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过“小鲜药”么?你可能会爱上它……

采访专家

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学会 教授

石晋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一位朋友最近咽喉不适,医生建议喝点桔梗汤(桔梗30克,甘草60克),因家里有桔梗,他便去药店买了甘草。但效果一直不好,去问医生,原来应用生甘草却买成了炙甘草。

生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从两者的主治功效来看,生甘草里的某些功效,炙甘草中没有,或者说药效变得很弱了。

鲜药“鲜”用,历史已久

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中应用鲜药治疗多种病症已很普遍;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方剂“四生丸”,以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生地黄各等份捣烂为丸,水煎服,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热症;明代医家王肯堂编纂的《证治准绳》中亦有不少鲜药组成的方剂,最著名的是“四汁饮”,以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和匀温服,治热淋、小便赤涩疼痛。

鲜地黄

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其多年临床实践中,善用鲜荷叶、鲜莲子、鲜生地黄、鲜菖蒲根等治暑邪,效果很好。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卷一记载,“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黏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五汁饮方由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蔗浆组成,用甘凉轻清之鲜品以滋阴补液,治上焦温热病、热盛阴伤之证。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尤为推崇鲜药。他们擅长治疗时令病,处方中常有两三味鲜药,使用得心应手、疗效甚佳。

还有些药物不能使用鲜品

如半夏、草乌、附子等,这些药物都有毒性,需炮制后才能供临床使用。

时令鲜药如何用

鲜荷叶

鲜药最大的特点是应时而生,得时令之气,药材采集的时间不同,效果就不同,每种植物都有最佳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全草鲜药

多数在枝叶繁茂、花朵初开时采摘,连根入药的可拔取全株,比如车前草、蒲公英等;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比如益母草、荆芥等;用带花、叶、梢的更需要适时采收,比如夏枯草、薄荷等。

薄荷

叶类鲜药

通常在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时采集,此时叶片茂盛、药力雄厚,比如荷叶、枇杷叶、大青叶、艾叶等。但有些特定的药物比如桑叶,最好在霜降这天或者初霜后采集效果才好,经霜打的桑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

艾叶

花类鲜药

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气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比如玫瑰花、金银花等。

金银花

果实类鲜药

除了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是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覆盆子、桑椹……

根茎类鲜药

一般在早春或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集。因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到了秋季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此时采收有效成分含量高。比如天麻、葛根、玉竹、桔梗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浙贝母等要在夏天采收。

天麻

应时令、体质,选鲜药

温长路说,鲜药对于时令病(感受季节性外邪所致的疾病)往往有特效。

春季可用茵陈、鲜白茅根、鲜地黄等煮水或作菜食用。夏季可用鲜马齿苋、鲜藿香、鲜荷叶、鲜蒲公英等清热生津、解暑降温。秋冬季天气干燥,容易上火、感冒,可选用新鲜梨、鲜百合、生甘草、鲜石斛等润肺降燥,选用山药等补脾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