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隐形贫困人口”,其实还是穷啊

不自觉间,在佛系青年还未远去的现在,“隐形贫困人口”又成了热门,看起来只是个网络用语,形容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存款为0的青年,但实际呢,和佛系青年一样,背后其实满满也是“穷”的各种无奈和现实:

1、 名副其实的社会“夹心层”:比上买不起房,比下工资又还行

隐形贫困人口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有两层深层含义存在的:一方面,非常花钱,从头到脚都要很精致的消费和打扮,用最新款手机,经常各处旅游,另一方面,钱包却无任何存款,甚至还有许多债务。看着好像是说现在青年群体有着和以往人群不一样的消费观:喜欢消费不喜欢储蓄,消费水平走在收入水平前面。

但你联系现在的现实想想:越来越高的房价普遍让普通年轻人望而生畏,房价水平远远超过工资水平的当下,比上你买不起房了,房租又贵,那看着还不错的工资用来干什么?至少用来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让自己从另一方面过的更开心,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啊。

2、青年人对贫困的“定义”在变化

曾经贫困是指要忍受饥饿、缺医少药、体面和尊严的丧失等,对贫困线的定义国内国外都有具体的数值定义,但在国内,随着个体收入的增高,传统定义上的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可以想象,社会各阶层对于“贫困”的定义也在产生变化了。

而在这,这里的隐形贫困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富一点才穷的”,实际就是为了融入周边的城市新生活而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自身体面,换句话说,为了维持外界体面选择性忍受经济上的一些缺失。

或许未来,我们眼中的贫困不再是各种经济等硬性指标的,而是更多对一种困境的描述吧

2、 消费观的变化:从储蓄到超前消费

这个或许才是最容易理解,以前中国人“爱储蓄不爱消费”,而现在的年轻人呢,消费是一定的,甚至更多喜欢超前消费,消费观念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某国媒对此评价说:从隐形贫困人口,我们可以看见消费文化的爆炸性增长,以及消费预期上的代际变化……总之,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时一种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媒说:青年人自己要更加学会量入为出、适度为宜,更注重精神需求,而社会不应过度渲染超前消费。

嗯,这样的说法其实每年都要来好几拨,而青年人呢,基本都依旧固我,佛系的继续佛系,隐形贫困的继续贫困,因为开心嘛……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现在你是隐形贫困人口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