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是如何虚假夸大宣传的?如何分辨?一文让你全明白!

随着新闻媒体的普及宣传以及食药监部门的大力整治,大部分的人已真正认清了保健食品,不会轻易被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蒙蔽,但是家里的老年人的?他们有真的区分清楚药品和保健食品 吗?

各种渠道每天都会报道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的问题,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看到身边很多老年人热衷于理疗、讲座、会议。。。因为不光可以免费听到所谓的健康知识,还能免费理疗保健、还有鸡蛋等各种礼品拿回家。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营销人员依据口头禅就是“不怕你来拿礼品,拿的越多越好,就怕你不来”。

今天三五斗就跟大家一起说说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的那点事,作为子女的要分清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同时要给父母讲清楚,让他们也要分清并牢记。

保健食品10大消费骗局

1、免费陷阱

(1)免费体检。保健食品推销员利用老年人不爱上医院的心理,装扮成“义诊医生”,在像模像样地进行一些血压、血糖常规检查后,拿着检测结果煞有介事地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后开始推荐产品。

(2)免费试用。在经过多次试用后,一些消费者由于心理作用感觉有效,或者多次试用后,人情难却而购买了该产品,但买回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3)免费联欢。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庆、回报社会献爱心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还提供专车接送、免费用餐,在游玩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

(4)免费健康咨询。开设“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只要有消费者打进电话咨询,对方都会推荐“包治百病”的同种保健食品。

2、温情麻痹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人参加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老人们往往逐步放松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3、人际游说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4、附赠诱惑

老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礼品,而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一些老人收了礼品觉得过意不去而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食品。

5、品牌误导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只重宣传不注重产品质量,但产品质量又没有跟上,铺天盖地片面宣传“名厂名牌”、“用药质量生产保健食品”“本厂所有产品效果好”等夸大宣传,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能这么有名气,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没有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正确、合理地选用产品。

6、雇托迷惑

雇托是不法商家惯用的手段,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共场合介绍该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制造购者甚众、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7、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拓宽销路,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诱惑力,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8、虚夸疗效

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同时,商家对一些保健品不适用对象只字不提,极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

一、保健食品10大消费骗局

1、免费陷阱

(1)免费体检。保健食品推销员利用老年人不爱上医院的心理,装扮成“义诊医生”,在像模像样地进行一些血压、血糖常规检查后,拿着检测结果煞有介事地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后开始推荐产品。

(2)免费试用。在经过多次试用后,一些消费者由于心理作用感觉有效,或者多次试用后,人情难却而购买了该产品,但买回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3)免费联欢。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庆、回报社会献爱心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还提供专车接送、免费用餐,在游玩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

(4)免费健康咨询。开设“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只要有消费者打进电话咨询,对方都会推荐“包治百病”的同种保健食品。

2、温情麻痹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人参加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老人们往往逐步放松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3、人际游说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4、附赠诱惑

老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礼品,而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一些老人收了礼品觉得过意不去而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食品。

5、品牌误导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只重宣传不注重产品质量,但产品质量又没有跟上,铺天盖地片面宣传“名厂名牌”、“用药质量生产保健食品”“本厂所有产品效果好”等夸大宣传,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能这么有名气,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没有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正确、合理地选用产品。

6、雇托迷惑

雇托是不法商家惯用的手段,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共场合介绍该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制造购者甚众、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7、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拓宽销路,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诱惑力,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8、虚夸疗效

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同时,商家对一些保健品不适用对象只字不提,极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

9、

擅加成分

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食用后短时间内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食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长期使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都构成极大威胁。

10、流动设点

部分保健食品经销商采用租赁临时经营活动场所、设立流动摊点或者上门推销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者被执法部门查禁,马上转移藏匿,另起炉灶,逃避责任,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七大案例直击

1、“免费送礼?关键是后面营销!”

“关爱老人免费送无烟锅”实为非法牟利,家住市区的郭伯听朋友介绍,位于某大厦7楼的某健康管理咨询中心正在进行保健食品推广活动。于是郭伯便跟老伴去现场看看:“一杯白开水,放入方便面,倒入商家称的‘农药’,硒片捣碎倒入里面,一杯乌蓝色的水立马变清”。郭伯说现场推广的保健食品“维C锌硒片”价格不菲,为了能让现场的中老年人动心,销售人员还抛出诱饵,现场除送枕头、无烟锅等丰厚礼品外,还有买二盒送二盒活动,即买4盒5900元。看到现场购买产品的人为数不少,心生疑虑的郭伯于是向某市食药监局举报。最后食药监局执法人员采取行动,对举报地点开展突击检查。在这家“健康管理咨询中心”里,现场坐着几十位中老年人,所谓“专家”正在介绍其经营的保健食品“维尔健牌维C锌硒片”,存在夸大产品的功效以及利用赠送生活用品等方法引诱中老年人购买其产品的情况。执法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取证,疏导中老年人有序退场,责令经营者立即停止违法经营活动,查扣违法经营产品及相关证据材料。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2、“免费联欢,实为聚众推销设陷阱!”

“市区某酒店二楼会议厅有人组织十几名老年人正在开讲座,疑似通过会议推销保健食品。”会场上坐着十几名老年人和五名工作人员,一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台上介绍保健食品(磷酸果糖)胶囊。现场没有货品,只有产品空外包装盒10个及8副产品广告牌,广告内容含有“救命的良药”、“治疗保健兼顾”、“防治糖尿病”等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广告语。食药监局执法人员对现场广告牌进行暂扣,并为现场老人讲解保健食品基本常识,提醒老人们科学看待保健食品,谨防上当受骗。不法企业以磷酸果糖)胶囊上市18周年庆之名,聚集老人顾客在酒店举办虚假宣传讲座,涉嫌非法会议营销(磷酸果糖)胶囊,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已将案件移送至工商行政管理局进一步调查处理。

3、“夸大功效?其实忽悠了!”

耿老太太是高价保健品的受害者。80多岁的她患有眼底黄斑,参加过一家保健品公司——乐活生活馆组织的老年人集体活动。很快,健康管理员就推荐她吃公司的招牌产品——硒萃胶囊,说是补硒治眼病。“刚开始我每天吃两粒,不管用,他们又让我吃3粒,后来增加到每天5粒,我这眼病还是没好,现在干脆不吃了。”耿老太太越说越气愤。为了购买硒萃,她已经花了5万多元钱。据了解,保健食品硒萃价格可不便宜,每瓶466元、60片,在推销员的忽悠下,老人先后买了120瓶。实际上眼底黄斑病是一种成因很复杂的病,到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眼底黄斑病与身体缺乏硒元素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指鹿为马的诱销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4、“免费旅游?不宰你宰谁!”

年逾七旬的忠叔、王阿姨夫妇,陷入了“道山”淘金店会议营销陷阱。“我们在车站附近碰到“道山”的店员卖优惠油米、鸡蛋,就聊上了。之后他们多次打电话请我俩参加活动,组织去惠州的一个景点旅游。”王阿姨说,旅游的第一天晚上,“道山”就组织了一场300多人的营销大会。会上自称是营养师的女人给老人们看病,当晚王阿姨两口子就被兜售了10多万元的保健品。此后,“道山”又连续组织了好几次会议营销,老两口前后买了他家30多万元的保健品。

5、“健康讲座?推销产品“捞”为真!”

“我们家老太太都把听课当成工作了。”说起“会销”的危害,李先生满肚子苦水。李先生的母亲今年60多岁,最近迷上了参加“健康讲座”,每天6时就开始上课,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比学生还准时。李先生母亲参加“健康讲座”最早是因为可以领鸡蛋、领奖品,后来就开始迷信所谓“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每天听课的老人有160多个,有的老人腿脚不好,一瘸一拐地坚持去听课。”李先生说,“健康讲座”曾宣称不卖产品,但打着“为了老百姓的健康搞促销”等旗号,还是让许多老人拿出了数千、上万元购买了健康疗养椅、松花粉等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

6、“比子女还亲?亲情的背后是营销!”

退休老人刘先生今年70多岁,过去五年已花了十多万元购买保健品。为阻止父亲买保健品,女儿刘小姐无奈请了长假,在家守着父亲。“把他锁在屋里也不管用。”刘小姐说,一次,父亲委托保姆邮寄1万元到北京某保健品公司,保姆把此事告诉了刘小姐,钱被中途拦截了下来。刘先生知道后大发雷霆,竟然买了机票一个人跑去北京去送钱。刘小姐跟了过去,找到父亲后,两人前往宣传单上的收款地址,结果发现那里压根没有保健品公司。卖家大搞亲情营销,让老人转移情感危机。赢得老年人信任,以致老人反而不信子女。

7、“治病?根本不管用!”

黄小姐的父母高校退休老师,近日,黄小姐接到派出所的电话说,母亲和两名年轻女子在银行欲取3万元现金,银行人员怀疑老人遭遇了诈骗,就报警阻拦。在派出所,老人却坚称是自己愿意掏钱购买保健品,派出所只有放行。没想到刚出派出所,两名女子带着老人直奔另一家银行ATM取款机取走了3万元。黄小姐叹气说,“谁也拦不住。”现在母亲把保健品“当药吃”,已发展到有病不去医院、只信保健品的地步。

三、教你识别保健食品

1、什么是保健食品?

(1)《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2)三个基本特性:

一、是具有食品属性,是一类特殊的食品。

二、是安全性,在规定的摄入范围内长期食用,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三、是功能性,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能治疗疾病,不能替代药物。

2、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药品有什么区别?

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的主要区别: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特殊种类,界于其他食品和药品之间。

(1)保健食品强调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而其他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

(2)保健食品具有规定的食用量,而其他食品一般没有服用量的要求。

(3)保健食品根据其保健功能的不同,具有特定适宜人群和不适人群,而其他食品一般不进行区分。

3、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制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

(3)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注射、涂抹等方法。

(4)可以使用的原来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4、什么是“蓝帽子”?

为辨认保健食品和其他产品,设定了保健食品标志,只有获得卫生部或国家食药监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其产品标签上才能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志为天蓝色,俗称“蓝帽子”。“蓝帽子”的下方注明产品的批准文号和批准的部门,一个品种对应一个批准文号。批准部门因时间不同,分别是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已合并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保健食品真伪判别,三五斗之前有专门介绍,大家可以关注查看)。

5、保健食品的标签有哪几部分构成?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的内容应当包括产品名称、主要原(辅)料、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与食用方法、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

购买保健食品时要注意事项

(一)购买保健食品时要注意什么?

(1)到合法的店铺购买,正规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应在店内悬挂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范围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2)购买保健食品时,宜向营业员明确说明买保健食品的目的。

(3)在选购前,仔细阅读说明书。

(4)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内容,不要买到过期保健食品。

(5)保管好购买凭证,如购买小票和发票,若质量有问题,购买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证。

(6)保健食品一般都是较长期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不可期望所谓的“疗效”、“速效”。

(7)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最好不要一次性地大量购买某一产品。

(二)怀疑购买的保健食品时如何查询?

国家规定保健食品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点击数据查询(或关注“食安香洲”微信公众号,点击“我要查询”—“数据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或“进口保健食品”栏目),再点击国产保健品或者进口保健品,就可以查询到你所购买的保健食品的批准信息及真伪情况。

(三)保健食品消费误区。

目前通过会议营销、免费讲座方式推销保健食品的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尤其老年消费者,往往经不住推销员夸大宣传,容易上当受骗。免费讲座推销的大多是普通保健食品,他们夸大其功能,甚至说能治百病。当一种保健食品越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时候越要小心,因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误区二:误认为价格越高越好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不要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如果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有效率、治愈率等。

误区三:误将普通食品当做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二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

(四)如何识别违法保健食品广告?

常见的违法广告常含有以下内容:

(1)广告中含有绝对化的语言,比如:根治、根除、不反弹、药到病除、国家级、最先进科学、最高技术等用语。

(2)广告中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无毒副作用”“服用1至几个疗程病症全无”等承诺。

(3)广告中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医生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和肯定,或者声称该产品被某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或医生等推荐为治疗疾病、康复保健的唯一或最佳产品等内容。

(4)广告中含有治愈率、有效率以及获奖等内容。

(5)广告中含有患者来信、感谢信等为产品的功效做证明,声称使用该产品后,病症减轻或痊愈等内容。

(6)保健食品广告中,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例如可以治疗糖尿病、肿瘤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