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中华周易文化应用研究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


文化龙岩

自信,从古汉语角度看其实是信自,即相信自己。一个人要自信就要有内容,有态度,有基础。


文化自信和个人自信是相通的,文化自信一样是自信。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我们不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绝对深厚,也绝对足以支撑我们的文化信心。



其次是态度,这要包含自己的态度和别人的态度。先说自己即国人的态度,在国家综合实力不高的时候很多人就喜欢“崇洋”,在国家国际地位还未提升的时候,很多国人出去甚至不愿说自己的国籍。当然在祖国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很多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但现在不同了,国力强盛,地位稳定,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大转变。再说别人的态度,即外国人的态度。在很多没有到过中国来的外国人眼里,中国是极其落后的,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大概还停在上个世纪(网上有很多类似视频调查),这不能怪他们,毕竟不知者无罪。但是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发展和带动传播(如一带一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客观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在他们眼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的流行趋势大致是,希望把中国新四大发明搬回国(也有许多视频证实)。内外态度的转变给文化自信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外面人羡慕,里面人自豪,这一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就是基础。以前我们总觉得人家很强,觉得国外的各项研究都比我们厉害,从而忽略了我们自身的精神文明的优势。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科技研究水平也上来了,虽不能算齐头并进,但我们的进步是神速的,于是我们有精力回归到文化上来了。

我们发现中国文化经典中蕴藏的哲学正是外国人不具备的,也是他们羡慕想要获得的,而我们却不需要刻意学习了。浸染在文化大染缸的我们,很多文化学识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他们无法比拟的。有了这种文化基础,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深厚的基础。



老娜年方十八

这个话题很大,今天我就从互联网上的文化自信这个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互联网上的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人有份的。显而易见,“世界上大多数人能够利用电子媒介参与主流文化的进程并有所作为,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互联网上,网民(也即民众)既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这一复杂的文化身份,也使得互联网上的文化斗争显得格外复杂。


“时尚的主导和当代的发明进步之间有一种相互刺激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媒体的发展往往会刺激时尚的热流涌动,而这往往都会刺激各种发明与发现,推动社会在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进步,其文化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否借助新兴媒体的崛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文化对传播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如传媒专家所言,我们所成长的文化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会接受这种文化的观点、习俗和世界观,“这些观点、习俗和世界观都深深扎根于我们身上。因此,在每一次传播中,我们携带我们的文化参与传播,于是,我们的文化就反映在我们语言里,并通过我们的语言表现出来。”体现在互联网上,就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文化(既挑战传统文化,又很难完全摆脱传统文化,既吸收异域文化,又充满了文化自尊),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网络语言,都显现出这种互联网文化的影响。


在另一方面,互联网还是加强文化融合的地方。用法国学者的话说,“互联网不会消除差异,它接受差异。”这里有争吵,有差异,甚至有冲突,但这里更有文化融合、文化宽容的土壤,就看如何引导了。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文化融合,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与线下一样,互联网上的文化自信,显然有助于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凝聚人与人的,大致有三个因素,兴趣、利益与“三观”。“传播发生时的关系看上去很简单: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而聚在一起。”但真正能够长期聚合人们的,是共同的利益和比较接近的“三观”,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恰恰能帮助形成比较一致和接近的“三观”,也有助于强化民众“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文化自信,要建筑在对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清楚认识上。正如法国学者所言,“这既是一个‘智能的世界’,又是一个‘小世界’,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个世界既不是平坦的也不是平面的。……互联网并没有革除传统的地理限制,也没有消解不同的文化特性和语言,相反,互联网更强化了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互联网尽管是全球化的产物,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语言特点,也恰恰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并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网络话语权的文化底气。


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发言、互动及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与甄别,多半是基于“三观”的“选择性报道”(也即选择性接受),人们对传播信息的接收的确是有选择的,人们趋向于接受自己赞同的信息。……有选择地接收信息本身实际上并不存在疑问,存在疑问的是它的起因。”这种起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们的文化自信有关。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普遍充满文化自信,那么在互联网上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对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信心,也会对发展中的问题有更多的包容性,反之,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失望情绪,也会对社会现实有更多不满,更多戾气。而互联网的传播,更是具有情绪的强大传染性,这也将使得这种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进而成为一种社会情绪,对社会发展形成或推进、或阻滞的作用。



互联网上的文化自信,也是在与来自“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与反渗透中不断强化的。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华沙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与西方世界持续渗透‘民主’主题的信息有关,这些渗透都是通过电子传播完成的。” 也就是说,西方世界对华沙组织和苏联的长期的渗透在最终的“推墙”行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其中,电子传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西方世界的渗透也就更加如虎添翼了,渗透更全面、效果更明显,所能动员的力量也更大。


互联网上的惩恶扬善,也有助于走强文化自信。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不能在线下与线上同时得到保护,就很容易被割裂、质疑乃至遗失。因而,在网络上进行有效、有力的惩恶扬善,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捍卫民族价值观,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典型案例,重大的网络事件,需要引导,也需要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虐童事件、扶老被讹诈事件等等,有关部门需要给予有力回应,这样才能在互联网上赢得文化话语权。


社科院张国庆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如果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自信就失去了自信的基石。对自已几千年来的祖国要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认可。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要有一定的思维定力,这个定力就如毛主席在诗中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坚信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坚信中华中文是中国之道,中国之魂。第三,将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文化金句与个人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践行中华文化。任何优秀文化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我们生话中的方方面面,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和智慧的魅力。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诸于行动,就失去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四,我们可以,在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进得对比或比较,中华优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什么地方?西方文化好在什么地方,其缺点又在什么地方?有益于中华文化西方文化我们可以拿过来为中国服务,不好的文化基因我们就不能要。一定要学会取舍,绝不能全盘照搬。必须坚持继承发扬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改革几十年来,现在把许多西方文化都搬到国内来,污染中国各行各业文化,用上了外国文字,外国语句,自以为洋气点好,有品味,有吸引力,有文化。这是一种偏见,好象不来点西方文化,就不行。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对中华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其中也有不怀好心的人,故意搞乱中国文化,搞上污染的东西,垃坡圾文化而后快。自已砸自己的中国文化。卖国求荣者,汗奸总是有的,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十三亿中国有定力,有自信,中华优秀文化永远是中国崛起的软实力。中伴文化之花盛开不衰,天长地久。


吴定律

国家也在倡导文化自信,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确实是个问题,毕竟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个概念,更应该落地。

自信首先是要自己有底气,更要接地气。我们都知道要自信首先得胸中有物,心有雄兵百万,自然不怕!所以要学习文化知识,正如你说,中华文明延续千年,一脉相承,自然有者其独特的地方,这就是凝结在我们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对华夏的认同,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想去学习那些难懂的文字,不想在古书堆里爬格子,都希望过目不忘或者断章取义又或者用来调侃,所以要获得文化自信,要先要从教育引导开始,不要求大家博览群书当五经博士,但是有所涉猎,懂得基本常识,形成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才能积累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深厚的底蕴,而这个底蕴我们有,我们民族长期的积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为什么我们现在仍然谋求复兴?是因为我们曾经辉煌过,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可以呈现出辉煌的太平盛世的,在古代可以,在现在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经历近代以来百年的屈辱和动乱,加上西学东渐的冲击,特别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文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难免会出现对自己文化的怀疑,甚至否定。

但是这并不能怪我们文化的本身,而是具有文化的人故步自封,认为地扼杀了文化更新前进的步伐,比如十四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海禁、火药等技术的旁落甚至扼杀,以致后来被西方追赶甚至压制。这样的环境对近代以来数代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学之士有的感觉无奈、失望、消沉、不甘,又或者认为复兴任重道远,不愿意做这个领头人。但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国梦,因为我们是从辉煌中走来的,始终还是带着高贵的血脉,注定不会永远沉睡。而要崛起就必须我们后人重新捡起自己的文化,重新追寻祖宗的足迹,重新复兴自己的文化,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才能让别人信奉我们的文化。

这是一个新时代,虽然传统文化短时间无法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和金钱,从长远来讲,这是千年大计,每个人都只是这条河流中的一员,要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影子,就必须为文化的复兴出一份力,只要人人学懂会用,将自己的文化来龙去脉融会贯通,自然就有底气,有自信。这都需要个人的自觉、教育的引导、内心的认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与进步,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所留下的文化瑰宝。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所以我们后来人才需要好好珍藏,在传承古文化的基础上,要继续创新。我们有信念,也有信心!下面我以个人的看法和经历。就诗词的发展谈谈树立文化自信的问题。

诗词是我们祖仙留下来的一大文化瑰宝。千里马写的一首《背古泉的孩子》大家有空去欣赏一下。他把历史比作古森林,把古老文明比作林中的岩石,从岩石上渗出的水滴比作诗词的源头,那些水滴在一棵千年大树底下汇成一股清泉。路上跑满了大大小小的背古泉水的孩孑!这些孩孑用这些泉水擦亮行人的眼睛,让人们看到光明。他们用泉水洗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干净的美好!而这些孩孑却在忙碌的搬运古泉水的路上一个个倒下。因为他们脚底全是血泡,血泡破过留的余伤让他们心痛而死。但后来还是有很多的孩孑继续着搬着古泉水的游戏,他们在寻找一条出路,一条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接轨的出路。

我本来有二十来没有执笔写作了,正是因为看到这首诗让我感动落泪,懂了这首诗所包含的意义才感觉我们应该继续传承诗词。因为它确实是一种最美的语言。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我们的社会进步的太快,古诗词和现代文明有点脱节。好多喜爱诗歌的诗人。不知道如何适应这个变化的节秦。所以出现了诗词的内容空洞,人云亦云。东施效颦。这样一来,读诗的人享受不到他们想要的精神食粮,所以词歌暂时颓废下来。但仍有人继续着,努力着。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闪光的语言!

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更容易交流,在头条里有几位律诗特别在行的诗人,他们把祖仙留下来的宝贝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些平仄韵挑不出半点毛病。可问题是,一个非常美的意境,会因为非要平仄,押韵,会拆得支离破碎。我希望大家能够多交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说诗词不受欢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空间里有一大半是年青人,他们每天都读我写的诗,我觉得水平有限,不是很好。他们却热情的模仿!还有我看到有一个七岁的孩孑写的诗也在网上。这些都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现在想要做的是如何让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接轨,让手机,电脑,汽车,高楼都成为新诗,古诗的亮点。如果有人的诗里出现“下班途中,车堵一片,一人骂一句!"这首诗肯定会被年青人疯传,因为诗进入了他们的世界。

如果你看完了此文。还能对我们的文化没有信心吗?

中华文化灿烂五千年,不能在我们的手上失去光泽!

(由于时间关系,如果有错字,溜字请大家多多包涵。敬请见谅)


快乐的草儿1


兴文192025802

个人觉得,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在经济上富有,这是前提条件,中国人只有富有起来,才有心思去思考国家社会,人文,民主的部分,而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实现这一梦想,从目前来看,文化自信目前还有点远,至少到本世纪中页,中国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

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西方社会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民主,自由,而这是之前任何社会个体都不曾拥有的权利,因此在当今社会具体强大的号召力,因此就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经济富强之外,还需要创造自己独有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对外极富吸引力的文化,这个需要我们中国人一代代的奋斗摸索,把文化创造与中国古代思想以及西方思想相结合,取精华去糟粕,创造我们独有的中华文化。

除此之外,文化自信本身上就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积累,自信是积累出来的,一个勤奋的民族即使再落后,也会一步一步创造辉煌,我们原本的自信来自于我们古代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及这片神圣的土地,因此我们是在找回曾经的自信,望中华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像古人一样再次登上世界文化的巅峰!


观前

文化是世界发展史中各域界各民族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标志,即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和介体,国家富强不富强民生好不好发达不发达,都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作用,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人的素质,社会性制,文明程度,生产力的作用,有先进的文化,能创造出先进的动力,所以文化是导致历史文明,人类进步的基础和引导作用。文化,历来是为人的社会活动,政治体系而服务的,有它的从属性,民族性。在每个阶段都有阶级的烙印,看为什么人服务,被人为操控着,利用着,以达到为自已服务的目的。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创造发明阶段,百家发展阶段,奴隶阶段,封建君主阶段,新民主半资夲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纵观历史,唯有社会主义的文化使中华民族才有了飞跃发展,质的提高,不论那个阶段,始终都没离弃中国文化,坚守着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化,只是阶段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同。现今有个热词,叫文化自信,自信,中华民族都很自信,始终坚守着汉文化,没有放弃,没有改用外国文化,都维护着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显示出文化自信从未改变。问题是发展什么阶段的文化,为什么人服务,就值得探讨和研究了,有一句话是对的,文化是应站在人民大众利益原则上为人民服务,有它的阶级性。鉴定文化发展的成功于否主要还是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科学了还是愚昧,是禁锢了还是开放了,文化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社会行为,文化理念,社会制度,经济利益,国民状况的走向。社会现实无一不反映在文化主导的作用上,有什么样的主导,就有社会上的表现来证明。文化自信应建立在先进,科学,文明,民主,公平,公正,正义,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原则上,为什么人服务是考量文化自信不自信的根夲依据,人民认可不认可是评判的标准。总之,前进是光明的,倒退是是没有出路的,文化自信是反应在引导作用和效果上,先进的文化,始终是中国人的自信力的期望。


自耕老农

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一提到中国文化就是上下五千年,在此期间,传承下来的,多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是经过无数次考验或称之为实践得来的。如生死观,个人价值观念,家庭观、国家(相对于以前的君王),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为人处世,信仰等。

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多是优秀的。相对于优秀文化,上下五千年里,也有不少的糟粕。而这些是可以有比较的,优秀文化是大家所向往的,追求的。糟粕在历史长河中,也会有不时的出现,但它是一直被人所恶的。这些,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美丑观。

自信表示的是有理由并且有能力做到。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百年的被奴役,被欺凌。更有长期的封建迷信等致使中国近代被奴役,被欺凌的原因。从被压迫到站立起来,到现在在地球村中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回顾一下自身,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是有这个必要的。

当“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白人就是高贵”,“外国就是比中国强”,“以身为中国人为耻,以嫁外国人或成为外国人为荣”时,又不时以“万邦来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等,呼唤历史的回忆。相信以上现象,包含着基本的荣辱观。

历史发展到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也渐渐吸引着外国的目光。中国快速的发展,中国将要做什么越来越受到国外的关注,甚至是猜忌。中国应该以什么面目对世界,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中国到底是谁?

近代百年的耻辱走过来了,中华民族又得以存续,优秀传统继续得以传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每人都应以生为中国人为荣,不必要羡慕外国人,不必要以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为耻。做回自己,找到自己的荣耀,体现真我,以此为基础,做到文化自信。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简单,“真善美”。

能识真假。不会上当受骗,不会被迷惑。中国不会再受他国无端欺压,自己不乱就不会乱。有自己的思维,对他人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谁对自己好内心有谱,不会受到他人的挑拨。怎么做能识体。

能知善恶。与人为善,应知是非善恶。个人与其他人之间,自古就有: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要比外国的尊重更能够表达平等的关系。大是大非的道理一直传承,大奸大恶的历史人物及作为历代熟知。礼义廉耻等是非观,已是深入人心。

能懂美丑。美是可供欣赏的,也是他人向往的。爱人先爱己,只有自己认为是美的,拿出来才好与他人共享,丑的就作罢,别吓坏了花花草草,有碍观瞻。自己欣赏的美,知道美在哪里,说出来,提高大家的欣赏水平。中国的年、传统佳节,中国人自强不屈的精神,中国真正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精神等。相信也是外国人希望认识并交流中国的一个角度。中国人的美和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有了自信,也好有完全的展现,供自己享受,供他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