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押違約潮逼近,識別“隱身”高危股很重要

6月19日晚,迪威迅的公告顯示,其控股股東持有的40.91%公司股份已全部質押,並且全部觸及平倉線。由於沒有在約定期限內補足擔保物,上述質押可能會被質權人強制平倉。這並不是本月A股第一例被強平的股東質押事件。實際上,在近期股價持續下跌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大股東觸及平倉線的情況還在迅速增加。

每逢大跌,質押盤就成為重災區。在市場人士看來,部分公司自身槓桿過高、金融去槓桿導致流動性收緊兩種趨勢的持續推動下,這一輪質押風險來得更為猛烈。

在質押新規、減持新規的限制下,股票質押違約後,或者資金方被迫展期,或者融資人借新還舊,這也使得部分已違約的股票質押並未被市場發現。“如果上市公司公告了大股東觸及平倉,那基本上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會自曝。真實的質押違約風險,可能比現在公告看到的要嚴峻得多。”業內人士稱。

在此背景下,識別高危股尤為重要。有市場人士就指出,對於公司整體質押率較高、大股東高比例甚至全部質押所持股份的個股,以及信託計劃扎堆入駐、下跌期間緊急停牌並推出重組計劃等個股,都應高度重視,違約風險或許早已被點燃。

股權質押又現危局

近期,A股市場持續震盪下行。6月19日則遭遇重挫,滬深兩市低開低走,其中滬指跌破3000點,進入“2”時代,創出階段性新低2871.35點,收跌3.78%,深證成指和創業板均收跌逾5%。兩市近九成個股下跌,其中近千股跌停。

市場持續下跌,對於A股大量股權質押而言則是引爆地雷的“火星”,股權質押風險也再度為市場所聚焦。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登公司”)數據,截至6月15日,有3453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權質押情況,而當時全部上市公司共有3526家。也就是說,98%的上市公司都有股權質押登記在案,A股幾乎“無股不押”。

其中,股權質押比例超過50%的上市公司共有128家,9家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比例則達到70%以上。尤屬藏格控股、銀億股份、美錦能源、供銷大集、茂業商業、海德股份6家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比例為高,質押比例在75%以上。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團隊在近期報告中表示,在市場急劇下跌的情況下,股票質押的履約保障比例較低,面臨平倉風險;而對於個股來說,質押率(槓桿率)越高風險越大,此外,一旦發生平倉風險,質押比例越高的個股越容易形成較強的負反饋,受到的影響較大。

質押比例為45.02%的華誼嘉信,近期就發生了股東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被強平的情況。6月8日開始至今,該公司已三次公告,因公司近期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導致股東上海寰信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寰信”)融資融券業務、股票質押業務的擔保物價值與其所欠債務的比例低於約定的維持擔保比例,因上海寰信未在約定的期限內補足擔保物,所持上市公司股票被強制平倉,三次累計強平553.89萬股;此外,上海寰信與中信證券去年進行的7筆約定購回式股票交易也觸及平倉線,且未能補倉,382.17萬股全部被強制平倉。

在大量股權質押中,控股股東或實際控人高比例質押在A股市場普遍存在,這部分人群的股權質押情況一直為市場所重點關注,因為一旦出現爆倉現象,對上市公司影響極大。

根據同花順6月19日數據,包含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內的上述公司股份出質人中,累計質押率超過80%的上市公司有354家,其中,質押率為100%的有44家,大部分質押率在90%以上,這類上市公司有199家。

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有些則是及時進行了補充質押。

前述迪威迅6月19日晚間自曝,控股股東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全部質押且均觸及平倉線,原因是近日股價連續下跌。截至當日,該公司控股股東共有6筆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40.19%,佔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比例100%。

根據公告,迪威迅控股股東正在採取積極措施,包括但不限於通過追加保證金、追加質押物或提前回購等措施應對平倉風險,保持公司股權結構穩定;但若控股股東未在約定的期限內補足擔保物,質權人將可能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對相應股份進行強平。

與此類似的,近期,東方海洋、中南文化、睿康股份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質押股票觸及平倉線,由此,上述公司也均以停牌避險。

凱瑞德則是實際控制人出現股權質押平倉風險,6月15日公司公告稱,實際控制人中的任飛、王騰相應賬戶跌破平倉線,若無法按要求及時追加擔保物,相關股票被強制平倉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補充質押的情況在近期也不在少數。6月19日下午,永高股份發佈公告稱,因近期市場波動,導致質押股份市值減少,需增加質押物,控股股東將其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辦理了補充質押事項,質押開始日期為6月15日。同樣,友邦吊頂也公告稱,6月15日,實際控制人追加質押了20萬股。

謹防“隱身”的質押違約股

今年以來,從事資金中介的曠宇(化名)業務就一直很繁忙,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融資需求異常旺盛,場外質押的生意很火爆。但這種變化裡,其實還蘊藏著更為猛烈的風險隱患。近期不斷新增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平倉公告,就是這場風暴的苗頭。

還有一種質押風險事件,是大股東在場外做了多筆質押,但並沒有報備中登公司也沒有做信披。這類質押的風險在於,公司和大股東的實際槓桿率要比中登公司披露的高很多,在股價下跌時違約常常一觸即發。“閃崩股”中有很多都是這類情況。

而更為惡劣的一種情況是,一些大股東在質押時就是以套現為目的,並不看好公司發展前景。這類上市公司多已經被掏空,大股東在股價虛高時做質押,即便後期發生平倉甚至爆倉,也沒有打算回購或者補倉。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這一輪股票質押的風險,是公司自身槓桿過高與流動性整體收緊兩種因素持續累積所產生的效應。

李妍(化名)所在的上市公司,正是第一種情況。近五六年來,該公司開啟主業轉型,外延併購和內生髮展對資金的需求較大。目前,公司控股股東已將手中超過95%的股票質押,並剛剛完成一筆質押的展期。“資金缺口是有的,現在大股東的資金鍊繃得很緊,再融資不好做,銀行貸款基本批不出來。質押目前到平倉線還有一些空間,但如果股價再下跌,發生平倉的話也沒辦法。”

在不同的內因之外,大股東的股票質押在今年還有一個特殊的市場背景。

“對於上市企業來說,這一兩年融資特別困難,完全沒有門路。”曠宇稱,市場和監管對信用融資都特別謹慎。對於部分大股東而言,股票已經是最後的身家,質押是唯一的出路。但場內質押受各類新規影響約束明顯,場外質押的成本又太高,大股東已經越來越承受不起質押之重。

“以券商為例,在質押新規出臺之後,對股東資質、融資去向開始收緊了,而且質押折扣率非常低,對很多企業大股東來說意義不大。場外質押的話,融出方的賬面利率都能達到12%至15%,加上中介費用後的總體成本都不會低於14%。一些資質不太好的企業,這個成本還要更高。我知道的一家公司股東做了一筆18%成本的質押,去借新還舊。這個錢是救命錢,已經不考慮成本的問題了。”曠宇透露。

當前質押違約的真實風險,可能遠比已披露的上市公司股東觸及平倉情況要嚴峻得多。

曠宇稱,目前強平還沒有大面積爆發,一方面是由於部分違約的質押股票強平不了,比如,有的質押股票是未到期的限售股、有鎖定期或比例限制的高管鎖定股。而且股票減持要符合當前的減持新規,融出方也不希望這時出現不利於股價的消息出來,可能會被迫做展期。

“對於資金方來說,其實也不希望通過強平獲得股票,而是希望收取利息。所以有時也會不斷做延期,拿時間換空間。如果上市公司出具了大股東觸及平倉的公告,基本上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會自己爆出來。”曠宇還表示,在展期的過程中,資金方多會配合做市值管理,如停牌重組或者貼一些熱門題材標籤等。這種情況下,融資人反而佔據主動地位,牢牢套住了資金方。

而部分信託計劃大量駐紮的上市公司,也是這場違約風暴中的高危目標。曠宇稱,這類信託計劃,有一些是大股東在場外做配資用來增持股票的,在股價震盪下跌的時候,這些配資會被動觸發爆倉,加劇股價的下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