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倡导什么运动 ?陈独秀为人怎么样

陈独秀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1879年出生,是安徽怀宁人,他官名叫乾生,字仲甫。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这一生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引领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是一名思想跟上时代的民主主义者,他对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十分不满,他要实现真正的民主主义。他否定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陈独秀认为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救中国。早年,陈独秀赶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化,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所发起的一场革新运动。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是因为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缺乏民主意识,想要救中国,必须从文化思想上抨击旧社会制度。所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与科学,大力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1923年结束,这场运动由陈独秀领导,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导人。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运动,后期是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这本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土壤。

陈独秀为人怎么样

纵观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显然与他的个性与人品密不可分,他的思想、感情生来就注定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个历史伟人复杂的性格,我们能看到陈独秀为人究竟如何呢?

替换高清大图

陈独秀 照片

一方面,陈独秀为人自信、自负,脾气较为偏激以及倔强。他曾经表示为了民族独立自卫,哪怕掀起暴力与战争都是在所不惜的,这种言论所传达出的精神思想虽然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这种方式未免显得过于偏激与不可取。他在和党内同志讨论问题时经常疾声厉色,被笑称“家长风范”,略显粗暴。

第二个方面是敢作敢当,义无反顾。陈独秀的这个性格特点在他早年时候就有所显现,当时他不满清政府对于学生运动的阻隔,便毅然决然剪去学监的辫子,被遣返回国。之后在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人的这一特点就愈发明显,发表的言论及极具感情色彩。

第三个方面是一生正气,光明磊落。陈独秀带着一身傲骨,没有半点羸弱,即便屡屡被捕,也始终从容不迫,严肃拒绝所有国民党的诱惑,革命立场无比鲜明,他身上的这股大义与正气自始至终从未磨灭。

最后一个方面是陈独秀为人直率真诚,实事求是,他最愤恨那种心口不一的小人,他对于自己的错误从未推脱,而是勇于承担,接受任何批评与惩罚,绝无半点怨言。他这样坦白的胸襟令人不得不佩服。

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相关介绍

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三人是共同的好朋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三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五四时期的重要领袖。他们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走到一起,为追求真理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1919年,陈独秀因为到处散布《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这张传单是因为胡适和李大钊的请求而翻译的。陈独秀被捕的消息传到胡适、李大钊那里,胡适当场做了一首诗,作为对陈独秀的赞赏和对当局的愤恨。之后两人决定接办《每周评论》,向外界揭露当局的暴行。胡适为此到处奔波,最后连孙中山先生都出面干涉此事,才将陈独秀释放出来。几年后,陈独秀再度被捕,胡适发电请求蔡元培,在蔡元培的共同努力下,陈独秀又一次被成功解救。

比起与陈独秀突飞猛进式的关系,胡适与李大钊的关系来的更融洽、和谐。胡适和李大钊两人相互帮助,在李大钊领导的《少年中国》中,胡适为其撰写《李超传》。1920年,胡适等人发起的《争自由的宣言》中,李大钊参与其中,大力宣扬。在胡适访问俄国时,李大钊寄语胡适很多关心。

当李大钊被杀害后,胡适不怕风险,义无反顾的参加了李大钊的葬礼、在1930年出版的《胡适文存》中,胡适在扉页写下纪念四位最近失去的朋友中,李大钊占据首位。可见胡适对李大钊的深厚感情。1934年冬天,胡适凭吊完李大钊后,有又踏上看望南京监狱的好友陈独秀。作为旧时代的葬送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之间的友谊,让后人感受到他们鲜活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