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阳水木记》的作者是谁?东汉时期有两个何颙?

《浈阳水木记》曾记载何姓来源,著名的“指河为姓”说即来源于此。

《浈阳水木记》记载:何姓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指河为姓”说在我国南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但是,人们大多欣赏“指河为姓”传奇的精彩,却很少有人问一问《浈阳水木记》是什么样的典籍,作于什么年代,作者是谁。

我们迄今无法找到《浈阳水木记》原本,仅从部分《何氏家谱》中了解《浈阳水木记》殘篇。据广东部分何氏家谱记载,《浈阳水木记》的作者是“东汉荆州主簿何颙”。清光绪年间广东何朝彦纂修的《羊城庐江书院全谱—何氏初祖世系图》载:(十一世)何“颙,东汉荆州主簿,徙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为阳山通儒始祖。公元105年卒。”《羊城庐江书院全谱——阳通儒坊世系谱》又载:“颙祖为东汉荆州主簿,徙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颙祖字维仰”。“颙祖为东汉荆州主簿时,大庆族人已众,田宅不给,祖同妣邓氏徙居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载得姓初祖以来十页世系。卒葬在延陵岗阳山。”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中也有类似记载,并称何颙是记载何族历史的第一人。2006年第5期《寻根》杂志中的《何氏根源在庐江》一文也说,《浈阳水木记》为东汉何颙著。

据《何氏家谱》,《浈阳水木记》作于东汉时期,作者是何颙,写作地点为广东阳山通儒坊。但是,《何氏家谱》所记准确吗?

经查,东汉时期确有何颙其人,乃智谋之士,任过北中军侯、议郎,东汉时期的名人。一代名医张仲景少年时曾拜访过他,一代枭雄曹操对他也甚为敬仰。后汉书有《何颙传》。经比较,后汉书和其他史料所载的“东汉何颙”,与广东何氏族谱中记载的“东汉何颙”不是一回事。

《后汉书·何颙传》载: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颙虽后进,而郭林宗、贾伟节等与之相好,显名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及陈蕃、李膺之败,颙以与蕃、膺善,遂为宦官所陷,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杰,有声荆豫之域。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及党锢解,颙辟司空府。每三府会议,莫不推颙之长。累迁。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初,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颍川荀彧,王佐之器”。及彧为尚书令,遣人西迎叔父爽,并致颙尸,而葬之爽之冢傍。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对东汉何颙也有记载:何颙(?~190),字伯求,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东北)人。东汉末官员。少年时游学洛阳,与名士郭林宗、贾伟节交游。当时宦官弄权,制造党锢之祸。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太傅陈蕃被杀。次年,李膺又被处死。他受株连,被迫改姓化名逃亡到汝南(今属河南)一带。在湖北、河南等地颇有名声。亡匿汝南间,与袁绍结交,通过袁绍救助遇难士人。党禁解,辟司空府。董卓专权,他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诛除董卓,适被董卓以事系狱,忧愤而死。

以上史料显示,何颙为东汉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东北)人,字伯求,活动范围在湖北和河南,经历“党锢之祸”,后被董卓下了大狱,忧愤而死。史书上没有记载南阳何颙任过“荆州主簿”,也没有他迁徙岭南世居阳山的记载。因一代名医张仲景约在15岁时拜访过何颙,所以有学者推算,“东汉南阳何颙”大约生于公元110年前后。

而广东何氏族谱记载的“东汉荆州主簿何颙”,卒于公元105年。就是说,“东汉荆州主簿何颙”死了五年之后,“东汉南阳何颙”才出生。《后汉书》中“东汉南阳何颙”记载详细,与历史大事件吻合,可信度不容置疑。但“东汉荆州主簿何颙”仅家谱记载,与史籍中记载的“东汉南阳何颙”出入太大。如此看来,东汉有两个“何颙”?历史上同姓同名者并不鲜见,东汉时期有两个何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东汉时期真有两个“何颙”,一是“东汉南阳何颙”,一个是《浈阳水木记》的作者“东汉荆州主簿何颙”,那么有一个现象就让人十分费解:唐代以后的大多数姓氏典籍记述何姓来源时,为何没有提及《浈阳水木记》的“指河为姓”?唐《元和姓纂》、宋《通志·氏族略》、《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觽》,及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等姓氏典籍,仅记载“韩音讹为何”,却只字未说“指河为姓”。难道历代姓氏学者对《浈阳水木记》视而不见?(原载《说何——中国何姓历史文化述略》一书,作者何焕强。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