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之迷乱——崔浩之死

五胡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虽然有人说,五胡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异常暗淡的时期,这个年代不曾有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治世名臣,也没有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将领。可这个年代仍然出现了祖逖、檀道济这样的名将,也出现了张宾、王猛、崔浩这样的一代名臣。

张宾之于石勒、王猛之于苻坚、崔浩之于拓跋焘,皆是千古佳话。而对于两者来说,崔浩的下场则更为凄惨。

对于北魏来说,崔浩的存在对北魏统一北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历史记载,崔浩虽然身材矮小,但“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而性敏达,长于谋计。常自比张良,谓已稽古过之”。深受北魏三代皇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信任。

崔浩 图源来自于网络

到了拓跋焘年代,崔浩权利达到顶峰,对消灭胡夏、北凉、北燕、柔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拓跋焘对崔浩之亲近信任达到顶峰,甚至经常出入崔浩府宅,对虽非美味的菜肴也会吃上几口,从不避讳。

俗话讲,物极必反。崔浩是权力之大,使得他同时私欲膨胀起来。信奉道教而屠灭佛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之祸”之一。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焘所宠任,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拓跋晃对崔浩说:"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被作为州郡官入选的,他们担任这一职务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却一直没得到过朝廷的报答,应该首先补充他们作郡县守令,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当。"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当时,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知道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而同朝廷有权势的人对抗争胜,他将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而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则是国书之狱。

在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时,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拓跋晃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剧中的拓跋焘 图源来自于网络


拓跋焘召见高允,问说:“《国书》都是崔浩写的?”高允答:“《太祖记》(一任拓跋珪)由邓渊所著,《先帝记》(二任拓跋嗣)及《今记》(三任拓跋焘)是由我和崔浩一同执笔完成。”对拓跋什翼犍一字未提。当然,最后由于一些原因,高允并未受到国书之狱牵连。

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公元四五零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因国书之狱而蒙难,屠灭九族。崔浩被装在囚车里,守卫十余人撒尿撒在崔浩头上、脸上、身上,而崔浩悲号呼喊,发出“嗷嗷”的哀叫,其“呼声嗷嗷,闻于行路”。一代名臣悲惨谢幕。

问题在于。所谓的“国恶”到底是什么呢?《资治通鉴》只字未提,《魏书》上只字未提,《北史》上也并未记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恶能惹得拓跋焘动了怒杀重臣之心呢?

首先要从拓跋氏起源说起。有种说法是拓跋氏本事李陵后裔(李陵乃李广之孙,兵败投降于匈奴),后经过繁衍生息,发展成拓跋鲜卑部落。由拓跋猗卢建立代国,五胡十六国时代由拓跋什翼犍发展壮大,并与燕国慕容氏结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历史记载,代国在拓跋什翼犍时期,被前秦一代枭雄苻坚所灭,拓跋什翼犍兵败,被拓跋实(拓跋珪叔父)所杀,代国一分为二,孙拓跋珪逃亡,后在母族贺兰氏部落的帮助下,建立北魏政权。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历史对拓跋实的记载基本没有,很难发现任何关于拓跋实的生平记载。不知在何种情况下竟然冒出个拓跋实,而且所谓的正统史书对拓跋什翼犍死于其子拓跋实之手记载均为一致。而让拓跋什翼犍——拓跋实——拓跋珪这种关系延续几千年。

然而,在《晋书·苻坚记载》中:“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洛等振旅而还,封赏有差。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大概意思就是,拓跋什翼犍战败,走投无路,逃往阴山,苻洛追击,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翼圭用暴力制服老爹,投降。苻坚对这种不仁义的行为大为震惊,把他流放到巴蜀。直到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才跟着舅父慕容垂返回中原。拓跋翼圭,即拓跋珪。

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着拓跋实杀父弑君,最后上天不佑,拓跋珪重振代国雄风,一统中原。这种世代相传的一代英雄建国开疆拓土,怎可能会有污点!哪个皇帝容忍自己的祖父竟是一个卖父求荣的逆子?难怪知道崔浩“务从实录”后会勃然大怒。

而高允对于出了问题的拓跋什翼犍传竟只字未提。一个位高权重,受皇帝倚重的重臣,不能哀求喊冤,也不能诚恳认罪。拓跋焘审讯崔浩时,崔浩竟会惶惑不能应对?而在囚车竟可“呼声嗷嗷,闻于行路”,想必是受到迫害无法言语。

崔浩死后,拓跋焘曾叹道:崔浩可惜。可能这也是一种无奈吧,崔浩本可权倾朝野,善之善终。可惜他却触动了那根整个鲜卑贵族都敏感的神经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也如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留给后世的是说不尽的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