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劳逸结合,保护阳气”小暑养生有讲究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从这时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暑时节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便于消化,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

多准备些汤粥,绿豆百合粥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清心安神的功效。南瓜绿豆汤同样具有清暑解毒、益气生津的功效。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尤其是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凉拌食用,解暑效果更好。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小暑养生重点应突出“心静”。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要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可以每天闭眼静坐沉思2次,每次至少20分钟,这对心血管的养护也会有很大帮助。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小暑节气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在饮食调节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要注意对脾胃的保养,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冷饮冷食不宜过多,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得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患者易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提高。

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的睡眠,中午最好睡个午觉。

气虚脉弱的人要喝点生脉饮,或西洋参3克、桂圆肉3至5克、麦冬5克泡水喝。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

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例如,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夏天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可以选择刮痧、拔罐、艾灸、三伏贴等等冬病夏治疗法。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对排毒有好处,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

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提倡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且运动不宜太激烈,不要流过多汗。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就很适合夏季进行。夏季一定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排除毒素,减轻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