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宿飞雪芬

亲人去世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情,或至少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个负性事件。世界各地都会为去世的人举行仪式,作为逝者对家人或是对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进行告别。



哭泣,甚至嚎啕大哭可以说是这个仪式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不哭,甚至哭得不够响亮都可能会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或是认为这个人没有感情、冷血。想到很早以前,陈佩斯和赵丽蓉老师演过的一个电影,在电影中,赵丽蓉老师饰演陈佩斯的妈妈,为了看儿子对自己是否孝顺,在另一个人的蛊惑下假装自己去世,看看儿子的表现,结婚儿子为表孝心花了很多钱,还闹出了很多笑话。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说,要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多陪伴他们多关心他们,不要将这些留在不切实际的排场上面。

现在回到题目,亲人去世不哭不悲伤的人什么心理?

在家庭心理咨询中,亲人去世通常都被认为是对家庭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但这件事情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的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每个家庭成员对去世者的感情,一是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重要,跟每个人的情感距离越近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会通过情绪进行表达,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同个体本身的心理特质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

有些人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在从小到大的生活过程中学会了控制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某一方面的好处。因此,这种情绪处理方式内化进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非常悲伤也不通过情绪进行表达,而是选择压抑。

还有就是,不同人的情绪产生时期不同。可能亲人去世的消息过于突然,乍一听到无法接受现实,在认知层面对信息或是事实进行否认,而大脑接收到了这种虚假信息,进而限制了情绪的产生。

当然并不排除一种可能,例如,老人没有见过里面的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十几年没有怎么见过面也没带过的这种情况,虽然亲缘关系非常近,但实际生活中感情连接并不密切,所以情感表达不强烈也是非常合理的情况。

去年大火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通过亡灵的故事告诉我们死亡不可怕,忘记才可怕。内心的惦念比仪式上的痛哭更重要。



不倒翁小姐

亲人死亡后,很多人面无表情,好像根本看不出来悲痛,并且言行举止没有变化,跟没发生过这事一样,就更让人觉得,这人是不是没心没肺?那么近亲的人走了,居然一点都不伤心?

1

死亡这件事,对活着的人而言永远是沉重的,不管是沉重的悲痛,还是沉重的高兴,这件事的负担永远是很重的。

而国内的情况,对死亡这件事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不希望小孩子接触到关于死亡的事情,怕有不干净的东西也好,不希望孩子过早的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情也好。

我就是在这种被保护的情况下成长的,我只知道死亡是沉重的,压抑的,但从来没有经历过丧事的我,不知道死亡是会让人大哭的,也不知道死亡带来的悲伤需要表现出来,以及如何表现出来。

直到现在,我经历过两次亲人的离世,一位是我的祖母,一位是我的姥爷。但这两次我都没有哭,我知道哭是代表悲伤、难过,但是亲人的离世带给我的情绪并不是那种想要哭出来的悲伤,反而是压在心里的那种。我知道哭出来或许能够发泄,能好受些,但心里只是很压抑,并不想哭。并且,我的行为也没有受任何的影响。我知道或许我说话的语气、肢体的动作要更加表现出我的悲伤,可事实是,这些感觉只压在胸口,它们是没有影响到我的行为的。

尤其是看到前来奔丧的或远或近的亲人,看似哭的撕心裂肺,可一滴眼泪没有留,根本不知道因为心疼份子钱,还是真的这么伤心。这就更让我觉得,假意的哭以及看似悲痛欲绝,简直是讽刺到极致的一件事,我宁愿看到他们面无表情的真实表现,也不希望看到假惺惺的一面。

死亡带来如此沉重的包袱,让人根本欲哭无泪。

2

除了我个人的经历以外,还有些人对死亡确实很淡漠,而这种淡漠是由于害怕,害怕经历别人的死亡而引起自己的深思,引起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们选择逃避,不去面对这件事实,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好像拖延面对死亡的时间就能够得到永恒。

3

当然还有一些人,悲痛到极点,反而不会有任何的表现了。他们还能够处理事务,还能够与别人交谈,但这些都是心理调节的功能意识到如此强烈的悲痛,如果不暂时抑制住的话,会造成心理上巨大的波动,于是压抑了情绪,变成行尸走肉一般。

愿生者坚强。

你的阅读就是给我最大的热爱,

你的转发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愿我有幸,能陪你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子。


心理咨询师刘畅

这要不同年龄,不同情感,不同关系,不同性格分别来说。

从年龄上来看

如果说死者年龄较大,八九十岁的人去世,大多数人是能接受的,包括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如果老人久病卧床,需要照料,这样的老人去世,家人可能也会附带有轻松感。所以,这样年龄的死者,可能亲人不会过于悲伤。如果死者是一个中年人或一个孩子,那么相对来说,悲伤的人就会比较多,亲人如果不哭不悲,很可能是把痛苦压抑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没有用行为表现出来。所以,看上去是不哭不悲的。

从情感上来看

死者与生者的情感如果很深,一种会大哭,一种会不哭。这两种都是非常悲伤的表现。对于那些过于悲痛而不哭的人,是需要哀伤辅导的。这样的人与死者一定有还未说完的话和做完的事,他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沟通。可用空椅子技术来一场对话。最后让他们哭出来。

从关系上来看

其实有很多亲人,可能还没有朋友亲, 从血缘关系来看,可能是兄弟姐妹,但是平时却因为一些事情,有了很大的矛盾,甚至深仇大恨,这种关系的亲人,几乎是不哭不悲的,不过也有可能会装着哭几下。

从性格上来看

有的人的性格,就是不会表达悲伤,他们就是把悲伤藏起来,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应对悲伤的模式,已经成了一种直接的反应。小时候就是这样应对悲伤的,长大之后就成了一种模式。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前几天我父亲去世了!当时天气真的很冷,冷冽的风打在脸上吹进毛孔里,感觉整个人都被抽空了,父亲的去世让我真正地看清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更让人感慨万端。



首先说我大哥!当时知道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外地拼命地往回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是黑了,父亲是在早上去世的,我到的时候他已经被安置在了殡仪馆里了,大哥把我引到父亲停尸的房间大家都等着我能够看上父亲最后一眼,我到了,看到父亲的尸身躺在冰冷的房间里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扑上前去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爸爸”但他永远也不能回应我了,他就那么直挺挺地躺在那儿面容安详就像是睡着了一般,他慈祥的笑容就定格在我曾经的记忆里了,就像昨天一样记忆犹新。



父亲很快就被火化了!曾经伟岸的身躯化成了一方小小的骨灰盒被抱在了怀里而没有了重量,风在呼啸空气还是那么的冷,隐刺刺的冷风吹在了面上灌进了脖颈里让人麻木而不觉,心在下沉,沉到了谷底,突然一刹那地让人感觉活着的无意义。



火化后的守夜是必须的!本来的守夜就应该是长子长孙应该做到的,但我大哥却领着老婆孩子一家四口外加结婚了很多年的女婿回家睡觉去了,到第二天很晚的时候才到了礼仪现场,他们这个家庭就那么远远地站在那里感觉就是外人看热闹,全家人用冷漠的眼神看着这一切竟然没有一个人掉眼泪的,其阴冷僵硬的心态可见一斑,想想就恨。



仪式中我们这儿有给钱的风俗!他们家竟然可以一分钱都不出,都说儿子女儿是可以不出钱的,但结婚了的孙女与孙女婿呢?自己的亲爷爷去世了你可以不哭但怎么能够袖手旁观不出钱也不出力呢?当初我大哥结婚老父亲把家底都掏空了自己还承担了负债怎么就没有了感恩之心呢?真的是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再说我大姐!老父亲冰冷的尸体就躺在那儿她却可以做到一边大声打电话一边笑声朗朗完全没有悲伤的神情,或许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跟她以前所有的日子是没有两样吧?她不悲伤也不作为在现场稍稍站了一小会儿就离开回家去了,说是厂子里有事儿还要挣钱。



悲伤的日子总是太短,短到还没意识到亲人的离开甚至还没在心理上接受事实就已经入土为安了!出殡的日子天暖下来了,老天是温情的似乎努力想温暖我冰冷绝望的心,天气晴朗太阳暖融融的,风拂在面亦显得不那么“刻薄”,在墓地进行最后的祭典之时,我的大姐,我父亲最最疼爱的大女儿我的大姐竟然在拿着手机在录像,你可以不哭不悲伤但你也别侮辱亲爹的灵魂不是吗?他才刚刚在下葬,那可是你亲爹啊!他挣钱养家,他抚养你长大,他关心你保护你但你为他做过什么?他去世了而作为长女的你真的是做到了你应该做到的事情了吗?在墓地录像你真的不怕“招鬼”吗?



都说“人死如灯灭”,都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是“死者为大”这样的话是振聋发聩的!作为人类“你可以原谅那些对你不好的人,但绝对是容纳不了那些纵容自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那些灵魂里缺少温度的人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令人鄙夷是逼迫我们远离的人,接近这样的人只能是消费我们正能量的,我们必须要摒弃它,唾弃它。



愿亲爱的父亲天堂一路走好!愿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您不再感觉冷,生前您那么怕冷,冰冷的坟墓里希望爱您的人能够温暖您,希望轮回我们还能够见面,无论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希望还能见到您。



红裙有爱

“咱妈走了,你哭都不哭一声,你怎么那么心硬呢?”

“咱爸去了,你不在灵棚里哭丧,老呆在这儿干啥?”

“你爷没了,你泪都不流一滴,真坚强啊。”


在传统的观念里,亲人死了不哭不悲,就是无情,就是冷漠,就是不孝。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在丧礼上哭得特别厉害的,未必在平时对父母有多好,父母去了,谁的声音也听不到了,有的人哭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有的人是表演。

当然表演有表演的必要,就算你平时对父母特别好,丧礼上不哭,也会被人戳脊梁骨,人言可畏。


但今天我们既然说到这个问题了,就给大家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人在亲人去世后不哭不悲呢?

我有个朋友,家中长子,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和兄弟张罗整个丧事。都是山东的汉子,不善表达情感,丧礼上都是干嚎,没有落几滴泪,妹妹不乐意了,在灵堂里一直不吃不喝,嘀嘀咕咕的抱怨,我朋友也没办法说什么。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上大学的时候爷爷去世了,他回农村老家奔丧,正赶上家人把爷爷的尸体拉到火葬场去,当时下着大雨,堂哥在面包车里喊他上车,父亲说不用了先回家吧,他犹豫了一下,车开走了。小伙子当时比较轴,他特别讨厌虚假的东西,和爷爷的感情也不是很深,整个葬礼哭都没哭一声,堂哥因为这还踹了他一脚。第二天晚上的时候,他起夜上厕所,看着满天的星星,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爷爷家的门口和大黄狗玩儿,爷爷坐在门槛儿上咧着嘴笑的那个画面,眼泪哗就下来了,他在手背上使劲擦了擦,去上厕所,回屋睡觉,第三天在灵棚里还是一声不哭。


我参加过一些葬礼,看过很多哭得很凶的人和表情木然看不出悲喜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理,每个人的心思你真的很难从表情上准确判断,我只知道,亲人已经走了,剩下的亲人们更应该彼此宽慰彼此包容,一个人平时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心里有数,何必因为一时的哭或不哭而挑理怪罪呢?外人不懂说就说吧,自家人何苦为难自家人呢?


生而为人,定有苦乐悲欢,面对生活的坎坷波折,每个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一面。

柴静曾在《看见》一书中说:有些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亲人去世后不悲不哭,大约就是这种心理吧。


快乐五十大学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情感隔离”,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对情感的感觉,但你并不知道你自己在这样做,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如果不这样做,那他实在太痛苦了,为了避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他就将自己的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出来,其实他是把悲痛压抑起来了!



面对亲人的丧失,正确的做法是经过一个彻底的哀伤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当事人遭遇亲人的去世,很多人从心理上接受不了,不相信这是真的,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突然的丧失,在震惊之余都会产生不真实感,所以首先需要帮助当事人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第二个阶段,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当事人表达悲伤,并对悲伤有所调整,最后能够达成控制悲伤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遭遇到丧失之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资源肯定会有变动,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当事人在这一阶段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改变。


第四个阶段,转移当事人和已丧失个体的心理联系。经过必要的哀伤处理后,当事人不能永远沉湎在这个阶段,这就意味着要帮助他转移和已丧失个体的心理联系,走向整合。

最后一个阶段,修复内部自我和社会自我,尽快的帮助他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的生活轨道。




这五个阶段,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完成都是正常,如果超出六个月,还是不能从丧失中走出来,就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了!


明晰自己心理咨询师

过世的亲人不需要我们的眼泪,因为临命终时的人受到亲人的哭泣,会丧失往生西方正念,起贪爱心堕入三恶道去。

亲人的眼泪,会叫亡人去不了极乐,留恋娑婆,亲人要助念佛菩萨圣号。

所以佛弟子和信佛居士都是不会因亲人的死去而哭的稀里哗啦!

孝子贤孙,并不是亲人死了之后的嚎啕大哭不止来表达出来,而是亲人活着的时候尽自已的孝道。

失去亲人的时候,把自己的内心的悲伤发泄出来哭的稀里哗啦。而有的人是失去亲人不哭,他的内心是压抑的心情沉重打击,表现出来的不是哭而是精神慌忽,这种是更严重的痛苦表现。

还有一种人是善于发现自己,嚎嚎大哭比谁声音都大而不流一滴眼泪,他的目的是来演戏或者说是心疼拿的份子钱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5b0200002356f1342a10\

南湖烧窑匠

親人離世時,哭的行爲是一種相當嚴重的錯誤,因爲知識和智慧都不具足時,錯誤的認知,哭在民間普遍存在;哭只能是離親人遠遠地哭,不能在身旁(尸體旁)哭!


在這裏舉一个例子,如臺灣女作家三毛的事情。三毛的丈夫何西(外國人)在潛水時遇難了,三毛十分鍾愛自己的丈夫何西,當看見从海裏打撈上何西的屍體時,嚎啕大哭,久久難住。哭著哭著,最壞的事情出現了:何西此時突然七竅流血!幾十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最坏的事情!很多人依舊哭著離世的親人。

對於那些“人死如燈滅”的人,沒有什麽可說的。

對於那些相信有前後世的人,可以說一說此事。有些人死時,是一種“悶死”的假象,即昏厥現象,雖無生命跡象,只要心口還有熱气,但仍然有一絲機會活過來。此時摩擦身體,并講一些安慰地話,看起来已經死亡的人,就有可能被救活,因爲心識并沒有離開身體,只要身體保護地較好。此時此刻是決不能哭的。

爲什麼不能哭呢?因爲承認有前生後世的佛教認爲:在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祭中,不能哭,過了七七四十九日祭你可以大哭特哭,此時對親人沒有危害了。如果在七七四十九日祭中痛哭流涕,對亡人危害極大,亡人的心識被你的痛哭攪亂了,産生了不必要的恐懼和傷感。如果是去世不久的,心識還在體內的,會出現七竅人流血現象,如果沒有一定修爲的人去超度,极有可能墮入三惡趣中。這正是因爲自己的哭聲,使亡人的心識恐懼產生怨恨造成的。這一重點幾乎在百姓中成爲一個秘密了,今天再次公開這个秘密。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內不要哭,快請人超度爲上。自己放生、供燈,念經持咒守戒對亡人极大好處。明燈可照亮亡人中陰的路,不生畏懼。

在我們這裏有些風俗相當不好,親人死後大擺宴席,還把道路隔斷,給已過世的亡人帶來三條嚴重危害:一是殺生害命,二是堵塞交通与人不便,三是放奏哀樂吵閙他。如果有朝一日,自己離世後,儿女們也如是操辦,自己必不得好死。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警覺此事,改正錯誤,爲自己好,也是爲他人好。

所以“節哀順變”,多放生行善,念經持咒,可使亡人下气熱气上行,上行熱气更加增上。這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南無阿彌陀佛!🙏🙏🙏

文/心智無礙 暢游虛空

圖/來源於網絡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亲人去世了,但内心一阵安静,不悲不喜,目送着亲人的远去,其实悲伤到了一定极致,是哭不出来的,只会在你的生活里,慢慢的渗入,等你看到某个熟悉的东西时,泪流满面。


走过的大林

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1,简单的来看,亲人死了,这人都没一滴眼泪,也没哭出一声来。那这人就是没心没肺呀!冷漠至极,所以感受不到人情温暖。因为从来就不知道爱是什么,那么当爱啊,温暖啊之类的东西失去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可惜,悲伤了。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是极少的。像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精神病级别的人才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2,这个死去的亲人生前和当事人的关系不好,甚至是很恶劣。那么该亲人的去世自然也是难以让当事人内心感觉伤心与痛苦的。甚至产生相反的感觉都说不定——终于摆脱这个讨厌的人的束缚了,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这感觉可能是鸟入山林,鱼入大海的感觉。

3,死去的亲人和当事人关系极好。以至于当事人无法面对该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所以潜意识里采取了隔离的方式。让自己感知不到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令人悲伤的事情。这属于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是保护当事人不会直接心理奔溃的方式。只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持续有力地保证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事人的内心其实是冻结在了那个时刻,可能会回避任何能引起相关感受的事物与情境。程度轻的话,只是会让当事人的内心体验变得单调,整个人看起来刻板,不够丰富有层次。程度重的话有可能会过度认同离世者,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像离世者,甚至得抑郁症。所以,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在咨询情景中,慢慢地让当事人靠近真实的现实,让他把内心的悲伤与痛苦逐步释放出来,这样才能把内心的封冻解开,重新上路。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