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阴虚的治疗,真实案例学习

本文案例仅供参考,学习,讨论。不作为患者自治疾病的参照,否则后果自负。

文前再来复习下肝阴虚——

中医虚症:阴虚及临床表现

肝主风、主巅顶。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血能载气。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 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曾经善酒之人,若病至肝阴不足,亦酒量锐减。

肝主情志,欲火发于肝。肝阴虚者,性*******欲易动,男子易勃举,相火内扰则易早********泄。

肝阴虚·胸痛心悸(冠心病)

【案例】某男,52岁,于1 999年5月1 o日初诊。自诉胸闷痛,心悸,头晕2年余,伴胸部灼热,气短乏力,少寐多梦,曾在大庆市职工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间断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痛、复方丹参片、双嘧达莫,服药时症状缓解,停药后胸闷痛频繁发作。

证属胸痹,乃肝阳上亢,心阴亏损。拟平肝熄风、养心安神之法,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白芍、天冬、玄参、龟板各25g,太子参、瓜蒌各15g,生石膏40g,代赭石、生牡蛎各30g,葛根20g。

二诊:治疗半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已正常。嘱继以养心益气安神之法,以巩固疗效(王广侠等.镇肝熄风汤新用.四川中医,2001-19-7-79)。

肝阴虚·呃逆

【案例】某男,51岁,于1993年3月10日就诊。l0余日前与人争吵后,呃逆发作,曾在某院服中药及针刺治疗,无好转。

刻诊:呃逆频作,呃声洪亮,伴头痛,头晕,面红烘热,腰膝酸软,少寐多梦,二便可,舌暗红,苔腻,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为呃逆,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胃气上逆而致。

治宜滋补肝肾,潜阳和胃降逆。

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各3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玄参15g,白芍、天冬、川楝子、夏枯草、麦芽各lOg,甘草6g,陈皮、半夏各12g。日1剂,水煎服。

二诊:3剂后呃逆止,续服2剂诸症除。《唐素敏.镇肝熄风汤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2003-25-6-436》。

肝阴虚·阳强症

【案例】某男,26岁,干部。6年前患肺结核病,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经抗痨药治疗后病灶硬结钙化。3年前又因失恋精神苦恼,经常头昏失眠,口干内热,后与一女教师恋爱、结婚,感情融洽,失眠改善。1年多未生子女,父母疑有故,陪同来诊。婚前遗*****精频繁,婚后阳*****强不倒,交不射*******精,神疲而寐,寐后精*****液自遗,为求一泄为快,往往夜不虚度,女厌其繁,男恨阳*******具不驯,结婚以来性*********生活从未和谐。

泌尿科检查:睾******丸、副*****睾、精******索均无异常。舌质偏红,脉细弦而数。证属肝肾阴虚,相火炽盛。

拟龙胆泻肝汤加生地、黄柏、知母、龟板,泄肝清热,5剂无效;

转知柏地黄丸加玄参、麦冬、龟板滋肾降火,1O剂又无好转。细询患者,入房前惟恐事不成功,精神非常紧张,面颊烘热如醉酒样,继乃阳******强而坚,胀急掣动。

据证分析:肝肾阴虚于下,风阳亢盛于上,肝主筋,其脉络阴器,阳亢肝急,气血聚集宗筋,上则面颊烘热,下则阳强而掣。与《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说,颇为相符。

因仿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生地、玄参、天冬、龙骨、牡蛎、龟板、牛膝、白芍、甘草、川楝子、莲须、黄连,方中白芍50g,甘草15g,其他诸药皆用常量,每日1剂。二诊:5剂后,面颊烘热得平。再服5剂,阳强稍柔。继改白芍、甘草为常用量,并加覆盆子、枸杞子益肾养肝,服1O剂后,阳事兴衰有节,射*******精有时,夫******妇欢快。最后以六味地黄丸服3个月,爱人怀孕,足月生一女孩《陈趾麟.男女性*******机能障碍治验举隅.新中医,1990-1O-37》。

肝阴虚·眩晕

【案例】某女,57岁。患者于8年前因恼怒诱发眩晕,此后每年发作3~5次,且发病时间逐渐延长,病情加重,曾在省某医院诊为“梅尼埃综合征”。就诊时已发病lO日,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烦,上肢时有抽动,小便正常。舌红,苔少,脉弦。血压18.O/10.5kPa。

脉症合参,辨为肝气上冲,上扰清窍,给予龙胆泻肝汤3剂。药后眩晕减轻,但服3剂后眩晕反而加重,且恶心欲吐,肢体时有抽动,脉弦。

据证分析,病人身体素弱,有腰痛史数年,时有耳鸣,上肢抽动,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木气上逆所致,应以治本为主。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生地、熟地、茯苓、菊花各15g,枸杞20g,丹皮、泽泻、山茱萸、龙胆草各9g,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共进6剂,诸症皆除[孙云芳.尿崩症治验三则.黑龙江中医药,1988,(1):30]。

肝阴虚·胁痛

【案例】某女,37岁。两胁胀痛4年,每逢春秋两季必发,西医诊为“肋间神经痛”,曾服疏肝理气药,当时有效,过后依然,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此次已发病23日,两胁胀痛隐隐,经常头晕,耳鸣,眼花,睡眠多梦,腰酸乏力,舌淡,苔薄,脉弦细。多次化验肝功能正常。

本病由肾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肝失疏泄所致。用六味地黄丸,加柔肝舒肝理气药治之。

处方:熟地、山药、香附各2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山茱萸、柴胡、川楝子各9g,白芍、当归各12g,牡蛎30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3剂后,两胁胀痛消失,惟感腰酸乏力,脉细。继服上方3剂后,已无任何不适。嘱再服六味地黄丸1个月,以防再发。《郭兆平.六味地黄丸加减临床运用.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4-685》。

【按语】胁肋为肝经所属,多与肝气有关。本例患者系由于生育过多耗损肾精,肾水不足无以滋养肝脉,肝失所养,气机不畅而发胁痛。前医用疏肝法治疗,仅治其标而忽视其本,故非治本之法。今以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柴胡、香附、川楝子滋肾养肝理气,治之中的,故胁痛止而不复发。

肝阴虚·胁痛

【案例】某女,35岁,农民。患胆囊炎11年,5年前因胆总管结石在某医院行胆囊摘除术,2年前因胆管结石又行手术1次,1年前因肠粘连再次手术,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经治疗痊愈。然从此胁痛腹痛不止,每日交换应用杜冷丁、强痛定止痛,已成瘾。诊见:患者痛苦至极,骨瘦如柴,形脱赢瘦,心烦口干,纳呆,小便黄,大便干,舌光红,无苔,脉虚弦细。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阴不足,肝郁血瘀。一贯煎加减;

处方:沙参、麦冬、生地各20g,枸杞子、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2g,三棱、莪术各6g,桃仁、红花各10g。

日1剂,水煎2次,分4次服。

二诊:药进10剂,胁隐痛,镇痛药减量。又服20剂后,诸症减轻,可停用镇痛药。服药50剂,身体恢复如常人。追访5年未复发。《刘风存,等.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1992-2-17》。

肝阴虚·性*******亢进

【案例】某女,6岁6个月。其母述患儿3岁时出现怪癖,每当入睡或醒时发作,两******腿交*****叉上****下用力****移擦,颜面潮红,头冒虚汗,双手握拳,呼之不应,持续数分钟,多方求医无效,近年来日发7~8次,有时白天背着大人在家具棱角上摩*****擦******阴******部。观患儿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舌深红,少苔乏润,脉弦细而数。

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风扰动。治宜补肾滋肝,壮水荣木。

投六味地黄汤加龙牡潜阳为治。处方:熟地12g,山药、龙骨、牡蛎各15g,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各lOg。

二诊:2周后其母甚悦,患儿半月未发。施治对证。效不更方,继服上药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严兴文.小儿情感性*****交叉擦腿症治验.四川中医199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