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会熬夜刷朋友圈,看看古人们熬夜都干啥吧

听过这么一句话:“熬夜可以延长一天的寿命,也可以拉近你和医生的距离。”

现代压力如此之大,熬夜已再正常不过了。

有的人熬夜工作,有的人熬夜刷朋友圈,有的人熬夜看剧,有的人熬夜偷偷想一个人偷偷躲在被窝偷偷哭泣……

可是,熬夜一时爽,隔天火葬场。

如果说用一句话概括古人的作息,那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实古人的生物钟和现代人正常的生物钟一样,并无太大的差别。

既然现代人熬夜成瘾,那古代的人们也一定会熬夜吧。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朋友圈微博可以刷,那古代人熬夜究竟是为何呢?最需要熬夜的这两大事,你知道吗?

织布制衣

想象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男人负责种植庄稼,女人则负责手工活,而织布的话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全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物都由女人一个人承包,压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不仅如此,布帛在古代是不仅是一种意义上的税,也是自然经济下交换所需的商品,所以布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个女人一天的时间要织好一匹布,而且还要加上采棉、抽丝、加工、染色等等程序,这也就意味着必须要熬夜完成。

《孔雀东南飞》

两汉·佚名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诗中就提到了织布是多么的费时费力,早些时候织布的工具并不是很普及,就算借助织布机,有时候累死累活,一天都织不出一匹布来。

古代战争频繁,士兵们动不动要奔赴战场,所以妇女们会连夜为丈夫赶制寒衣,而制作之前还需要一道工程“捣衣”,意思是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平在石砧上,用木棒敲至平整柔软,一遍裁剪衣服。

由于古时候生活贫困,灯油价格较为昂贵,需要节省,甚至有的家里根本买不起灯油。而且捣衣无需很强烈的亮光,只要肉眼能看得见轮廓就可以进行,所以常常借助月光在家门口捣衣。

发奋图强

古代社会中,不论是教学设施,教学师资,教学门槛,都比不上现在。

可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古人们的读书意识都是从牙牙学语时抓起的,几乎大部分的人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苏轼说过一句话:“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孔子满腹经纶,知书达理,一切都来源于读书!

从古至今,流传了许多励志的故事,比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月读书等等。

古人们跟着时间赛跑,争分夺秒,能读一点是一点,所以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刻苦读书的典故,都是发生在晚上的时候了。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连这首诗都说,半夜到凌晨鸡叫的时候,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可见古人们是如此惜时如金。

换成现在,能有通宵读书的劲,要么年轻身体扛得住,要么就是临时抱佛脚了。

除了熬夜必须要做的两件大事,一般古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一点都不比现在的差呢。

聊聊天喝喝酒

《月下独酌·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醉落魄·天教命薄》

宋·晏几道

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

对酒当歌寻思着,

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

相逢细语初心错,

两行红泪尊前落。

霞觞且共深深酌,

恼乱春宵,翠被都闲却。

逛逛青楼

《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唐·杜牧

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

楚管能吹柳花怨, 吴姬争唱竹枝歌。

金钗横处绿云堕,玉箸凝时红粉和。

待得枚皋相见日,自应妆镜笑蹉跎。

大半夜睡不着跑去林子玩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其实古人们最有意义的夜生活,就是写诗了,诗词包罗万象,诗以咏志。

最后还是奉劝大家一句,熬夜伤身体!熬夜伤身体!熬夜伤身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