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情賞月》系列專輯(八)歌曲 繪畫 詩詞 散文 展示

《白浪情•賞月》系列專輯(第8期)

歌曲:《草原花月夜》

演唱:趙作連

繪畫作品一組

詩詞作品

五師/王新明

一輪明月掛九霄,嫦娥獨舞靜悄悄。

舞斷廣袖無人和,吳剛白兔也無聊。

一輪明月掛九霄,嫦娥舒袖太空飄。

萬里長空忠魂舞,有請英烈去逍遙。

一輪明月掛九霄,“嫦娥”奔月不得了!

火焰騰騰離弦箭,瞬間太空射大雕。

一輪明月照九霄,”嫦娥”攬月把”妹”找,

“妹”送月餅人間情,“姐”給”月石”作科考。

一輪明月照九霄,廣寒宮裡幸福潮。

天上人間中國夢,歌舞昇平步步高。

《白浪情•賞月》

五師/王新明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了城鄉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一家人圍坐一起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祭品;也有人說,月餅是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獲勝,八月十五得勝歸朝,吐魯番商人獻餅祝捷而來的。月餅一開始由民間的餈粑糯米餅慢慢演變成月餅。用一個制餅小木盒,將配有油渣、紅棗、花生、桂花等配料的麵糰壓成圓圓的餅,就成了家制月餅。到了明代月餅製作水平就相當高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後來月餅就機械化生產,月餅就製作精良、花紋細膩、圖案精美,有嫦娥奔月,悟空鬧天,兔兒拜月、牡丹紅豔等等,味道也各具特色,京式、蘇式、廣式等,香甜可口。




我第一次吃到類似於月餅的東西是“發餅”。那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國窮家也窮,中秋賞月也無月餅,母親用賣山裡中草藥的五分錢給我買個”發餅”,圓圓的象“小月亮”。接過發餅,我狼吞虎嚥,幾口就塞進口裡,塞得滿滿一口,娘說,你慢點,別噎著 ,立馬給我端來一碗茶葉水,叫我趕緊喝茶一起嚥下。小時候,還聽過媽媽講“天狗吃月”的故事,說是見到月亮被天狗吃了(其實是月全食現象) 的時候,全村人都要出來,拿著大鑼大鼓使勁敲,把天狗趕走,月亮才出來。

母親因腦溢血癱瘓的那年,我們兄妹五個都從外地,各自提著精緻的月餅,趕回老家陪母親過中秋節,吃完晚飯,我們拿來月餅坐在母親床邊,把一個月餅,切成小塊,用開水泡成糊糊狀,用調羹一口一口餵給母親吃,我負責喂母親,二弟站在母親旁邊用餐巾紙給母親擦嘴巴,沒有一口月餅母親是可以完整地吞下去的,總會在嘴角邊流些出來,腦溢血的後遺症也沒辦法。




母親一個月餅只吃了一半。我媳婦端來一盆熱水,給母親洗了臉,我又給母親餵了幾口茶水,母親聲音很小地說:“月餅好恰(吃)”。我們隔窗看月,明月射進房內,柔和明亮,大家圍繞母親,都很少言語,也無心賞月。我們心裡都明白,辛勞了一輩子的母親,把我們五個子女帶養大,吃盡了苦,累彎了要,滿頭白髮,剛剛進入安度晚年,可以享福的時候,母親就癱瘓在床,得了這種無法醫治的疾病。看著母親那樣子,我們都曉得,母親在人世間的日子不會太長了。母親一走,家裡的月亮,就永遠不會圓了。

四年後,敬愛的母親走了……。


每當八月十五,我們兄妹們帶著各自的子女,和子女的子女,到母親的墳上放上月餅,放上碟子和調羹及一碗井水。燒香、磕頭、放鞭炮後,我大喊一聲:“母親請吃月餅”。

2018年9月9日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