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与天地相通!这才是九九重阳的原始信仰!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我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因为九与“久”同音,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升仙信仰,转而化成登高习俗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虽然天和地相距九万里,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沿着天梯一步一步登天,天上的神仙也可以由天梯下到人间。

直至颛顼帝时,他觉得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来,弊多利少,于是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到人间。

重和黎遵命行事,一个把天托起来,尽力往上推。一个把地按住,努力朝下压。这样一来,本来相隔还不是特别远的天地,从此就相隔遥远了。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绝地天通之后,虽然天上的神还可以通过法力下凡,但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上天去了。

这里是平均海拔5000-6000mi米的昆仑山,无人区。


于是,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山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

在道家的论文集《淮南子·地形训》中谈到昆仑山以及其上的一系列神奇之所: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先民们认为,这里的昆仑山俨然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能够达到“太帝之居”,他们能够长生不死,能够呼风唤雨而成神。

后来的先民们仍然坚信通天道路的存在。认为世间一定有一种途径能够达到天界,人在能够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一条神秘的通道登天成仙。

为了寻找这种机缘,寻求通天升仙的道路,人们在九月时登高祭天,希望能够接近天神,让天神听到祈求升天的声音。

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