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竇嬰呢?

諾愚2127

看了那些電視劇磚家的各種分析,我也來說幾句。簡單一點說,竇嬰之死是漢武帝消除外戚勢力,皇權集中的需要。這是大漢體制決定的,也是武帝個人特點決定的。

威脅皇權的勢力,簡單一點說分為三大群體:宗室、外戚和權貴階層。劉邦立國後,主要是清除功臣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但是因為呂后,諸呂外戚勢力坐大,同時又由於分封制存在,宗室成為另一大利益團體。

文帝因誅滅諸呂上位,但同時也培植了竇家外戚集團。但由於文帝的出身特點,大部分精力都在制約各宗室諸侯和鞏固自身實力上,沒有精力對竇氏勢力進行制約。景帝雖然皇權相對鞏固,但是不得不面臨宗室不斷坐大的問題,晁錯便是為此而死。慶幸的是因為竇太后的約束,竇氏外戚並未成為大患。

到了武帝一朝,諸侯勢力雖然弱化,但並未根除,同時以竇太后為代表的傳統權貴和竇氏外戚卻愈加坐大,有點壓得漢武帝喘不過氣來。武帝本身與文景存在很大的不同,文景篤信黃老,算是防禦守成,而武帝信奉儒家,屬於開拓型君主,崇尚主動攻擊。他不可能尋求多種勢力的均衡,他要的是徹底清除一切威脅,要的是全綱獨斷。

所以,漢武帝扶持衛氏外戚集團,對外全面打擊匈奴,對內逐步徹底殲滅了宗室諸侯、竇氏外戚、王氏外戚以及篤信黃老反對儒家的一批傳統權貴階層。

實際上,竇嬰在景帝和漢武帝殲滅各大利益集團的過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身又支持儒學,理論上應該是漢武帝的忠實盟友。但是,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他終歸是竇家的人,他同時也是傳統權貴的代表性人物。以漢武帝的性格和訴求,除竇嬰是必然的結果,只是早除晚除,怎麼樣除的問題。也許,最終漢武帝會讓竇嬰體面出局,但清理是必然的。

竇嬰最終因為與田玢的對抗而死。說實話,這個情況也許是出乎漢武帝的劇本設置,但也算是對漢武帝最有利的結果。因為竇嬰之死,加速了王氏外戚集團的覆滅,也算是為漢武帝盡了最後的職責。其實,漢武帝真想保竇嬰,是肯定能保的,但他不能保也不會保,他太需要竇嬰這顆炸彈投向王氏集團了。因為比起有所節制的竇氏集團,王氏外戚更危險,更急需剿滅。

順便提一下漢武帝這個人。武帝做皇帝絕對是個高手也是個玩皇權的天才,在他的手中,匈奴被打殘,諸侯勢力被閹割乾淨,竇氏外戚和王氏外戚被翦除乾淨,晚年更是通過巫蠱之亂將衛氏集團全部掃滅。雖然漢武帝晚年的大漢帝國民生蕭條百孔千瘡,但是也只有在他手中,內外各方勢力被壓制,並通過設置內庭機構打擊相權,真正做到了大漢的大一統和皇權最高度集中。


搬磚老師傅

竇嬰的被殺是不知變通,不識時務,非要同漢武帝的舅舅過招。同時,交了一個專門“坑友”的好友,把自己牽連進去,最關鍵的是,直到最後時刻才拿出一個先皇的遺詔出來。想想吧,換作哪個皇帝能承認你這個遺詔是真的?所以,最終被殺身亡。

1、為漢景帝不惜得罪竇太后

漢文帝的皇后姓竇,她堂兄的兒子就是竇嬰。漢文帝即位後,竇嬰曾任吳國的國相,後困生病免職,隨後任詹事。這個職位主要負責皇后、太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等。

後來漢景帝即位,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很得母親竇太后寵愛。有一年梁王入朝,漢景帝以兄弟之禮和他喝酒吃飯,當時漢景帝沒有冊立太子。幾杯酒下肚漢景帝說起酒話,兄弟,我死了就把帝位傳給你。

自古“君王無戲言”,在場的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這時,宴席上的竇嬰端起一杯酒獻給漢景帝說,天下是高祖(指劉邦)打下來的,帝位應當父子相傳,怎麼能擅自傳給梁王?此事讓竇太后十分憎恨竇嬰,竇嬰也嫌官太小,藉口生病辭職了。

2、參與平叛七國之亂被封侯

七國之亂時,漢景帝經過考察發現皇族、竇姓皇親裡竇嬰聲名很好,就召他當官。但竇嬰藉口有病,不想當官。漢景帝說:“天下正有難事,你怎麼能推辭?”就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給他黃金千斤。

當時袁盎、欒布等人都閒居在家,竇嬰就推薦起用他們,把賞賜給他的黃金擺列在走廊裡,軍隊的官吏經過時,讓他們自己取用,被賞的千金黃金自己一點也沒要。

平叛七國之亂中,竇嬰駐守滎陽立下戰功,平叛後被封為魏其侯,在朝堂上可與周亞夫平起平坐。

3、被漢景帝認為不適合當丞相

竇太后曾多次推薦竇嬰當丞相。漢景帝說,難道我是吝嗇那個位子,不想讓魏其侯當丞相?竇嬰有傲氣,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難以勝任丞相重任,任命衛綰當了丞相。

4、再次得罪竇太后被貶

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的弟弟,在竇嬰當大將軍時只是郎官,常去竇嬰家陪酒陪客,跪著侍候竇嬰,如同子孫輩那樣。漢景帝死後漢武帝即位,他的生母叫王娡,王娡的弟弟就是田蚡。隨後,田蚡和弟弟田勝被封為武安侯、周陽侯。

建元元年,衛綰免職,漢武帝分別任命竇嬰和田蚡擔任了丞相、太尉。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學,推薦趙綰當御史大夫,設立明堂,佈道儒家學說,命令皇城內的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而外戚中的列侯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封地去,就毀謗竇嬰等人。

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因此不喜歡竇嬰。建元二年,趙綰請漢武帝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后。竇太后得知後大怒,罷免驅逐了趙綰等人,解除竇嬰和田蚡職務。

5、只有門客灌夫與他交往

竇嬰失去權利後門客都離去了,只有將軍灌夫一如往常與他來往。灌夫在七國之亂中與父親一起從軍。其父戰死,按當時規定,灌夫可護送靈柩回家,離開戰場。

但灌夫不肯回家,說:“我要斬敵軍的頭,替父報仇。”帶著十多個騎兵衝入敵陣,一直殺到將旗下,飛馬返回營地,跟隨去的人全都戰死,只他一人回來。灌夫身受重傷十多處,傷稍好轉又請求作戰……此戰後灌夫名聞天下。

6、灌夫竟打了竇太后兄弟

漢武帝時灌夫任淮陽太守,後調為太僕。建元二年,灌夫與衛尉竇甫喝酒,喝醉後打了竇甫,而竇甫是竇太后兄弟。漢武帝擔心竇太后會殺灌夫,就派他擔任燕國的國相。沒幾年因犯法丟官,閒居在長安。

史載,灌夫剛強直爽,常發酒瘋。對皇親國戚等人從不表示尊敬,總想凌辱他們;對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越是貧困之人越是恭敬。而且愛打抱不平,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辦到。他家中職累的資產有數千萬,宗族和賓客很有權勢,成為潁川一霸。潁川童謠唱道:“潁水清清,灌氏安寧;潁水渾濁,灌氏滅族。”

7、因不捨得一塊田地被田蚡怨恨

灌夫閒居後門客也漸漸離去。由此與竇嬰同病相憐,兩個人情同父子。田蚡曾派門客籍福索取竇嬰在城南的田地。竇嬰怨恨:“我雖然被棄用,怎麼可仗勢硬奪我的田地!”灌夫聽後很生氣,大罵籍福。

籍福就編造理由給田蚡說:“竇嬰年事已高,快死了,再忍耐下,等等吧!”但後來,田蚡聽說竇嬰和灌夫是因為憤怒而不肯讓給他田地,說:“竇嬰的兒子曾殺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竇嬰時都聽從他的,現在竟捨不得幾頃田地?灌夫又為什麼干預呢?”從此怨恨灌夫。

8、因打酒官司灌夫被抓

有一年夏天,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太后下詔讓列侯和皇族去祝賀。原來不想去的灌夫在竇嬰勸說下赴宴。喝到一半時田蚡起身敬酒,賓客都離開席位,表示不敢當。等竇嬰敬酒時,多數人照常坐著,視若不見。灌夫不高興了,也起身敬酒,敬到田蚡時,田蚡稍欠了一下上身說:“不能喝滿杯。”灌夫說:“你是貴人,這杯得喝!”田蚡不肯答應。

沒有如願的灌夫敬酒到臨汝侯,臨汝侯正和程不識附耳說話,沒離開席位。灌夫無處發洩怒氣,便罵臨汝侯,你小子平時詆譭程不識不值錢,今天長輩給你敬酒,你和女孩一樣和程不識咬耳根說話。

田蚡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衛尉,你當眾侮辱程將軍,難道不給你尊敬的李將軍留有餘地嗎?”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

大家見狀紛紛離去,竇嬰也離去了,揮手讓灌夫出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歉,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也道歉。灌夫越發生氣,不肯道歉。田蚡指揮騎士捆綁灌夫,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參加宴會,是有太后詔令的。”彈劾灌夫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不敬”罪,把他囚禁監獄裡,追查他以前的事,追捕灌氏親屬,都判決為殺頭示眾。

9、為搭救好友挺身而出

竇嬰只好挺身而出搭救灌夫。他夫人勸他:“灌將軍得罪丞相,和太后作對,怎麼能營救了?”竇嬰說:“爵位是我掙來的,現在把它丟掉,沒什麼遺憾的。我不能讓灌將軍去死,而我獨活。”就瞞著家人上書漢武帝。見到漢武帝,把灌夫喝醉失言的情況說了一遍,認為不足以判死刑。漢武帝認為說得對,和竇嬰一同進餐並說:“到東宮去公開說說這件事”。

竇嬰到了東宮極力誇讚灌夫,為他解脫罪名,田蚡卻竭力詆譭灌夫。本來重點在灌夫身上,但竇嬰苦於沒有招數對付田蚡,也為了發洩怨氣,竟攻擊田蚡。史載,能言善辯田蚡說了下面一席話:

如今天下太平無事,我才得以做皇上心腹,我這人是有低級趣味的,愛好音樂、狗馬和田宅。但所愛不過是歌伎藝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招集天下豪傑,不分白天黑夜商量討論,誹謗朝廷,不是觀天象,就是地上謀劃,窺測於東西兩宮,希望天下發生變故,好讓他們立功成事。我不明白魏其侯他們要幹些什麼?

漢武帝就問大臣他倆誰的話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竇嬰和灌夫作辯解,同時又說田蚡的話也有道理。都尉汲黯等人也認為認為竇嬰是對的,又不敢堅持意見。漢武帝怒斥內史:“你平日多次說竇嬰、田蚡壞話,今天當廷辯論,畏首畏尾,我一併殺掉你們。”就起身罷朝。此時,太后派人在朝廷上探聽到消息,發火不吃飯:“我還活著,別人竟敢作踐我弟弟,我要死了,大家要像宰割魚肉那樣對待他了。幸虧皇帝還在,這班人隨聲附合,如果皇帝死了,這些人還能信任嗎?”

10、免死遺詔被判定偽造而被殺

漢武帝隨後派御史對灌夫進行追查,發現確實竇嬰在袒護灌夫,犯了欺君之罪,彈劾後拘禁在監獄裡。但是,漢景帝臨死前曾賜給竇嬰一封詔書,可用詔書免除死罪。此時,竇嬰看情況緊急,就讓侄子上書漢武帝報告自己有免死遺詔。但奏書呈送上去後,查閱尚書保管的檔案,沒有漢景帝這份遺詔。而且,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由竇嬰家臣蓋印加封。於是有人彈劾他偽造先帝詔書,應斬首示眾。

隨後,灌夫和族人被處決。竇嬰聽到消息後患中風病,準備絕食而死。後來有人聽說漢武帝沒有殺他意思,他又開始吃飯,醫治疾病。但是最終有許多流言蜚語和誹謗他的話讓漢武帝聽到,最終在當年12月最後一天把他斬首示眾。


指動濟南

漢武帝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著很多的名臣良相,都是大漢走向巔峰的功臣,然而武帝一朝的功臣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竇嬰就是其中的一個悲劇角色。竇嬰是武帝初年的丞相,他是竇太后的親戚,但是卻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學說,非常支持武帝的改革,但是這個權傾一時的當朝丞相卻落得了一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這個故事其實只是開始於一場酒後鬧事,竇嬰的好友灌夫因為在田蚡的宴會上喝酒鬧事被田蚡找到機會告罪,要追究他大不敬之罪,要殺了灌夫,竇嬰很重感情,於是死活要保灌夫,就和田蚡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一次當庭爭辯相持不下,之後竇嬰想要見皇上當面求情,但是受到了宮中人的阻礙,之後竇嬰想起來以前景帝臨死之前曾經給了自己一道:“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的遺詔,就想方設法通過陳皇后上書給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見。但是之後武帝查看尚書中的記載,發現並沒有景帝留下這份遺詔的記載,所以大怒,直接殺了竇嬰和他的家人。可以說起因就是因為灌夫喝多了忍不住脾氣,結果讓自己的好友一起掛了,真是豬一樣的隊友。


竇嬰一直以來都支持漢武帝的政策,對漢武帝也算是忠心耿耿,那麼漢武帝為什麼執意要殺竇嬰呢?第一點竇嬰是竇氏外戚的一員,剷除了他對於竇氏的勢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再來漢武帝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而冤枉他的就是另一個外戚王氏,所以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找到藉口攻擊王氏,削弱王氏的實力,讓漢武帝真正的擺脫外戚的干擾。

李少君借一位老翁成了“活神仙”,漢武帝立馬將他請進宮中,並讓李少君煉仙丹,還去了李少君說的東海找根本不存在的安期生,李少君病死漢武帝卻說他是成仙了,對他非常的羨慕。後來又來了一位齊少翁,當時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剛死,漢武帝非常的想念李夫人,所以李夫人死後,讓齊少翁為李夫人“招魂”,漢武帝在帷帳中似真似幻的看到了李夫人,其實知道的人都知道是假扮的,但漢武帝信以為真,並封齊少翁為“文成將軍”。但是後來齊少翁多年求不得神仙,又在牛肚子裡的布帛假傳天書,被漢武帝識破後處死。


後來漢武帝長了心眼,但是依然相信可以長生不老,因此這個慄大的方士不僅娶了漢武帝的愛女,而且加封慄大為“天道將軍”,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慄大平日不敢想的東西全部得到了,但是漢武帝派他去東海找神仙的時候,派了心腹跟著他,最後識破了慄大的謊言,惱怒的漢武帝再次殺了慄大。漢武帝一心求仙,但是最後還是病死五柞宮,年70歲。

漢武帝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經常被人一起提及的兩位帝王,人有秦皇漢武之說。在《影響世界的100帝王》裡面,秦始皇和漢武帝也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兩位皇帝。秦始皇是秦國君主秦莊襄王的兒子,即位的時候才13歲,所以實際權力在呂不韋和嫪毐手裡,直到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開始親政,當年就鎮壓了嫪毐,第二年就免了呂不韋的丞相之位。


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時間滅掉了六國,實現了秦朝的統一,並採用了皇帝這個尊號,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間也是實行中央集權制的,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單位等。但是秦始皇暴政,興建阿房宮最後使農民起義,秦始皇病逝後,秦二世被趙高所誤,秦朝僅維持了15年就被推翻了。而漢武帝是劉邦的曾孫,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西漢在漢武帝劉徹手裡達到了頂峰。漢武帝在位54年,佔了西漢歷史的四分之一,他和秦始皇一樣強調皇權,漢武帝上位後對匈奴的威脅和前面幾位皇帝態度都一樣,他是直面出擊的,因此一雪前恥。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血性漢子,對征討二字從不遲疑。秦始皇在位時出巡四次,並在最後一次出巡路上病死,而漢武帝在位54年,出巡多達16次,威名遠揚。但是他們也有相同的弊端,比如愛美色、尋求長生不死之術,年輕時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相像,所以後人經常將二人相提並論。


小郭談史

直接原因:為好基友兩肋插刀。

竇嬰的死,和兩個人直接相關:田蚡和灌夫。先說說灌夫,這哥們是個武夫,司馬遷說他不學無術,到處翹尾巴,好酒使性。竇嬰失勢後,倆人好的不得了,情同父子。灌夫倒是很講義氣,看到以前捧竇嬰臭腳的人不再尿這一壺,非常不忿。特別是,對於蒸蒸日上的另一個外戚田蚡,灌夫滿肚子氣。於是,在人家田宰相的婚宴上,灌夫耍酒瘋,被田蚡抓了起來,並要以“大不敬”治罪。

此時,已經日落西山的竇嬰跳了出來,他要救灌夫,甚至對家人說,就算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最後,他也確實因此惹禍上身,落了個橫死街頭的下場。

深層原因:狗咬狗、一堆毛

灌夫是一根導火索,他引燃了兩大外戚之間的紛爭。竇嬰是竇太后(漢文帝皇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漢景帝皇后)的弟弟,是漢武帝的舅舅,和皇上更親、更近。這倆寶貝都不是省油的燈。最初,田蚡地位低,在竇嬰面前就是個小跟班。但是,竇太后死後,竇嬰的地位一落千丈,田蚡卻炙手可熱起來。竇嬰不識時務,非要和田蚡爭個高低,屬於“不蒸饅頭爭口氣”的那種心態。

於是,因為灌夫的事情,倆人撕了起來,鬧到了朝堂之上,互相攻擊、相互揭短,弄的不可開交。當時,就有人說他們不自重。兩個老臣在朝廷上和潑婦一樣對罵,不識大體,狗咬狗,一堆毛。

最後,一方面是竇嬰、灌夫多有不法之舉,另一方面漢武帝還是偏向了舅舅,竇嬰被下了大獄。

根本原因:伴君如伴虎

竇嬰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但此時仍不醒悟。當聽說灌夫要被滅族的時候,他搬出了先皇遺詔,說“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意思是遇到緊急情況,你可以直接給皇上報告。漢武帝說,那好,先查查國家檔案館,有沒有這麼個東西。一查,沒有!結果嚴重了,這是偽造先皇詔書啊,斬首示眾。據說,後來漢武帝曾經心軟了一下,不準備殺他,但是田蚡那邊不停的造謠中傷,最後在12月的最後一天,竇嬰在渭南被斬首示眾。要說一下的是,田蚡不久之後,得了神經病死了,大家傳說是中了邪!

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親戚竇嬰呢?站在他的立場上你想一想,你要懲罰你的屬下,結果他拿出一張老領導的條子來說,您看看這個,你能不生氣嗎?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此外,竇嬰、田蚡死後,誰做了宰相呢?薛澤。沒聽說過吧,因為這個人過於平庸,沒啥可以說的。漢武帝雄才大略,他需要的是聽話的奴才。

竇嬰呢?一是立過大功,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二是養士,家裡養了一堆人,這在戰國時期是風尚,可是在大一統的時期,特別是對於漢武帝這樣的雄主看來,這絕不是什麼好事。

功高震主,又不知輕重,被殺,只是遲早的事情。


飲水君

漢武帝的表叔竇嬰,舅舅田蚡。

他們是漢文帝,漢景帝的外戚家。這兩家到了漢武帝朝,由於外戚身份和地位顯赫,形成了各自的強大的利益集團。更兼戰國時的養門客的習氣死灰復燃,致使承平時期的各種矛盾十分突出。豪族豪強的膨脹,諸侯國與中央朝廷的利害衝突都集中於看似平靜,其實危機重重的帝國之下,朝廷之上。

漢武帝雄才大略。不找個突破口下決心徹底整治一下,就邁不開腳步,做不成大事。

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繼位,少主上臺,雄心勃勃,志在千里,試圖大刀闊斧地來改革一番前朝留下來的弊端。就任命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這兩人都喜好儒學。與竇太后喜歡的黃老之學錯位很遠,也就沒有共同語言。上位不久,就引起竇大後種種不滿。竇嬰田蚡共同協調,推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推行一系列興太平,議大政的方針政策,搞得朝野震動,侯國,宗室仄目。

與清靜無為的具有深刻體會,長期研究黃老學術的竇婆婆治國治家治平思想相去甚遠。引起老婆婆大為不滿。更兼設明堂,延碩儒申公,遣諸侯就國,欲外家尚公主的列侯回封國。公主等不回去,反而在老太后前訴苦,抵毀新一屆政府。老太后更加不滿。建元二年,趙綰"請無事奏請東宮"。東宮,太后所居。竇太后大怒。於是下令罷逐趙綰王臧。免去竇嬰丞相,田分太尉官職,讓他們回家玩去。

老太后重新安排人選。建元改新曆時兩年,終告失敗。

這僅僅是竇太后一方的阻力,這麼橫亙在漢武帝面前,不搬開就幹不成事。

本來竇嬰是竇太后孃家侄兒,理應幫老太太固位爭權爭利的,但這侄兒比較正直,又喜歡感覺任事,整出許多不利自己的事來。某次,皇帝一家吃飯喝酒,家裡人高興了,無語找話,漢景帝就對弟弟梁王說,吾千秋之後傳位給你,你等著哈。竇太后大為高興,竇嬰在場,馬上出來糾正皇上,說,這是高皇帝天下,傳子不傳兄弟的!——這多掃興,漢景帝自知說漏,又言語。梁王心頭不高興,臉上下不來。竇太后更不高興,一怒之下,連竇嬰來請安也不理了。

竇嬰嫌官小,不想幹,就辭了回去與門客玩兒了。七國叛亂,漢景帝,竇太后請竇嬰出來帶兵平叛。竇嬰有大功封魏其侯。而另一方面再次得罪竇太后和粱王。魏其候因前太子劉榮一事,引起漢景帝不滿。這朝中的關係差不多得罪完了。

建元六年,竇太后見黃老去了,她確立的政府人員全下臺。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所以,封武安侯,被置於丞相位置。田蚡一上臺,仗著王太后的勢力,結交諸侯,培植親信黨羽,強佔公就財物,任用商人,豢養門客,引起漢武帝極大不滿。漢武帝一直看又起這個舅舅的作派,只是有母親王太后在,才忍了又忍。

竇嬰此時不供職,沒權沒勢沒背景了。先前的許多門客都跑到田蚡手下去了。竇嬰門前冷落鞍馬稀。還有一個灌將軍(夫)。

而問題就出在這個灌夫身上。

竇嬰失勢後,田蚡處於得勢時期。一個得勢的人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人。他看上了竇嬰的田,就找人去要。竇嬰很怨望,沒給。田蚡很惱火。門客從中調和,事情才得己。田蚡想要國家的城市裡的土地,拿來修房子"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連漢武帝都這樣懟他。他貪心有多大。竇嬰過日黃花,他才不在乎你的。

灌夫失勢,魏其侯也失勢,他倆"同是朝廷失勢人,相逢且自各珍惜"。所以,往來非常密切,互相安慰。有次田蚡無意中說要去魏其侯家喝酒。灌夫回去跟朋友一說,這家人忙了一天,整好了,田蚡遲了,灌夫去請,說了些過激的話。雙方心頭芥蒂並生。

田蚡娶燕王女為夫人,王太后主婚,下詔書列侯宗室皆往賀。魏其侯拉不想去的灌夫去。一去出事。"杯酒責望",讓田蚡把灌夫治成"大不敬"。再調查灌夫在穎川的霸道事,遂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後悔莫及。忙出錢請賓客從中周旋。但是白忙活,大家都掂得出輕重,躲還來不及,還淌這渾水?所以沒希望得免。

竇嬰不聽夫人勸,"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寧可救邪?"。這女人都明白救不了,他偏要去救。他說"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他去見漢武帝,說幾個喝醉了酒,不當回事,罪不至誅。漢武帝也同意,並賜食給他。說,"明曰東朝廷辯之"。就是讓大家討論。

討論沒個結果,漢武帝去給他媽請安,廷論的結果她早就得知。一見兒子又哭又罵: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吾百歲後,皆魚肉之也。且帝寧為石人邪?……

漢武帝沒法,讓御史責訊竇嬰所說的灌夫的事很不確切,有欺謾不敬之嫌。並把他關押在都司空反省。

事情己危急了。竇嬰只好使出最後一招。拿出漢景帝給他的免死"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讓自家子弟上書奏請皇帝得知,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心想有詔書就好辦了。竇氏子弟得到召見。把"遺詔"送上。馬上讓御史去核對,"而按尚書大行無遺詔″。怪了,沒有副本記檔。那竇嬰手頭的詔書就是假的了!矯詔之罪,潑天大禍。於是,御史劾奏魏其矯先帝話,罪當棄市。漢武帝也沒法了。

元光五年十月,論灌夫及家屬罪。

十二月晦(前一百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論魏其侯竇嬰棄市渭城。

千年後的紹興十一年(一干一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飛屈死風波亭。

這兩個皆是"晦日"而死。又冤得讓人同情且悲惻

元光五年春,田蚡病死。淮南王謀反,事牽田蚡。漢武帝厭惡地說,"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至此,漢武帝把竇太后等死了,竇家敗落無法再起。王太后後家,田蚡一死,王家敗落。豪強大族如灌夫等伏法,諸侯國推行"推恩令|,這一切措施,皆收到極大成效。剩下的,就是後來居上的對匈作戰了。

竇嬰死於"矯詔,實在是有人做了手腳,為什麼大行遺詔無存檔副本?副本到哪裡去了?





劉一千五

話說漢武帝繼位,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重用外戚勢力,曾經打造了竇嬰和田蚡這對“雙子星座”,並任命竇嬰為丞相。但是,好景不長,建元二年(公元139年),竇嬰和田蚡被太皇太后同時革職查辦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竇太后逝世後,漢武帝再也沒有羈絆了,重新任命田蚡被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卻雪藏了竇嬰。

漢武帝上任之初,竇嬰之所以能當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是因為他有能力,有後臺,有竇太后支持,但竇嬰在“立太子”一事和竇太后鬧翻,結果被棄用。而且,雖然竇嬰在政治生涯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大師氣質,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是他和竇氏一族血脈相連的關係。因此,儘管漢武帝很欣賞竇嬰的人品,認可他的才華,但被自己皇祖母“咬”過,讓他對竇氏成員依然心有餘悸。

漢武帝重用田蚡,棄用竇嬰,按理說兩人從此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已是井水不犯河水了,然而,一個人的出現,卻讓田蚡和竇嬰進行了一次生死對戰。

這個人就是灌夫。

灌夫是漢朝的開國名將灌嬰之子,在七國叛亂中立下戰功而名聲大震,但又因為“嗜酒”而丟了官。最後淪為一介布衣。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竇嬰和灌夫是同一類型的人,於是結成了好朋友。灌夫想做和事佬,主動邦竇嬰和田蚡拉上關係。結果田蚡根本看不起日暮西山的竇嬰。

後來田蚡相中了竇嬰家的一塊地,竇嬰卻不肯“割讓”給他,於是兩人矛盾更深一步。田蚡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他很快制定了戰術,決定分而擊之,各個擊破。具體來說就是先拿灌夫開涮,再對竇嬰動刀。

結果一次田蚡家裡有喜事,灌夫硬是拉著竇嬰去了。酒過三巡,灌夫很快成了當仁不讓的男主角。灌夫敬田蚡的酒,田蚡只是泯了一口,灌夫於是把肚子怒火發洩到了一家族成員成上,上演了“罵座”一幕。

竇嬰眼看要鬧出大事來了,趕緊拽著灌夫就要走。結果,田蚡一聲令下,就把灌夫攔下來了,便打入了監獄。

灌夫入獄了,竇嬰腸子都悔青了。他低下高貴的頭向漢武帝去求情,儘管漢武帝召開了朝中大會“商議”此事,但結果眾說紛紜,卻沒有一個結果。結果關鍵時刻漢武帝的母后王夫人對漢武帝進行了“警告”。田蚡是王家的人,王太后自然要幫自己家人了。

漢武帝本身是同情灌夫和竇嬰的,但迫於太后的淫威,他不得不做出了有違意願的舉措來,把竇嬰也打入了死牢。漢武帝雖然不想讓竇嬰死,但因為王皇后的進一步,他無能為力了,最後只能無奈地判處竇嬰死刑。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灌夫和竇嬰被斬首於長安鬧市,誠為悲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一為權術層面,一為政治格局層面。

權術層面上,竇嬰和灌夫的CP組合確實犯了不知變通的錯誤,在竇太后去世之後,王太后權力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其在外朝的代理人就是家人田蚡,與田蚡對抗,其實就是與王太后的權威對抗,這是非常不理智的。

而更加不理智的是,竇嬰在灌夫於婚宴上嚴重頂撞了田蚡之後,千方百計為灌夫脫罪,其理由也並不是灌夫沒有罪,而是灌夫喝多了胡說八道,就是求“情”。

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首先是竇嬰在灌夫入獄的情況下,偷偷入宮向漢武帝求情,漢武帝賜食並承諾開東朝廷辯。

東朝是太后的朝廷,就是在王太后眼皮子底下,重臣合議這個問題。

應該說,這是漢武帝對於竇嬰的一大退讓,給了這個老臣極大的面子,否則就按照他對王太后說的,一獄吏足矣。

畢竟灌夫家族的橫行不法本身是證據確鑿的。

然而, 在廷辯中,竇嬰的炮火轉向了:

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

這個時候,等於是完全不給田蚡面子,也不給王太后面子,更開始發揮了。

田蚡的反擊則乾脆是政治構陷,但是接下來,漢武帝問誰對誰錯,朝廷上卻普遍認為竇嬰對,就問題很大了。

如果竇嬰對,田蚡不但要罷相,命可能都要沒了,這怎麼可能?

所以,漢武帝盛怒,因為他被不識抬舉的竇嬰逼到牆角了。

接下來,漢武帝自己主導的懲處,其實是一步步升級的,最開始是反坐竇嬰: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

就是你說的很多事兒不靠譜,先抓起來,辦你個造謠欺騙。

被捕之後,竇嬰仍不氣餒,拿出了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用這九個字換取了再次被武帝召見的機會,但是查閱檔案,發現這封詔書並沒有記錄,只是在魏其侯家裡被家臣封印收藏,終於有一條大罪了: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

矯詔肯定是死罪,而這個死罪,實際上是竇嬰一步步自己“要”來的,並不是說漢武帝從一開始就想殺他。

這是權術的方面,皇帝的權威不可能被觸犯,再來說政治格局的考慮。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所記錄的:

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竇、灌二人互相引重,一個借名進入上層社會,一個借財、借力以為爪牙,形成一個抱團取暖的CP組合,以至於對於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產生影響,所謂百官“皆是之”,這種財富、勢力對政治權力的滲透,豈能容忍?

而且灌夫本人家族是非常不乾淨: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民間的名聲何其差?灌氏族,就是族滅,恨他們恨不得全家死光光。

這樣的豪猾之輩,竇嬰拼死保護,本身就與漢室鎮壓豪強的國策違背,更何況兩個人還互相勾連,尋求政治存在感,豈能不死?


劉三解

我們來看看竇嬰是怎麼樣的人吧,就能明白為什麼漢武帝不放過竇嬰了。

竇嬰是外戚,是漢文帝竇皇后的堂侄,漢文帝的時候,他擔任了吳國的國相,在漢景帝的時候擔任了詹事,官職不太高。

竇皇后這個時候當然是竇太后了,她很喜歡梁王劉武,有一次,劉武跟漢景帝一起宴飲,喝著喝著,漢景帝也不知道怎麼的,就隨口一說,我死之後,就傳位給梁王吧,竇太后聽了十分高興。

這個時候,竇嬰就舉起酒杯說,大漢是漢高祖打下來的,應該是父子相傳,這是大漢的規矩,陛下不能擅自傳給梁王。竇太后就恨上了竇嬰,竇嬰也嫌自己的官小,所以就借病辭職,竇太后也不讓他進宮了。

漢景帝三年,發生了七王之亂,漢景帝感覺王室與竇家人沒有像竇嬰那樣有才的,所以就任命竇嬰為大將軍,七王之亂被平定之後,竇嬰就被封為魏其侯,與條侯周亞夫平起平坐。

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竇嬰就擔任了太子的太傅,但在漢景帝七年,劉榮被廢,竇嬰多次勸陰無主,就隱居南山,後來在其他人的勸說下重新回朝。

武安侯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王娡的親弟弟,也就是漢景帝的小舅子,早期只是個郎官,對竇嬰十分謙卑,後來漢武帝讓竇嬰當任丞相,田蚡當太尉。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跟漢武帝說,政事不需要再向竇太后請示,把竇太后惹火了,就把趙綰驅逐了,順便還把丞相太尉給免了。但田蚡畢竟是王太后的弟弟,所以漢武帝對他還是十分寵幸的。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田蚡就被任為丞相。

田蚡與竇嬰的矛盾起來越大,田蚡還派人去向竇嬰索要田地,竇嬰十分生氣,堅決不答應。竇嬰有個親信叫灌夫,得罪了田蚡,竇嬰為了救灌夫,與田蚡當朝爭辯,列舉了灌夫的父親和他的一些功勞。

很多大臣也覺得竇嬰說得對,但有一些人怕得罪田蚡,不敢開口,王太后派人去朝廷上了解消息,十分的發火,她對漢武帝說,我現在還活著,而那些人竟然敢這樣欺負她的弟弟,如果她死了,還不被人家欺負成啥樣呢。

漢武帝就派御史去追查,發現有很多地方與竇嬰說得不一樣,灌夫就被判了罪要被殺。漢景帝臨死前,曾給竇嬰一個詔書,告訴他,如果遇到什麼危機的時候,可以把想法告訴皇帝。

竇嬰就託自己的侄子上書給漢武帝說這個遺詔的事,可是漢武帝一查,卻沒有看到這份遺詔。這份遺詔是在竇嬰家中的,是由竇嬰的家臣自己蓋的,所以就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應該斬首示眾。

公元前131年,灌夫被處斬,竇嬰聽了之後就得了中風病,也不吃飯了,後來又聽說漢武武帝沒有殺他的意思,他又開始吃飯看病了。但是又有很多誹謗竇嬰的話,被漢武帝聽到了,所以沒多久,竇嬰就被斬首示眾了。

其實從整個過程,關鍵人物還是王太后王娡的因素呀。


歷史簡單說

漢武帝劉徹,自小聰明過人,也深得其父親漢景帝的喜愛。


竇嬰,一代名臣,其是由漢文帝託付給景帝。漢文帝駕崩之時曾對漢景帝說“竇嬰,忠心耿耿,且智謀過人,若國內有事,可封其為大將軍”。後景帝聽從父親文帝遺囑,七國之亂時,竇嬰官拜大將軍,平定各諸侯國,立下奇功。

竇太后出於其家族考慮,令景帝封竇嬰為丞相,執掌朝中大小事宜,但竇太后年齡漸老,不時思念起小兒子劉武,即景帝劉啟,責令景帝封其弟劉武為接班人。景帝無奈,但此時,竇嬰出來以景帝酒醉為名為景帝解了圍,但同時,竇太后心中已生對竇嬰之恨。


到了漢武帝時代,由於年少,軍政大權都由武帝奶奶竇太后執掌,而竇嬰就是竇太后的親侄子,這也是竇嬰出身不凡,自小便不同於常人的一點。

漢武帝劉徹之母王美人,面善心狠,為了其子劉徹能繼承大統,忍辱負重,深埋野心,先是於長公主結親,在通過長公主又討好竇太后,最終深得竇太后喜愛,也為劉徹日後順利登基打下基礎。


但景帝早已看出王美人之雄心,其意不但是要令其子劉徹登基繼位,這本沒什麼,但景帝已看透其真實目的是為了自己能成為下一個獨掌大權的呂太后。

於是暗中給竇嬰下了一道密旨,意思是如果有人想成為呂后,就處置。但武帝時代,竇太后去世後,王美人露出了真實面目,竇嬰也因此被王美人之弟田鼢陷害入監。

終因密詔之事洩露,而被田鼢先動手從檔案密存處將留底偷出,竇嬰苦於沒有案底,儘管武帝相信,但也無用,最終被以假詔而遭滅門之災。

竇嬰的悲劇其實就是那個朝代鬥爭的犧牲品。


冰雹藍天

竇嬰是西漢的名臣,竇太后的親侄子,漢景帝的表兄,武帝的表叔。漢文帝駕崩前曾告訴景帝:“若國內有兵戈,竇嬰可任大將軍。”

於是,七國之亂中,竇嬰不負眾望地立下了漢馬功勞。不僅如此,竇嬰雖然屬於外戚,但他確實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學說,支持武帝的改革,於情於理,漢武帝都不應該殺他。但是因為與田蚡的爭鬥,武帝還是毫不留情地將這個表叔腰斬棄市,可憐這個權傾一時的當朝丞相落得了一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漢武帝為什麼非要殺掉他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漢景帝設的局。

漢景帝時,初立的太子是劉榮,後來因為在長公主與王美人的合力作用下,劉徹與表姐陳阿嬌聯姻,長公主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坐上皇后一位,從中挑撥離間,使得景帝改立劉徹為太子。

改立太子一事遭到了周亞夫和竇嬰的反對,景帝不爽,以周亞夫謀反為名,逼死周亞夫,而當時竇嬰有竇太后保護,景帝是動不了的,景帝擔心日後竇嬰勢力太強大,劉徹不能駕馭他,故意留了個沒有檔案留存的死詔,只要竇嬰用了,劉徹就可以此為由,殺了竇嬰!

2漢武帝“借力打力”

竇嬰在竇家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代表的是整個竇家的權威和利益,這對漢武帝來說是個巨大的隱患,呂后就是個前車之鑑。

竇太后曾壓制了漢武帝好多年,漢武帝憋了一肚子火氣又無可奈何。

等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勢必要一舉消除竇家的勢力。但是,消除竇家,也得有個理由哇,竇嬰沒犯錯,而且又是朝中重臣,再加上此時的竇家勢力已經很強大了,武帝也不能說動手就動手,總得有個名頭吧。

於是,漢武帝就想到了“借力打力”這一招,王家是代表王太后的外戚勢力,武帝借王家的勢力壓倒竇家,利用這兩個外戚間狗咬狗,然後一個個收拾。

這樣借力打力,既打擊了竇家的勢力,又送了王太后和田蚡的人情。

不得不說,漢武帝的這招夠高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招既打擊了竇家的勢力,又很好地將責任推向王太后和田蚡,竇家人要恨恨的也是王太后和田蚡,王家和田家還要感激漢武帝的“偏愛”,以後漢武帝再翦除王太后和田蚡的實力就好辦了。

3、漢武帝收回政權

竇太后在世時,政權兵權始終由竇太后把著,朝中並無漢武帝說話的分量。竇太后死後,漢武帝接管虎符,逐漸將全國的軍權集中到自己手上。

擁有了政權的漢武帝開始進行改革,他首先做的就是打擊黃老學說,黃老學說的追隨者是誰呢?是先前追隨竇太后的官僚,竇家大部分人當然也在此列。

雖然竇嬰並不是黃老學說的堅定支持者,但他是竇家最有聲望的人,只有犧牲竇嬰,徹底鬥垮竇家,漢武帝才能在朝廷上下插進大批儒生,在重要位置安排自己的心腹,進而實現政治上的統一。

漢武帝的帝王心術和權術是以及強硬的政治手腕是一般皇帝難以企及的,只是伴君如伴虎,可憐了一代名臣竇嬰及其家族被殺的一百七十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