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古学术界不承认夏朝?

周明燕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纳闷了,从小到大我们都以“华夏儿女”自称,并引以为豪。

从小就背诵朝代是:“夏、商、秦.......”现在居然有这样的说法,一个朝代平白无古给说没了?

原因是至今都没有找到可以支撑夏朝存在的确凿考古证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899年清末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中也没有提及夏朝之事,甚至连“夏”这个字都没有出现过。

而出土的二里头文化又不能确切证明是夏朝的,这就使得夏朝只能存疑,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

实物没有被文字所记录,或者有文字记录的东西找不到相关实物,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即便是昨天发生的案件,要同时找到目击者(证言)和实物证据相合尚且不容易,更何况相隔几千年的古代。

从小到大我知道的夏朝是这样子的: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

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五帝的传说,及第一个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儿子启所建立的。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这二里头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毫无疑问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就像许宏先生说的一样“肇始于二里头文化。

以祖先崇拜为内核,重王权而把宗教置于适当位置的中原礼乐文明……在严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自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体”。

在考古界与历史学界,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学术研究和说法。国内学者普通认为二里头文化接近于夏。国外学者没有证据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说来说去,所有的说法都源自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

以考古界的角度,要确认一个王朝的存在,不能简单凭借后世史书的记录,必须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即文物和遗迹发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时代的文字。

也有可能是周文化呢?也就是说他们也不能确定这是夏文化遗迹。

这就象现在的人要用身份证才能证明自己是谁是一个道理。

没有身份证的人我们总不能认为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吧。

或者明明是张三,就因为没有身份证就认定是李四呢。

同理,明明的夏时代的文物,就因为没有文字证明,就认为不是,虽然遗迹就放在那里,也不能断定就是夏文化,或是周文化。

但不能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虽然说这个考古学是个非常严谨的问题,但没有发现,或者找不到文字证明,就不能说史料记载是杜撰的。

那为什么别的朝代出土文物都与史料记载是吻合的呢?

偏偏要杜撰出一个夏朝呢?按常理这是讲不通的。

相信《史记》的记载还是有据可寻的,不是凭空多出一个朝代的。

再说,夏距今都不五千年了,地壳运动都不知多少回了,要找出这么久远的年代物证、文字证明那真的是大海捞针。

从二里头开始考古到现在几十年间,发掘面积还不到十分之一,大量的文物和遗址仍然深埋地下。

我国的各种古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夏朝的记载并不少见。

夏朝存在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虚构的可能性。相信,随着新的考古文物的出现,会还夏朝一个确定的说法。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的表述应该是“考古发现还没有证明夏朝”。

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五帝的传说,及第一个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儿子启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之后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帝启-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泄-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发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为商汤所取代。夏朝灭亡。

但以考古学的角度,确认一个王朝的存在,不能简单凭借后世史书的记录,必须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即文物和遗迹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时代的文字。

曾经也被怀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为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而被证实。随着大量甲骨文的研究与破译,与《史记》的记录基本吻合。同样西周历史的认定,也是基于青铜器铭文和史书文献的比对。

一些观点判定“二里头遗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遗址”是尧都的论断。但都缺乏完整的证据链,假定推论的成分居多。或者说,用发现去对号入座史书,却还不能构成自证的完整逻辑。两处遗址的“更古老文字”发现也是缺失的。

目前对于1959年5月发现的“二里头”的描述,比较客观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的证据等。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但这些“最早”并不等于夏。

2017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南省《关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项目选址的请示》中,特别强调:“原则同意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涉及二里头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选址方案。我局建议该遗址博物馆名称中不含夏都”。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此外,上世纪末,有关部门曾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对于“夏代”的目标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虽然急匆匆的公布了研究成果,但并未被社会所认可。

直到今天,我们去寻找“夏”的路还很远!

图:天津博物馆的一件青铜爵,没有标明来历,但说是与二里头一个时代。曾经存疑。再去天博,无意中蹭听到讲解员小姐姐说是很多年前从废品收购站挽救回来的……



几苇渡


主要因为夏朝目前没有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证实。

中国的古人偏信文献资料,只要文献有记载,就盲目相信。《史记》开篇是《五帝本纪》,于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至于其他的实物证据,毫不关心。但西方学术传入后,情况发生变化。西方人什么都讲究证据,你说有五帝,可以,拿出证据来。纸上的不算,因为民间传说也可能记载在纸上。要成为信史,必须要有实物证据。西方人相信春秋战国,不是因为书上记载了孔子,还有《左传》,而是因为地下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器物,各种文字材料,兵器,礼器,城池遗址,墓葬,铠甲,村庄遗存,数不胜数,由不得你不信。西方人相信周代,也因为有金文、各种礼器、城郭遗址等等,可以和文献记载相对,于是不得不相信。

西方人起先并不相信有商代,因为曾经没有发现可以确证为商代的文字、器具、城郭遗址,但在1899年在古书上记载的殷墟发现甲骨文之后,一夜之间完全改变了。甲骨文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和《史记》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殷墟也正是《史记》所说的,商代最后几个王移居的地方,在那之后,关于商代的遗存发现层出不穷,于是商代的存在才成为无需怀疑的事情。

西方人至今不相信有夏代,主要是还没发现确切的可称为是夏代的遗址,也没发现夏代的文字。但我个人很相信夏朝的存在,因为《史记》把夏代的帝王世系也记载得特别详细,我相信是难以编造的,总有一天,夏代会被考古证实。


梁惠王


由于国外学者不承认中国有夏朝。国内学者近期纷纷发表文章、视频,引经据典意图说服国内外专家学者夏朝或者说夏墟所在地。四川学者从三星堆遗址角度,证明夏都在三星堆。河南学者以二里头青铜文化较长,断定二里头是夏都。山西学者认为陶寺文化更象夏都遗址。青海学者则从山海经昆仑墟传说,证明夏墟(都)在青海。另有夏都国外说,一是在埃及,二是在伊拉克苏美尔说,三是在中亚里海瑶池说,四是哈拉帕文明夏朝说。究竟怎样认定夏都或夏文明呢?国际通行一,是要有成熟文字。二,是要有管理,礼仪阶层。三,要有相对集中建筑物遗址。四,要有青铜器。另外就夏都而言还要符合殷商之前时间特征。根据北宋邵雍的纪年表,夏朝为公元前2214年至公元前1766年。青海没有相应遗址,最先否定。陶寺遗址不被国内外认可。三星堆遗址年代只能是商中期。二里头遗址普通年代为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到不了夏,只能定商早期都城。国内踪影全无后。我们再到国外寻找,先到中亚,中亚目前没有发现相应遗迹,不能考证。再到两河流域苏美尔,据巴比伦和以色列记载,公元前2200年左右,两河流域苏美尔邦国已全部变成废墟,闪族人在此建立国家巴比伦。巴比伦建国时间和夏朝基本一致,但是雅利安白种人创立的,各方面都不可能是夏朝。埃及和苏美尔分离最早,也建立了辉煌文明,但他们建筑系统,象形文字系统,冶金工艺,墓葬形制,已和苏美尔及殷商文化大相径庭。另外学者把埃及艳后比喻西王母,和〈穆天子传〉时间不吻合,俩人相差近900岁。如果是亚述帝国女王那么她和周天子年龄相仿,且亚述帝国也有瑶池。最后剩下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66年,这与殷商建立时间吻合。印章文字与甲骨文以及水书吻合。建筑吻合,农业畜牧业吻合,青铜器、玉文化吻合,历法吻合,围棋吻合,丧葬形制吻合等上百种一致。由于哈拉帕与新疆只有昆仑山相隔,新疆红旗拉甫及附近两个山口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通往喀拉昆仑山南侧的障口,数千年来南疆与哈拉帕的必经之路。他和〈山海经〉、〈诗经〉、〈淮南子〉记载:“昆仑墟”,“昆仑圣山”,“祖神上下昆仑山”,“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等吻合。他于〈周天子传〉记载吻合。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歌词:“华胄来至昆仑巅……”。综上所论,夏朝就是哈拉帕文明。


柴墟子孙


关于考古学承不承认夏朝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考古学承认一个朝代的标准。

那么考古学如何界定一个朝代是朝代呢?第一就是要有文字,第二是要有建筑,第三需要证明这一区域的古人有共同的国家认同,都认为自己是夏的人。

我们可以以商代作为一个例证。100年以前,世界的考古学是不承认中国有商王朝的,因为商王朝只存在于史记以及各种史料当中,我们没有系统科学的考古发现商朝的城市,只有零零星星的甲骨出现。直到1924年,对殷墟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上面明确的记载了,伤商王的世系,以及商人的占卜和生活,同时出土了大量与商有关的遗物,这才证明出,原来商是真正存在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夏代。夏代只存在于史书之中,《尚书》、《诗经》、《国语》、《春秋》,有很多种先秦史籍中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考古学发现,证明某个地方是夏朝。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二里头就是夏,可是而里头并没有发现文字,他不能证明自己是夏。

并且主持二里头发掘的许宏老师,他认为二里头的上层是带有早商文化元素的,而在二里层的第一层的下层,有一些与早商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但是也并不能证明这里就是夏或者是夏都。

所以说,如果我们以考古学来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那个朝代的话,必须要找到实物材料,例如在当地地层中出土的,能够证明他自己就是那个朝代的文字材料,以及风格与同时代非常类似的器物出土,这样才是有理有据的论证。


张博力


这个标题就是明显的误导,按照西方的逻辑推理,假定“商朝”是真实的存在,那么按照史书的记录,再往前推,只能是“夏”,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到科学的论证的问题,证据要可靠。

稍有考古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字,就是最简单,最可靠的证据。现在问题来了,中国的上古文字是用什么手段来保存的呢?大家自行考查吧,很简单的事情。

哪怕史书记载的仅仅是传说,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吧?按西方科学标准,荷马史诗,就只能是神话,完全没有厂为史价值吗?

如果没有铜器与甲骨,商朝就真的是传说,而不是厂历史的真实了吗?看山西陶寺的最新考古成绩,起码发现了一个中国字,只是到现在为止,也不明白,假如那个年代的文字资料,古人会用什么方式给我们保留下来。

也许,西方的所谓科学的方法,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历史考证。个人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的历史最多靠代代相传的实体记录,不断的翻新、重录,但没有中断。这事实上造成了记录载体的选择“错误”,竹书,木书,帛,这些载体哪怕完全是时间磨损,也不会有太长的“生命”。

我们是否真的应该换个思路,既然与其他早以中断的古史如些的不同,为啥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确证呢?人类本身的研究本来就应是差异性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有区别的吧?

换个思路,期待中国的有志之士,引领世界的“人类”研究,不然就辜负了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全利88


因为考古无法证实“夏朝”存在。“夏朝”是个历史学概念,而就算只是“夏”考古也无法证实。目前在时空上最接近夏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但即使是社科院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先生,也对二里头定性为“有条件的不可知论”,即“主张没有甲骨文一类当时的自证性文书资料出土,不可能解决都邑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

具体来说,二里头遗址一般认为进入了文明社会,并且是“最早的中国”。时间大约是前1900年—1600年,地点在今天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与文献中记载的夏朝在时间、空间有较大重合,而且二里头文明和殷墟文明一脉相承。以上种种证据都指向二里头遗址极可能是文献中的夏朝。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出土文字自证。尽管遗址一直在那里,但你不知道他姓谁。二里头遗址尽管可能是夏朝,但并不能排除是商朝,事实上许宏先生和最早主持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徐旭生先生从考古遗存都偏向认为是商文化。

至于“夏朝”的历史记载,主要来自周代文献,连商代甲骨文都没有“夏”字。尽管我们不能断言夏朝不存在,但至少可以说夏朝是存疑的,夏朝是传说中的时代,待发掘证实的。我们了解的夏朝,是周人、汉人眼中的夏朝。但是周人、汉人眼中的夏朝,已经越过了商周一千多年,我们绝对不能武断把其当做史实,而应当慎重对待,首先作为思想史材料使用。


林屋公子


老生长谈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国外学者已经开始正视夏朝的存在,并开始质疑之前提出的文明西来说。

例子已经举了几十遍,已经不想再多赘述了,文尧二字的出现,以及殷墟的发掘,使得夏之前和夏之后的时间段都成为了信史,那么夹在尧舜和商之间的夏是编造出来的?

没道理也没有任何理由,周人如果要编造夏朝,需不需要礼制 世系 历法 官职整个重新编一套出来?尤其是历法,如果系周人编造,那么周人等于耗费巨大精力去编造一个正确的历法却不能用?这用东北f4的话来说,这是不是有病?

现在真真正正在质疑夏朝存在的,一个内行权威人士都没有,最多的是国内民科,极力的宣扬夏朝源自古埃及,大禹是古埃及人,大禹是外星人。而诸多媒体平台为搏点眼球,也是推波助澜。

我们说去学习和研究历史,要尽量的本着客观的态度,如果夏的的确确不存在,他首次出现在史籍中是在唐代,如果没有任何与之有关联的考古发现,那么我应当质疑这个夏的存在与否?

那么现在我们看一下就知道,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对夏的表述不晚于春秋时期,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文尧二字,也与山西长子城是丹朱的居城的传说相呼应,也与尧的传说对应。只要稍微的看下地图,我们就能明白,最早的中国就在山西中南部一带。

我觉得是时候结束夏存不存在的争议了,如果要谈也应该是谈夏是什么形式的存在


展忘


国际上是承认二里头及其周边有一个成规模的文化时期的。

问题就在于,目前证明不了它就是夏朝,不是别的某失落的朝代(例如良渚、三星堆这种很难归进三皇五帝夏商周历史的文化遗址)。

毕竟二里头发掘至今,没有一个出土文物或者陵墓或者文字能符合哪怕1000年后的史记对夏朝的描述。

它会不会是商朝的开始呢?毕竟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那么二里头作为商朝开始的都城行不行?

或者是前个世代的部分延续,例如禹王分给某有功之臣的领地?

……

可能性太多,能证实的太少。

再挖挖吧。


瞎搞学教授


这个问题表述有问题。是不是应该表述为为什么考古界没有能力找到夏朝。本来是他们的能力问题,这倒好,倒过来了。没能力还成了一种权力。舆论界需要重新理理逻辑。

很奇怪,同样的一帮历史书学者,一种书呆子。他们对记录周代之后历史的文字深信不疑。甚至凭借着书上的几行字他就敢断定没有纯正的汉族了。然而史书、诗歌、儒家经典都存在着关于夏,甚至更早的尧舜记录。他就生生不承认。我很难理解这帮人的逻辑。按理说夏是一个朝代,它存不存在是不容易出错的。而记录汉民族纯不纯,那别说看书的人,就是记录的人也没有能力完全搞得清楚。按理说,对于书呆子来说既然书里记录了,而且周代还有专属诸侯国。哪应该是反过来由怀疑者去证明它不存在,而不是让已经有众多证据的一方去再找证据。这好像才符合逻辑。就像我怀疑张献忠屠川不可信。那我至少能从逻辑上找到疑点,张献忠自己毁坏自己依托的人口太荒唐,得有合理解释才行。反而满清更有屠川动机,四川也存在祭奠张献忠的现象。能举出一二,才有资格怀疑,对不对。啥理由都没有就敢说自己的文明不存在,这跟畜生有什么区别。胳膊肘放哪都不知道。张口闭口国际上,老外们不放屁了,你还活不活?

按目前对夏代文化的认识,就是发现了遗址,你也没能力分辨。三星堆最大可能是虞舜,至少我能证明它与帝舜大禹存在联系,文化非常明显。帝舜大禹体系在古代被分配了看这个功能,所以三星堆有突出眼睛的器物。他们就是戴犹太小帽,你不认识这个文化,你当然解读不了了。夏朝早期最大可能性在陕北延安、宁夏和甘肃。你只盯着中原,自然搞不清。因为大洪水后,人们长时期不愿意进入低矮平原区。

我连夏后氏的最纯正后代都找到了,台湾原住民尤其阿里山邹族还保留父黄母白特点。还将夏后氏最重要的那个甲骨文后字作为族徽。台湾原住民历史上只有小米,小米是北方作物。你都猜到他们是在北方上的船,漂到了台湾岛。夏侯这个姓氏,不就是夏后氏了。西域大夏阿富汗以及楼兰这些全部都对应了夏的存在。大夏明显与其白种联姻对象有关,夏后氏后来就演变成了楼姓。月氏哈萨克也的确是夏人的自称海萨。

证据多得数不清,只是主流学者不掌握而已。掌握的又没有话语权。说了也没人重视,就酱紫。最后,我想说,舆论讨论也好,历史研究也好,逻辑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