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化,聪明≠智慧。学以致用,造福社会才是目的。对吗?

俏渔妹海鲜


知识与文化,聪明与智慧的关系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知识是具体的某一领域的具体的认识,文化是在众多知识集合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知而能行才算完善了自我,知识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质变目标,文而化之,就是这个道理。聪明和智慧跟知识与文化的道理一样。

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学而不用,谁能愿意学呢?学习的作用小的方面可以愉悦自己,完善自我,大的方面造福社会等等都是学习的用处。

大多数人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我的同时,造福社会。以造福社会为目的,顺便成就自我的也大有人在。单纯的以造福社会为学习目,这种人太少,需要伟大的情操。现在是法制社会,要是反着来,那是自取灭亡啊。


盛京杨员外


认可。我和单位小领导聊天,问他:脑力劳动者对社会贡献大呢还是体力劳动者?他就这个问题和我辨识几年了。因为期间他说过,要用几年的时间提高自己,包括地位和金钱。但几年过来了,他还是他。可还是嘴硬,最常说的就去:那我那几年大学白念了?哈哈,我非有讽刺之意,倒也希望他飞黄腾达。可在我看他那么努力,不到四十岁就白了头,很是伤感。并非学识不够,并非不努力,也非品行不好,但却和仕途无缘。或许,这辈子他就会这样了,不会改变。


蜂回


对!我不是大学生,却阅读过古今中外名著,以及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书籍。我是四川地震志愿者,天津爆炸志愿者,天津日行一善志愿者,天津白血病患者志愿者,天津智障儿童志愿者,甘肃贫困山区儿童助学志愿者,辽宁养老院慈善爱心公益志愿者,微博诗社微信诗社网络平台资助贫困诗友以及贫困患者志愿者。











中华福苑诗词


一、先说知识≠文化。

知识分为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

1、什么是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是从书本上,识字学文上的知识,又称理论知识。比如:在学校或私塾里学到的,语文、数字、地理等。

2、什么是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从实践中认识总结出来的知识,又称“无字真经”。比如:人与人交往相互为达到某种目的处事方式,包括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看菜下饭等社会经验。

二、再说聪明≠智慧。

聪明分为大聪明和小聪明。

1、大聪明=智慧。

自古以来,流芳百世一般称为大聪明。比如: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的包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

2、小聪明≠智慧。

天下万事,有正有反。既有大聪明必然就有小聪明,遗臭万年的一般称为小聪明。比如:残贤害善,大奸臣秦桧;为了一己之私,大贪官和珅;鸦片战争后,卖国贼李鸿章 等。

三、学以致用,造福社会才是目的,对吗?

这个观点见仁见智,有的人为了让社会造福自己而奋斗终身,常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它认为是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为了造福社会而奋斗终身,常干舍己为人的事情,他认为也是自己的目的。

综上,流芳百世的是大智慧的人,是对的,令人钦佩。遗臭万年的是耍小聪明的人,是不对的,令人作呕。本人与题主的认为,高度一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者的力量大于后者,民族必兴;反之,当后者的力量大于前者,国家必亡。


大才21


按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可分为两大类;为学是外求法,主要偏重科学技术,生存技能,宏观、外在方面,讲求:知识在于积累,学得会越来越多,用所学知识、技能养家糊口、造福社会;为道是内求法,主要偏重内在精神建设,追求大智慧,以大道至简,为道日损为原则,学到最后就是一本书、几个字就行,不是看书越多越好,它追求的是:松、静、定、慧;定能生慧、以一念代万念,这方面可研究儒、释、道的经典。


杨东江


知识当然不等于文化,知识里面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化知识。不过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知识,当然也就必然没有文化知识。

聪明当然不等于智慧,但聪明是智慧的生物意义上的智力基础。生物意义上智力足够聪明的人,在符合其意愿的情况下才有能力用更“智慧”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但即便智力卓越的高智商人类,如果出于情感与公义,又或者为了完成某种犯罪目的,而不愿或不能进行理性判断,当然也就不可能表现出任何智慧。

学习本身对某些人来说是快乐的,这倒不见得跟学以致用、造福社会有关,而是因为人类天生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说有些学有所成者在价值观的导向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了造福社会的积极贡献者,那也只是无心插柳,和其它非智力领域拥有一技之长的岗位上造福社会的贡献者并无差别。

简而言之,知识贫乏者必然也没有文化,已经在人类社会的智力竞争中被淘汰的废物,当然没资格谈什么智慧!


欢笑笑


一是自用,修身明德。二是学以 他用,造福社会。那么,问题来了,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关于学习的目的,我国文人曾做过总结,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志向不小一且学有所成,便希望有一天可以为国出力,为民效劳。孔子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人、立身、处世,要把学与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行”,就是学以致用就要求我们要把所学的东西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习是种改造思想的行为,但却不是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再美的理想,也必须立足于现实;脱离了现实,只能结出失败的苦果。所谓“致用”,除了将知识用于生活之外,还要学会变通。生活总是在变,知识自然也要随之而改变。


岁月789


知识本来就不等于文化!

很多人学历非常高,但不代表他有文化!文化包涵了教养、休养、知识几个方面,知识只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聪明人很多,能称得上智慧的却非常少!

智者必是聪明人,而聪明人未必是智者!

聪明用于市井之利,只能是一个市侩;聪明用于学业,可成为高知;聪明用于溜须拍马,可成为阉人;例子太多,无需再举!

知识、文化、聪明和智慧,都可造福社会,也都可以为祸社会!如何去判断,取决于人的道德层次!

核技术可用于能源发展,同样可用于人类毁灭;基因技术可造福于人类,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

高级的文化,是一种文明,推动人类进步,而极端的文化,会成为恐怖,使历史倒退!s



古长安守望者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很多,很聪明没有智慧的人也很多,但是,这都好,至少坏处不大,只是对自己没有好处。

最坏的莫过于,既有知识又很聪明的人,如果没有底线没有道德,那就麻烦大了。在教育学上,这类人称为“危险品”,就更不要说造福社会了。


诗经语


知识和文不同属于一个概念范围。

知识强调的是认知方面的东西,比如对事物的和感知和认知;对经历的事情总结出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对事物的特点和属性的认识和记忆;对事物的操作性技能知识熟练运用。

 

1、  对经历的事物总结出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都知道,钱是流通货币,具有支付功能,我们可以用来购物和消费。在没有接触到钱的时候,我们肯定是不知道钱的效用,但第一次花钱购物和消费后,我们知道钱的效用,从而有了经验。这算是知识。

 

2、  对事物的特点和属性的认识和记忆。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会主动的去认识,比如说兴趣爱好方面,喜欢打篮球的人,肯定对篮球本身有认识,知道篮球的规则和篮球比赛的规则,篮球怎么训练,关于篮球的种种认知就比较喜欢去了解,这些算是知识。

 

3、  对事物的操作性技能知识的熟练运用。同样以篮球为例,打篮球是一项需要体力和技巧的运动,打篮球过程中的技巧就属于操作性技能知识,知道怎么带球,怎么投三分蓝。

 

 

聪明和智慧,同样不属于同一范畴。正所谓聪明为术,智慧为道,详解如下:

1、概念不同

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人修身养性之本。

术: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也是人的驾驭之道、进取之道、防御之道。

 

2、出现时间不同

道,在人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有实无名罢了。而术,除了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之外,唯有人把它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了。

3、逻辑不同

道决定了一切行为的根本思想逻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底层逻辑。具备很强的普适性和理论性。而术决定你做什么行为方法逻辑,甚至是你行为的本身。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玩法

对于自身和社会而言,能够提升自我修养和促进社会发展,帮助众生的就是好的,太多的概念和定义性的东西永远只在学术层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