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是外湿还是内湿?五个除湿小技巧,你最中意哪一个?

湿气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主要的健康隐患之一,百分之九十的朋友,体内都有湿邪在潜伏着,所以祛湿工作势在必行。

但是我们不能打没准备的仗,因为湿气不是只有一种,形成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一定要准确的了解到我们是哪种湿气,才能彻底的除掉它。

中医将“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

第一种,外湿

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而成,多由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湿地,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沐浴后头发未干而眠等原因导致。

南方多属外湿: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在正常情况下,脾能够把进入人体的水液和湿气布散到全身,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所以南方空气湿润滋养人,很多人皮肤较细润,但如果湿气过重,超出了脾所能负担的限度,就会使水液在体内停滞,反过来影响脾功能,从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

第二种,内湿

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

北方多属内湿:

北方多内湿,主要跟生活方式有关,一是胃口偏重,呆滞胃肠,容易生痰生湿,蓄积体内;

二是运动能出汗,出汗能排湿,而当下城市白领多懒坐而少动,出汗排湿途径减少,湿蓄积体内而不得减;

三是天热后用空调非常普遍,空调环境中容易表闭毛孔,这不同于电风扇容易促进汗液挥发,空调冷空气容易导致体表毛孔闭合,出汗自然少,从而容易形成内湿。

不能盲目除湿,要学会这五个小技巧:

技巧一:茶疗除湿

乌草根栀子茶配料:栀子、砂仁、陈皮、茯苓、薏苡仁、冬瓜、佛手、葛根、桔梗、淡竹叶、红豆、枸杞等20种中药成分各0.5克。

乌草根栀子茶特别适合湿寒、湿热的人饮用。

药理: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茯苓,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技巧二:食疗除湿

黄瓜粳米汤的材料:老黄瓜800克、陈皮25克、粳米25克、鸭肾2个、清水适量。

做法:老黄瓜去核,切成大块,陈皮需要稍微浸泡、刮囊、洗净。鸭肾洗净、切片。粳米淘洗干净。

砂锅加清水,放入老黄瓜、陈皮、粳米、鸭肾,先猛火煲开,然后转小火煲2小时即可调味饮用。

黄瓜粳米汤有清热解毒、去火的功效,对烦闷咽喉热痛,小便赤热等有良好的功效。

技巧三:穴位除湿

按摩足三里: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技巧四:运动祛湿

中医讲“出汗要依照四时做调整”——春夏养阳,可以运动出点汗。

夏天提供人体最好的“除湿”机会。

所以应该在夏天时,通过适当的运动,使身体体表的温度上升、正确发汗,帮助体内排出这些寒与湿。

每天进行一定的运动,活跃气血循环,促进水分代谢,让湿邪之气随着汗水排出体外。

比如快走、慢跑、瑜伽、太极都是不错的运动项目。

当然,夏天不宜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运动时间以清晨和傍晚最佳。

技巧五:环境除湿

我们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早晨起来打开窗户注意通风,晚上关好窗户。

夏天不要贪凉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地板中,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夏天也不要太贪凉,少吃雪糕喝冷饮。

夏天易出汗,要多多晒被子。

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周围环境中的湿气大大减少,阻止湿气入侵。

厨房里的四种食物,能够助你祛湿:

一、苦瓜

苦瓜也是常见的食疗食物之一,它具有清热解毒、益气解乏、益肾利尿、清心明目、清凉解渴的作用。

苦瓜中还含有很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能清脂、减肥,并且可以加速的排出湿毒。

二、冬瓜

冬瓜不仅可以很好的祛湿,还可以消除身上的水肿、清热排湿,生精止渴。

夏天可以喝一点冬瓜汤,兼具内外滋养功能。

三、生姜

中医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季吃姜,可以补充身体当中的阳气,同时可以散寒发汗,化痰止咳。

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三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四、大蒜

大蒜是一种很好的祛湿食材,因为它具有发散作用,同时蒜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的功效。

用醋来泡大蒜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蒜的刺激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蒜酶的生成,增强细胞活性,一起食用可以达到有效的辅助祛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