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这首诗特别在哪里?

古堡王子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一遍,也写过一篇文章,“孤篇压全唐”的说法好像是现代人杜撰的,闻一多没有讲过,王闿运你也没有讲过。这都是现代人曲解了两个人的原话,以讹传讹。

闻一多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价仅限于初唐和宫体诗,闻一多从来没有认为,也没有说过“孤篇压全唐“

在《宫体诗的自赎》里,闻一多不仅没有说过,也从来没有认为这首诗“孤篇压全唐”,老街认为他对于这首诗的评价仅仅限于初唐和宫体诗两个圈子里。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有3个证据:

1、首先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是说的宫体诗。

2、评价《代悲白头翁》时闻一多说“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3、文章结束处有一句:“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清晰说出“清除了盛唐的路”,表明他说的是初唐。其次认为刘希夷离绝顶半步,陈子昂是另一个顶峰,没有一个评唐诗的人会同意陈子昂是全唐的顶峰吧。很明显闻一多是指的宫体诗和初唐,和“孤篇横绝压倒全唐”完全不是一回事,后人曲解了闻一多的意思。

另外我在网络上还看到一篇记录:《闻一多全集·6》(唐诗编上)P99《唐诗要略》(根据作者手稿照相复印件整理而成),在《春江花月夜》之下作者标注“宫体诗的顶峰”。这段话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如果是真的,更无需争论了。

所以老街认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指的是“宫体诗的顶峰”绝不是“全唐”的顶峰。下面是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最后的一段话,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二、王闿运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是仅限于宫体诗

一说起横绝,自然就想起李白的《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中也有:“鸿鵠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絶四海。”横绝在这两篇文章中是横越和横度的意思。

李商隐《代赠》有:“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横绝是断绝的意思。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送亮生游闽》诗:“横絶文林世不知,谁供五木解嘲诗。” 横绝是超越的意思。但是王闿运真认为春江花月夜“横绝全唐”吗?

王闿(kǎi)运(1833—1916)与曾国藩为湖南同乡,年轻时曾在肃顺家里任教,慈禧太后搞政变时斩杀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王闿运幸而脱身。民国三年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兼任参议院参政。王闿运半生讲学,大画家齐白石、传奇人物杨度和"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都曾经是王闿运的学生。

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何为西洲格调?西洲曲是是南朝乐府民歌中长篇抒情组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春江花月夜》中除了“宇宙流”也有这种男女之情的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为何成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呢?王闿运认为这是:宫体之巨澜也。他认为这种改造后的宫体诗,对于后来李贺、李商隐以及宋元的爱情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说,这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宫体诗,不再是齐梁时代简单描写肉欲的艳情诗。

三、程千帆先生说过 “孤篇压全唐”吗?

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和闻一多的《宫体诗的自赎》中 “顶峰”之说异曲同工。 闻一多写《宫体诗的自赎》不知是否研究过王闿运这句话,但确实很像是把这句话展开了写成一篇文章。

程千帆先生在《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漫长的唐宋元明时代里,被众多文献所忽视,只是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乐府诗集》所收录。编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的这本书凡乐府诗无论好坏全都收录。

程千帆先生明确指出了《春江花月夜 》是宫体诗中的佳作,他也从来不认为这首诗是“孤篇压全唐”。

结语 “孤篇压全唐”是谣传吗?

“孤篇压全唐”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呢?老街真得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话,麻烦告知一声,先谢谢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诗歌人才辈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杰”,中有“李杜”,晚有“韩愈、白居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首诗何德何能被后人冠以“孤篇压全唐”,我先简要的说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一是章法变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对偶和流水对,上下衔接,整个节奏的把握相当到位,难度之大位居唐诗之首。二是格律优美,词藻华丽。该诗明快而不拖沓,华丽而不艳丽,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对后来的唐诗风格起了指导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对月的描写,无论唐朝还是其它年代无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认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冠绝唐诗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们分段进行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错叠加,神奇而又美妙,仿佛缓缓展开了一副画卷,开启了整篇的序幕,同时最后落脚江月,点出主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部分我认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缓缓升起的明月,开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边是什么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个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弄清楚的道理,却出于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无语,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话锋一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而江月年年总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长江的滚滚流水,虽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暂,但是人一代又一代,与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传,表达了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由宇宙感叹人生,道出天与人的和谐相处,该部分月的叠加、人的叠加以及江的叠加,清俊雄伟,丝丝入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场景转换,作者开始转向白云,落到扁舟和明月楼台,开始带出妇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细微情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明月楼台的妇人徘徊惆怅,连镜台都懒的用明月映在帘和砧上,卷帘不去、手拂不开,远行的人儿只能思念,多想像这月光一样和他一路跟随,即使鸿雁高飞、鱼儿潜跃也不能相见。我们可能不了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离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为生计奔波,可能一别就是两世相隔,怎能不愁,这里句句都说到了人的内心,同时以“雁”“鱼”不能相见,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无不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又将思绪转到远方的游子,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要把这春天带走,明月已经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独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落月摇情满江树”,人间的离情随着落月在树上摇曳、弥漫,在这充满情魂的意境里全篇结束……余音绕耳,令人回味悠长。


这首《春江花月夜》,反复的读,反复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间看到的是情,而最后看到的是宇宙苍生。

张若虚的这首诗他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过去,无人再能把这一轮江月渲染的如此凄美动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杰作,“孤篇压全唐”名不虚传!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旧!

这就是我对春江花月夜的浅薄认知,请指正!


平民对对话诗词

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远远不及贺知章出名,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龙二年的上元节,明月桥边,面容憔悴的张若虚正借酒消愁,一队热热闹闹的人马簇拥着欢笑着,要打桥而过。即便隔着面具,张若虚还是感觉到了为首的那名女子浑然天成的俊美,气质超然,丰姿超群。张若虚起身,想厚着脸皮搭话,这时,她身边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个面具,那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发如清风之逸,面若桃花带笑开,目若清波逐水流。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门望族。张若虚对她一见钟情。随口一句“可怜西风无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颜”,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以为是叫花子,没有怎么理他。这时,一批鬼卒正巧经过,它们几天没有开张了,于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于是冤判,张若虚成了阎王殿上的钉子户,久久不肯投胎转世。阎罗王没办法,就问他,你怎么才肯愿意投胎啊?阳间的才子不够用了啊!!!张若虚说,除非要我再见辛夷一面。然后,阎罗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帮忙遂了张若虚的心愿。于是,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还是在明月桥,还是在上元节,他终于如愿见到了辛夷。这时的辛夷,已经满目沧桑,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然而,张若虚最初的那份情感还在,甚至比初见时更加浓烈,对着那灯火辉煌,对着那熙攘的人群,对着那欢声笑语,对着那明月高楼,对着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全诗紧扣标题,春,江,花,月,夜,环环相扣,一景一图一绘情,细腻生动,温润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终将化为尘埃。这与“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意蕴是像吻合的,有“大江东去”的质感,也有“情到深处方恨短”的婉转。


坔氼上尉

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

记得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自己很是喜欢,断断续续看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诗词背诵。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间被我发现的,虽然作者“名气不大,著述甚少”,可这首诗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将它诵背熟练。



这首诗从题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诗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间美景,由这五种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作者而发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思妇游子的离别愁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一幅“江潮连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照耀着春江,波浪一泻千里,画面如此壮观!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幅月光下朦胧的美景图。江水曲曲折折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着,月色似霜,使得周围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种朦胧的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一幅明月高悬的图景。明月高悬,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即使细小的纤尘也是一清二楚。

接着,作者发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作者由景入思,开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此时,整个诗篇由大自然美景转入人生图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了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牵出了两地的离别愁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四句写的是思妇对游子的怀念。作者没有直说,却用景物来烘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这八句写的是游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却以月贯通全篇,描写了月在一夜之间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者很巧妙地叙述了月下景物的变化、对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妇与游子的离别愁绪。作者这一高深的叙述技巧让这篇诗作“以孤篇压倒全唐”,也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评价,只是大概诉说了一下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还望大家多多赐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当我还是读书郎的时候,在古文学史课上专门有一节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只知道该诗读起来特别顺口,有味道。现在回望这首诗,还是觉得这么有味道,只是味道更觉醇厚。

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孤篇盖全唐”,评价是重口味的评价,直接秒杀众多唐诗。清末的王闿运评价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则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还是先读一下诗作吧……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蒋勋说唐诗》一书中,把这9个层次拔高到一个新的点,意义更加深刻:1、生命状态;2、空白状态;3、时空意识;4、宇宙意识;5、虚拟肯定;6、女性角度;7、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义的归属;9、交响乐结尾。


9个层次是有些多,能不能少点,可以的。从大的方向看,其实只有2大角度,“望月”和“问月”,对应着“短暂”和“永恒”的大主题。


子屠龙

《春江花月夜》被喻为“孤篇压全唐”,又被闻一多喻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什么吹捧之大话,如果我们认真朗读品味这首空前绝后的极品之诗,或许就有如此之感叹,人生得一此诗足矣!

有人可能会问,这首诗到底特别在哪里,为什么竟获如此高的评价和如此多的追捧?

首先,《春江花月夜》音乐感特强,读起来很爽。

在中国古代,唐诗宋词不是拿来读的,而是拿来唱的,只不过我们现代很多人不会唱了而已。既然唐诗是拿来唱的,那就必须讲音乐感了。而这首诗的首要特点就是押韵,让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押韵的字有“生和明”,“霰和见”,“愁和楼”,“台和来”,“家和斜”这个“斜”古字读“xia”;“路和树”等等。

有人可能会反驳了,几乎所有的唐诗都讲究押韵,《春江花月夜》这点押韵算什么特别呢?

人无我有,这才叫特别嘛。说的也对,那我们再往下面看。

其次,《春江花月夜》结构设计极为巧妙,简直到了出神入化之地步。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犹如五个人物出场,到底谁才是主角呢?

月!月!月!

整首诗都是围绕着“月”来写的,诗由月而起,又由月而结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了“月生”;然后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写了“月升”;转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至中天”;所谓物盛则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复西斜”,然后又 “斜月沉沉藏海雾”,都写到了明月西斜过程,最后一句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到了月落。

总结起来就是:月生——月升——月中——月斜——月落。

诗因月而生,诗因月落而收,多么完美的结构设计。

再次,《春江花月夜》丰富的内容超越唐代所有诗歌,成就了一代杰作。

熟悉唐诗,我们感受最鲜明的就是情景结合。几乎唐诗在表达情感方面,都是借景抒情,然而《春江花月夜》这道唐诗的好菜里,不仅有世间最美的景,世间最动人的情,还有世间最玄妙的哲理。

那么,在唐诗里最美的景,最动人的情,最玄妙的哲理又是什么呢?

有人用大数据的方法统计出,唐诗里关于季节出现概率最高的竟然不是秋天,而是春天。

春暖花开,自然春天景色是最美的了。

同样是大数据统计,唐诗里关于情感出现概率最高的不是喜,而是“悲”和“愁”。

悲愁之情,无非就是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

所谓玄妙的哲理,无非两个:宇宙之理及人生道理。

请问,在所有的唐诗里面,哪一首诗将春天美景,游子思妇之情,宇宙之道及人生道理全部融合为一体?

唯有《春江花月夜》

诗中开笔就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都是写景。这个景由江上的月和月下的江两者融合,让人产生一种梦幻之感。

当梦幻感产生以后,就是对宇宙人生的追问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上什么人开始看见月亮,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着人?这明显就是对人类本源的一种追问。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却是对生命短暂及宇宙永恒的一种对比及感叹了。

唐诗多是触景生情,张若虚一反常态,触景问理,然后再转而追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的游子今夜浪迹天涯,有家不得归?谁有的思妇站在西楼之上,望月思念着远方的游子?

游子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尽管愁思满满,然而格调却如此和谐。

试问,世间还有什么情是比得上彼此相思的呢?

总之,整首诗中,由情入理生情,景理情三者融而为一,创造了一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空前优美动人意境,留下了千古难忘的回眸。这就是为什么张若虚仅凭《春江花月夜》一首诗,犹如练得了世间最厉害的招式,将整个唐朝诗坛江湖高手通通打趴,赢得了这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美誉!


月望看历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真如闻一多所誉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孤篇压全唐”?历来评说者很多,且不赘述了。就提问之“特别”之处,试着浅析浅析。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哲人的思考,诗人的情怀。从开始“春江潮水连海平”至“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诗人以哲人的思绪在与天地对话(以“月”为对象),“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感叹时空的无穷,还是“人”的短暂和渺小?如屈原的《天问》,曹孟德的《短歌行》。而张若虚相较于二者,个人感觉更富有“诗人情怀”!也即给人的感受更美!作者选择的对话对象(孤月)和景,让人一种隐约中空旷的孤寂感在心中由然而生!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融入后文。后文转到游子的思念、思归等等,二者(上下大段)均暗扣合着“孤寂”之意。

二,诗中形成几个特定的物象及其表达的意韵,让后人(世)形成了固定的“意象”,因其之美,影响着后人的诗词创作的运用。如:孤(残)月、斜月、月与楼、落花与流水、扁舟、捣衣等。这种不同于诗经“兴”的手法,也不同于此前汉魏南北朝那种很“实”的写法(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运用,在这首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这首诗基本上具备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可以说在为盛唐近体诗的格律最终完善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具体诗句就略过了。以上所言有总结前人观点也有自己的思考,较粗略,欢迎大家指正。


普穑斋

特别在“打通时空”,“情景互溶”。

单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就妙不可言。

受此影响,大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仿制一首,

名曰:秋窗风雨夕。

人的生命是时间的积累,感情与外界的互动。

广而言之,生物概莫能外。

一年有四季,季是开始,也最具生命力,也是变化最快的阶段。

春天对世间万物的影响至巨。

这个季节对于大多数动物(这里包括人)而言,又是一个发情的季节。

生殖、繁衍是生命体的开始,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这过程中的感情,最浓,最强烈。

对于人而言,就有了“少女怀.春”,“春.光乍泄”,“春.心荡漾”,“春.宫”等一系列与春有关的词汇。

春,是时间,是开始,是情浓时,是心动时,是万物苏醒,是万象更新。

,点明了地点,空间。

江中有水,水中有柔情,情中有真心,心中有情人。

水对人的重要无与伦比,她又变化万千。

水可以为冰,坚硬如钢;

也可以为汽,飘渺升腾。

情浓时,水自多。

,为植物的生zhi器(怕河蟹用拼音),为生命之源,为美好的象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你敢说花的魔力小吗?

,本是无光,却光发亮。

妙哉!

月影使得地球上潮起潮落,人的情绪也随之潮起潮落。

太阳光太强,普照之下是光明磊落地做人;

月亮光柔和,普照之下是缠绵悱恻的抒情。

而人生百年有限,月照千古无期。

人行大河上下,月照万里江山。

所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流传千古。

夜,也为时间,相对白天是休闲、休息的时间。

白天为生机奔波,夜间归来可以享受成果。

白天太忙碌,无心说肺腑之言,

夜间有空间,有情诉柔情蜜意。

男女幽会,夜间,月下,朦胧之中暧昧无限,甜蜜幸福的让你失去理智。

老司机都懂得。。。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组合起来就已经让这首诗有了一张“高颜值的脸”。

想象一下,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

春风骀荡,

江水微波稍惊,

花香时时传来,

透人心脾,

怎个不浑身通泰?

即便一人已醉,

何况旁边美人相伴!

花香,体香,

水波声,呼吸声,

纵使铁面金刚的大将军,

此时也会柔情似水,

融化于天地间。

凡夫俗子,

能不“犯错误”乎?

诗中内容部分,结构严谨,抒情状景无不精妙,此处不在细说。

挑两句,略做分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时流传很广的名句。

妙在借助仍然可以看见的江、月,

对比了看不见,不停更换的人。

其中的遗憾,感慨,伤感,

古今中外,知其意,是人就能有共情,产生共鸣。

这句子不帅爆吗?

各路看官,有高见,欢迎留言交流。


装子梦话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有以下特点:

1、篇幅长,局势够,老百姓讲话了有施展空间。


2、几乎用到了所有写诗的素材关键词。


















3、实景与虚幻结合,既说景又托情。

4、客观展示,不主观解读,就像纪录片一样,不涂脂抹粉,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好比当今的自助餐一样,爱吃啥拿啥,反正常见的东西都备齐了。



总叨叨

我真是想笑



孤篇盖全唐?你盖的是你家全唐?

其实我这话说的挺主观

但是客观来讲,他同样不配

张若虚在唐朝压根没名气,全唐下来《春》这首诗犹如糟糠

整个唐朝没有一部书中正式收录这首诗

最早的记载是一直到宋朝才第一次正式的在书中里收录《春》

(具体年代等我晚上用电脑查下可以补充一下)

而且评价非常非常一般

清末王闿运莫名其妙提了一次“孤篇横绝,赞为大家”

再到近代有几个知名人物大加赞赏了一番。某些yy高手说出什么“孤篇盖全唐”才彻底把这首诗炒起来!

更恐怖的是直接上升到哲学部分,宇宙洪荒,万物起源,人性感悟

原谅我忍不住笑出声

如果真这么优秀,为何在人才济济的唐朝默默无闻?

陆游苏轼李白杜甫那个大家不是在当代就大放异彩,震铄古今?

全唐诗都不收录的,还好意思盖全唐?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白没有之一

中国历史上所有诗词大家可以分两个档

李白和李白之外的

如果对上述两句话有质疑,请把李白的诗再去读五百遍,抄一百遍

我之前说错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之前有说这首诗全唐没有收录,第一次收录是在宋朝。

是我考究不严谨

在我查阅之后,原来这首诗第一次收录是在明嘉庆年间李攀龙的《古龙诗删》

(我一直记得是在南宋,原来是我高估《春》了)

接下来聊一聊闻一多,这锅你们就丢给闻一多吧,反正闻一多没法反驳了不是?但是这孤篇盖全唐跟闻一多有半毛钱关系?


闻一多曾经在《宫体诗自赎》中这样评价春: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第一,已经限定了宫体诗,第二这个评价跟孤篇X全唐差了十万八千里

另外闻一多总结后表示陈子昂的和《春》同属最出色的一批,这很能说明问题了,闻一多就压根没有说过这些话,全是某些人自己杜撰出来YY的

别什么锅都丢给闻一多!

在我看来这首诗是这样的

整个唐宋:“这谁写的?不咋地”“张若虚?没听过”“这种水平的诗,我们不收录,下一个”

明末清初:“这诗不错啊!”“还行还行,跟初唐四杰水平差不多了”

清末民国:“孤篇横绝!”

现代:“这尼玛天下第一诗”“孤篇盖全唐”“宇宙洪荒,万物起源,哲学意境”

这就是我对《春》的理解。其实这首诗我一开始说糟糠的确过分,但是的确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一般,不一般早在唐朝就吹了···

在补充一点

我就是李白脑残粉,李白的诗就是天下第一,但是有个人写的一首诗,我还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不过据说他人品不咋地)

如果说某天,你来跟我说这首诗孤篇盖全唐,我还能信五分,

这首诗李白是这样感叹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