最容易“吃”出来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的疾病都是通过食物、碗筷、牙刷、牙膏等共吃共用相互传染的,尤其是那些经常出差、在饮食摊点就餐、及接触传染病毒感染者的人,更容易一不小心被传染。

病从口入,要当心!这4种传染病最容易“吃”出来

传染病1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途径感染人体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以及胃癌等。

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几乎一半终身感染,还具有“家庭聚集性”。

也就是说,如果家中有一人感染,在不分餐的情况下,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就会通过筷子传播给家庭中其他人,导致家庭中其他人受感染风险增加。

【预防】家庭分餐制,勤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辛辣食物,可免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传染病2:甲肝、戊肝

根据肝炎感染病毒的不同,肝炎也分为很多种,其中较为熟知的是乙肝、甲肝、戊肝。不同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比如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甲肝和戊肝是通过粪口传播。

很多人认为跟乙肝感染者同桌吃饭很容易被传染上乙肝。事实上,唾液中的乙肝病毒一般很少,不具备传染性。相反,甲肝和戊肝是通过粪口传播,其病毒容易在空气中传播。长期和甲肝、戊肝感染者共用杯子、碗筷等,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的身上。

不过,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肝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不与他人共用杯子、碗筷等,饭前便后都要勤洗手。

传染病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通过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传播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5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比成年人更容易因共用碗筷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出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预防】有婴幼儿的家长们要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为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准备专门的碗筷,防止儿童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4:伤寒病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病主要经过粪-口传播,饮食卫生状况差,水源受污染等情况都有可能传播该病,传染性强。而且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毒未排清,仍具有传染性。

所以,伤寒病患者的生活用品应尽量与家人分开使用,对一切有可能传播病菌的物与器具(如病人的排泄物及所用的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预防】经常出差、在饮食摊点就餐、及接触过伤寒病人等人群都是伤寒病的高危人群,可到住处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伤寒菌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