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東北人過年是有很多講究的,許多活動和很多事,都是為了過年而準備的。一切大事小情都要為過年讓路,一切期望都是等過年以後來實現。老百姓常常有這樣的口頭語:對可辦可不辦的事說“過完年再說”;有個小病小災的互相安慰著“等過了年就好了”。過了年就會交上了好運,一切都會順順當當。

過年,是每家的期待,都期盼著交好運,轉好運。所以,年前很多活動都是為了過年而操辦著。其中,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家家戶戶扎燈籠。

從大年三十開始,一直過正月十五結束,農村的小院裡,都豎立有一個很高的燈籠杆,有講究的人家燈籠杆上還安有一個風車或者插兩面小紅旗,人們走在大街感覺非常好看,引來羨慕欣賞的目光,鄉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前的年月,沒有賣製作現成燈籠的,各家各戶的燈籠都是自己做的。

南方做燈籠是用竹條,東北這地方不生長竹子,做燈籠的材料是用秫秸稈。秫秸稈就是高粱的杆,做小燈壟基本都用高粱稈最頂端結高粱穗那段,這段高粱稈沒有硬結,光滑,直溜,彎曲度也比較好。會做燈籠的人,做起來非常簡單麻利,用一把鋒利的刀子,把秫秸稍割成長短不一的小段,然後削幾根細柳條棍,按照燈籠的不同形狀,用帶尖的柳條棍將高粱稈一根一根鉚合在一塊,做成一個框架,再用幾張透明的白紙,或者彩紙用醬糊糊上,燈籠罩就做成了。

為了使燈籠明年還能夠繼續使用,老藝人都是刻燈籠,刻燈籠製作比較麻煩,用刀子在高粱杆兒互相連接的地方挖出一個一個的小槽來,就像木工打傢俱鑿開的榫眼,然後根根扣槽,這樣做出來的燈籠闆闆整整,結結實實的,可以用好多年。

散文:扎燈籠

燈籠罩做成了,才完成了工序一半。還需要做燈籠的底座,底座的材料是薄木板,根據燈罩下面開口大小,把薄木板鋸成大於燈籠下面的開口處,用來托住燈罩。然後,安上兩根鐵絲穿過燈籠上方的開口處,成為掛燈籠或者手拎燈籠的抓手。最後的工作是在底座上釘立一個小釘子,用於固定臘燭,釘子大小根據燈籠大小和放的臘燭大小來確定。

各家做的燈籠花樣很多,有萌萌的動物形狀的魚燈、兔子燈、老鼠燈,鳳凰展翅燈;有瓜果形狀的西瓜燈、南瓜燈、橘子等,還有各種幾何形狀的五星燈、四稜燈、六稜燈、八稜燈等。

燈籠是否好看,主要看做燈籠人的手藝水平。一般人家就信手扎一個四方盒子、糊上彩紙,再加上底座、放上蠟燭就可以了。有心靈手巧的人家扎出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如同一樽精美的藝術品,也可以做出更高級的走馬燈,當蠟燭點燃的時候,走馬燈的燈罩會不停地旋轉,貼在燈罩上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歷史神話故事,令人歎為觀止。

以前燈籠的光源都是用蠟燭,也有人家用墨水瓶做一隻煤油燈放在燈籠裡做光源。

小孩子是最喜歡拎燈籠玩的了,他們一般不拎紙糊的燈籠,紙糊的燈籠一個是不經風吹,再一個是蠟燭容易倒,弄不好就把燈籠罩燒了。所以,他們都喜歡拎水果罐頭空瓶子做的燈,簡單又防風,蠟燭到了,也一時半會燒不壞玻璃瓶子,去左鄰右舍拜年,在大街上跑著玩,也非常方便。罐頭瓶子燈,裡面的光源是“磕頭了”。“ 磕頭了”是那個年代廠家專為孩子生產的臘燭,很短,很細,紅顏色,由於這種臘燭體積小,燃燒快,磕頭的功夫就燃燒完了,孩子們都叫它“磕頭了”。

近幾年,用電池和燈珠作為光源越來越普遍,燈罩也變成了塑料的了,結實耐用,圖案印得也非常好看,因此,自己手工做的燈籠也越來越少了。

五彩的燈籠,紅紅火火的年,鄉村裡的一道風景,它美在田野上,甜在農民的心坎上。

<strong>【 選自鄭旭東著《東北風情》散文集】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散文:扎燈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