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皇帝世系,感觉一代不如一代

魏国

魏明帝曹叡是曹丕长子,其攘外安内,颇有建树。屡次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遣司马懿击杀公孙渊,收复辽东,且安定北疆,使鲜卑“种族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但曹叡是一时明主,并未思虑维护纲常伦理的道德风范,亦没有巩固使皇权稳定的政策方略,致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故在其英年早逝后,司马氏家族逐渐窃夺军国大政。

曹叡养子曹芳在位时,辅政重臣司马懿趁皇帝拜谒高平陵之际(高平陵是曹叡陵墓,在洛阳以南九十里),亲自率军逼迫曹芳罢免曹爽官职,自此升任丞相的司马懿独揽曹魏大权。而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继掌朝政后更是以沉迷女色、弃辱儒士等理由废黜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等到了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执政时,篡夺曹魏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曹髦正是不满傀儡命运,才率领僮仆数百人讨伐司马昭,结果在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下,被武士成济弑杀。魏灭蜀后,司马昭因功封晋王,曹魏即将易主。265年十二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改国号为晋。280年三月,晋军攻克建业,东吴亡,结束将近百载的分裂割据局面。

吴国

接替太祖孙权继任东吴皇帝的是虚龄十岁的孙亮。孙亮乃孙权幼子,前面还有六个哥哥,那孙亮为何能后来居上被钦定为皇位继承人呢?因为孙亮登位时,大哥孙登、二哥孙虑已亡,三哥孙和与四哥孙霸因制造党争而两败俱伤,孙和遭陷害被废黜太子尊位,鲁王孙霸则被赐死,而五哥孙奋和六哥孙休因才能平庸不被重视,这样天资聪慧,可塑性强的孙亮自然进入孙权视野。252年孙亮继位,257年亲政,但次年就被权臣孙綝chēn废为会稽王。当时孙亮打算诛杀擅权跋扈的孙綝,但因依仗的外戚谋事不慎,致使消息泄露而反遭敌人先行下手。经此变故后,孙权第六子孙休被迎立为帝。

孙休在位时,依靠左将军张布和丁奉,在腊祭之日,以设宴为名诛杀了权倾朝野的孙綝。但孙休却因为旧有的交情恩惠,执意重用濮阳兴和张布等人,不能选拔良才,虽然仁善好学,又怎能挽救内忧外患的困局呢?而正是濮阳兴等人,在孙休暴毙后,采纳诸臣选立年长之君的建议,摒弃了尚在幼龄的孙休之子,而迎立了孙休侄子、前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承继皇统。

孙皓是出了名的荒淫暴虐,其施政错乱,肆意诛杀,又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在失去蜀汉的屏蔽后竟屡次北伐晋朝, 东吴的家底经此折腾,已是“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280年三月中旬,晋将王濬jùn、唐彬统领“卒八万,方舟百里”入建业,孙皓降,东吴亡。

蜀汉

蜀汉仅历两代,即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仍在位二十载,但此时的蜀汉已渐趋衰落。继任诸葛亮执政的蒋琬、费炜,按照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稳固后方和发展生产等方针政策治国理政,尚能维持蜀汉安定,但宦官黄皓肆无忌惮的专擅朝政后,连蜀汉后期的军事柱石姜维也被迫屯田沓中,不敢回成都。而姜维屡次兴师伐魏,亦使“民劳卒敝”,蜀汉的实力渐渐被掏空。

东吴使臣蒋珝对蜀汉的评价是:主上昏聩不知其过错,臣下苟且偷安以求不要罪责加身,入其朝堂没有听闻合于正道的话,经其郊野民众皆是菜色(菜色指用野菜充饥而显出的营养不良的脸色)。263年,魏将钟会在剑阁牵制姜维,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直驱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刘禅第五子刘谌见劝阻无效,便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杀妻灭子后自戕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