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倭寇来犯,此人率众杀倭,血战“上海滩”,以身殉国!

嘉靖年间,倭患猖獗,大批倭寇沆瀣渔民组成倭寇联军,对大明海疆袭扰不断,沿海城防濒临瘫痪,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寸草不生,百姓苦不堪言,户户男丁香火断绝,沿海繁华城镇沦为人间地狱。

为了剿除倭患,大明帝国高层作出清剿的决策,但此时“戚家军”尚未成军,而大明海疆卫所早已腐朽没落,明朝本土官兵无力抵抗火器先进的倭军。
​ 在这种情况下,倭患肆意如同病毒般肆意蔓延于大明海疆一带,明朝被瘟神的倭寇侵扰的苦不堪言。

本来沿海城镇历来为朝廷赋税重点,明廷十之八九的国库皆依赖于东南沿海,可以说任职于沿海城镇的县令都是“雁过拔毛的肥缺”。

然而自倭寇滋扰成风后,不少官员刻意回避任职于沿海地带,除了倭寇侵扰给他们的治理带来诸多不便,对于没有强力的军队保护的城镇,无异于裸露在倭寇面前的“肥肉”,甚至稍有不慎即当人头落地、性命不保。

一时间,沿海大批官员职位出现了空缺,而处于前燕的沿海城镇的县令几乎出现了高额的空缺率。正当官员纷纷躲避就职沿海之际,一位叫唐一岑的举人却向朝廷申请前往崇明县令就职。
唐一岑,字号不详,广西桂县人。历经多次乡试勉强考上举人,后发奋苦读仍旧未能跻身进士行列。

在明朝,大凡要入仕做官,必须要考中进士,方能有做官资格,而举人身份虽然也满足致仕的条件,但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举人都是在基层官僚衙门内从事幕后抄写文书工作,很难进入仕途行列。

用当今的话来讲,举人就是“候补”的备胎,除非朝廷无人,才有跻身官场的可能,否则一辈子也只能老于户牗之下而“骈死于槽枥之间”。虽说唐一岑的运气不佳,一连数次回合都没能考中进士,但上天似乎对他又很关照。

在他闲赋期间,忧国忠君的唐一岑,每每闻听倭寇犯边,烧杀抢掠的传闻,内心痛苦的愤懑不禁油然而生。

为此,他勤练武艺,专于搜集倭寇动向信息,以期有朝一日能保家卫国、报效朝廷。然而,此时的大明海疆的局势已完全趋于严重恶化, 没有人敢冒着拖家带口刀头舔血赶赴沿海就职县令。

​明廷为此焦虑不已,当得知朝廷为沿海官员的县令人选愁眉不展之际,唐一岑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其前往任职。带着朝廷的殷切期望,唐一岑脑海中浮现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毅然扬鞭策马踏上了崇明县令的险恶仕途。

到任后的唐一岑通过调研,发现崇明县面朝大海,无险可守,原来的老城区残破不堪,根本无法有效的地域倭寇来袭。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唐一岑决定搬迁老城区重新逐渐新城。

于是唐一岑带领着崇明父老乡亲开始了筑城之路。 1554年秋,新城尚未完工的一天夜晚,唐一岑得到了一个不好消息:倭寇来了! 他曾考虑国倭寇主力尚在东南沿海,而崇明作为大明东部沿海,倭寇进攻最起码得延后几年,没想到现实与预想来的快。

来不及多想的他,趁着倭寇登陆未稳率领城中军民悉数杀出城外,倭寇立足未稳,被迫退退回海上。唐一岑命人在海边严密监视倭寇动向,倭寇一时之间竟无法顺利登岸。于是倭寇以重金买通了崇明千户高才,并许诺倘若突破崇明城,日后将抢的的财物尽半平分。千户高才遂将崇明城防薄弱之地卖与倭寇。

两天后子夜,倭寇悄悄潜入崇明东门,唐一岑得报,率领100多位亲兵赶赴东门据守,不巧刚出县衙50米处,唐一岑等人与倭寇遭遇,双方发生了激烈地巷战。唐一岑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手舞大刀,接连砍死数名倭寇。
​其亲率的100多名亲兵当场战死,望着横尸街头的战友和数倍于己步步紧逼的倭寇,深陷包围的唐一岑,声嘶力竭地呐喊出“忠君为国”的口号,挥舞着大刀冲向了敌群,终因敌众我寡,身负重伤,流血过多而当场殉国。

此时已近黎明,城中军民,闻讯唐一岑战死,县城失守,个个义愤填膺,在顾国,樊汉两位秀才组织号召下,高呼:“不杀倭寇,何以报唐公”,与倭寇展开血战,战至近午,杀死倭寇200多人,余敌逃窜,崇明收复。

明朝历史上有着太多类似唐一岑这样的“小人物”,然而这些“小人物”并不以自己的位卑言轻而轻易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他们以自己的有限的权责采取着最大限度地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的行动,当民族尊严、国家大义与事关生死摆在面前时,他们一无既往,毫不退缩的奋勇直前、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翦除倭寇,捍卫这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