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身体不适,很可能是你养生“养错了”

养生切莫盲目模仿

日前,网友“憨豆小伙”发帖说,他特别注重养生,平时会留意一些健康科普方面的资讯,然后坚信不疑地严格执行。最近半年,他总是口干舌燥、吃饭时舌头感觉很疼痛。于是,他去一些医院检查,却没有检查出个所以然。他想请咨询下专家,他到底是得了什么病,为什么自己这么注重养生,身体反倒出了问题?

@“一颗小青菜”:总是感觉口干舌燥,会不会得了“干燥症”?

@“天天快乐”:一知半解的养生真的很可怕,会不会物极必反,所以身体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

@梅丽俊(江西省中医院综合门诊副主任中医师):这位患者来就诊时,我看了下他的舌头,把我吓一跳,仿佛就像一块旱地,几年没浇过水一样。

原来,“憨豆小伙”体形偏胖,经常会觉得困倦、身体沉重,大便稀溏,舌苔厚腻。对此,他认为自己体内有“湿”。两年前,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祛湿”计划,然后开始频繁吃薏米粥、茯苓皮等健脾利水的食物,直至出现以上症状。

其实,这是损伤到人体津液了。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对人体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如果人体津液长期不足,会有生命危险。

现代人说到“湿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与“脾”有关,那么祛湿就要“健脾利水”,这其实是片面的观点。事实上,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湿气”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而且与肝有着莫大的关联。

现代人生活、工作、精神压力大,如果思虑过多,情志不遂,就容易肝气郁结。人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肝五行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主生发,如果疏泄不利的话,就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肝功能不好的话,那么他的消化功能往往也不是很好,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往往不能单纯的健脾利湿,而要从“疏肝”入手,兼肝阴虚的还要佐以养肝阴,兼脾阳虚的还要温脾阳等。

同样是“疏肝”和“清热利湿”,根据“湿气”产生的原因及患者体质的不同,调理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原因没有找对,又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对人体有害,说严重点,甚至是在“养病”。因此提醒市民朋友,切不可盲目养生,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最好寻求专业医生指导。

对待养生,大家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度模仿。平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莫要违背。比如,“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生病。”夏天人长期待在空调房,就容易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节气吃时令蔬菜瓜果,少吃反季节的食物。此外,要保持心情愉快,规律作息,健康生活。 (吴舒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