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会变成汉奸?

董其斌


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更是退化为洋人的朝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激进的革命或是温和的改良,都是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的关注。

早年的革命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统一领导,所以革命手段相对简单粗暴,以刺杀为主。桐城人吴越,曾身裹炸药,自杀式袭击清廷官员。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开枪射杀安徽巡抚。革命的方式略显激进,也有点幼稚,但是这些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挑战封建皇权,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值得赞颂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卫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采用刺杀的方式,指望干掉清朝政府的个别军政要员,达到革命的目的。不过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南北和谈中的汪精卫

青年成名之后,虽然左右摇摆,但依旧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出狱之后的汪精卫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绝处逢生,一方面感谢清廷的不杀之恩,一方面依旧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极力主张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实现南北统一。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追随在孙中山的身后,逐渐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大事,汪精卫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汪精卫受命记录遗嘱。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现。此后,汪精卫一直以维护国共合作的态度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卫其实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最大投机者。

政治斗争屡屡输给老蒋,左右摇摆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恐怕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的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的时间里,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与蒋介石进行争斗,不过没过多久,汪精卫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汪精卫继续与蒋介石争夺国府的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退为进,表面下野,但是实际上一步步成为国民党内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汪精卫虽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国民党要职,支撑大局,但是实际上毫无实际权力。

误判时局——堕落为汉奸

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开始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那就是积极与日本人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老蒋。

当然了汪精卫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当汉奸,最初只是积极致力于“中日合作”,“日中亲善”等。一方面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确实要明显强于中国,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四分五裂,没有实现统一。在当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苏联也罢,或是依靠日本的帮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很多人觉得和日本合作,借助日本的力量让中国发展起来也是一条好的渠道。所以亲日派和投降派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亲日不代表投降日本当汉奸,例如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部有名的亲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何应钦投敌叛变。

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就日益挡不住了。特别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悲观情绪。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进去了,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汪精卫对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观,认为继续打下去,国民政府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跟着老蒋一起覆灭,不如自己另寻出路,于是乎,他积极宣传对日妥协,与日本媾和。

显然,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苏联面对着日益崛起的德国,西部压力十分巨大,而东边的日本又不时显露出不安的气氛,苏联急需中国来牵制住日本,缓解苏联的压力。若中国积极抗日,苏联就会在物资上给与中国尽可能的帮助,而中国一旦对日妥协,苏联绝逼会像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一样,出兵中国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青海,甘肃,与日本一起瓜分中国。而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幻想着能和日本媾和,然后组织一个新的政府,由他来出面主持大局,实在是荒唐可笑。

访问日本与东条英机喜笑颜开的汪精卫

“中日亲善”,笑的很开心

汪精卫接见德意等轴心国使节

平心而论,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汪精卫若要叛变,还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选择投机,选择加入轴心国,来“曲线救国”。但是1938年底就铁了心要出逃叛变了,只能说明其就是想当汉奸。也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判断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完全错误。

汪精卫死时的影像资料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立马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坐视中国军民与日本的长期斗争。可想而知,当年如果国共两党不是及时拖住了日本,把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汪精卫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摇摆不定,极具争议。早年意气风发,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计也是因为年少无知,血气方刚,搞刺杀,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后,在革命和立宪之间左右摇摆,一方面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后的他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为名利所累的汪精卫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国府的一把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一方面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又以遵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终还是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斗争失势后,投机外国势力,最终甘心出面组织汉奸政权,是其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徽南城意


多少人还记得汪精卫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被判“大逆不道,立即处斩”。他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誓死革命的决心。在当时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汪精卫有着并不光彩的历史,但他经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前半生,也曾是一代英雄豪杰,也是一位大帅哥,大才子。而其后半生的所作所为,彻底毁掉了之前的一切努力。如今再回头看,令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不想深究汪精卫是如何变成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汉奸的,历史有的时候很难从千篇一律的评论中得到真相。既然众口一词,便不必重复。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


社会主义小书童


比李鸿章强多了,1,没签卖囯条约,2没拿回扣,3,保了一方平安…,嘿嘿,比老李强多了


亲家210


首先,汪本人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领袖,对日本抱有幻想,对抗日的前途悲观,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这些都是促使汪走上汉奸之途的因素。

其次,汪精卫和蒋介石有矛盾,汪是国民党元老,自认比蒋介石更有资格,但汪的性格懦弱自卑、优柔寡断,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常处下风,加上陈壁君和周佛海从‘反蒋’和‘’投降‘’两方发力,汪在自欺欺人中就上了贼船了。


大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前面好像是这二句慷慨过燕市,从容做楚囚。就诗而言我认为确实是好诗,诗为心言,就汪精卫写这诗的时候我认为他的思想还是很激进的。汪精卫才华横溢口才出众,尤其他的演讲很具有诱惑力,这与他后期出卖人格和国格,成为卖国求荣千夫所指的大汉奸形同二人。我认为人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年汪精卫曾巳有过政治抱负,我以我血荐轩辕追随过孙中山先生,曾也做过暗杀过摄政王载沣的壮举,留下过英名。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历史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是和民族同心同德而是站在民族对立面上沦为大汉奸,成为不齿于人类狗屎堆,这可悲的下场罪有应得!!


张国强226170080


这个原因很复杂,要列举出来,基本是个长篇大论。但是汪在早期,确实是愿意为国家而死的人。愿意行刺清朝王公,是冒着杀头的危险。

变成汉奸,主要简述几点:出狱后去了日本,被日本人洗脑;和老蒋的政治斗争中失利;叛国前曾被刺杀,怀疑是老蒋干的,为保命逃走;在日本侵华时看不到未来;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失去革命热情,只想权力和小命。

汪的叛国对当时的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万死难赎其罪。讽刺的是,汪的下场并不好,据说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正牌海天孤客


其实当时中国很为难。形势是,日本图满洲,苏联图新疆外蒙,法国图云南,英国图西藏。当时有许多选择等待中国去挑选。主要有,联美抗日,联日抗苏,联苏抗日,联印抗英。当时的国际当然还有所谓的独立自主。

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不知诸位有何良策,破解当时的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