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听雨,几许清香入院来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品茗、插花与挂画。宋人吴自牧曾在《梦粱录》中感慨:“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通过这“四事”,古人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完美契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集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活方式一体,亦与理想者所倡导的“美好生活”不谋而合。为此,理想者将以焚香之“香”、品茗之“味”、插花之“色”、挂画之“境”,细绘中式之美。一周一雅事,延续中式意境,营造精神上的理想桃源。

​自上古起,至宋鼎盛据《天香传》中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已经开始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 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中出现“薰以桂椒”的描述;待到秦汉,香炉等香具随之涌现,熏香逐渐融入了上层雅士的日常生活。

​汉魏之际,仙佛道教的兴盛也促使熏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缭绕的烟雾中,似乎可以求得人与神灵间的共鸣,熏香也渐成社会风尚。唐宋以来,随着外来香料的大量输入,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用香文化,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一种形而上的高雅艺术。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更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是以“香席”遂成。
​燕居焚香,雅集斗香“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席。”于花园庭院或幽室之中设香席“试香”,是深受古时文人墨客喜爱的雅集之一。三五好友相邀成席,以香会友。周嘉胄《香乘》卷十一有载,“韦武间为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曰香会”,说的就是雅集斗香。人们通过品香、玩香、切磋和香、品香技艺,寻求共同的精神诉求。
​斗香时还需要遵循一系列香仪。进入香席前,身上不可有香水或各种异味,防止破坏香味的醇厚、甘甜;燃香品香之前,宾主均需净手……虽不如宗教庄重,但每一道程序也都恭谨虔诚。最后,雅士们还需用一句诗、词,对此次香席进行品评,通过以书法为工具的过程,作出“点睛”式的诠释。这不仅考验品香人的悟性,更能体现其文字功底。因而由古至今,不少文学大家都留下了诸多关于香事的诗词歌赋,以颂香之风雅。

​怡情悦兴,纸上生香“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居斗室中,燃一炉香,神游诗中意境,是古人以物载道的雅趣所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观书时最爱焚香,感慨“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的闲雅,形容香气“绵绵如皋端之息”、“蔼蔼如山穴之云”,一缕清香犹然而生。北宋文豪苏东坡,更是对焚香静坐、修身养性青睐有加。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又如唐代诗人李贺的《神弦》:“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炉中香火的“咚咚”之声伴着悠然香气,似于静默中传来。 当越来越快捷的生活方式替代了传统精致的慢生活,当人们越来越渴望以“美好”为内容的精致生活,不妨于蓝城的院子里,像古代文人般焚香静坐。卸掉繁忙与压力,收获一方清闲——“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