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巨响”之后

核原子战争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原子弹爆炸后,日本广岛民众是怎么活下来的?核辐射除了让他们生病,还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广岛民众全都支持反核运动吗?他们对核武器和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本期就为你介绍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前因后果,对上面的问题做出回答,讲述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六个普通人的感受和所见所闻,他们后来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以及日本人对核武器和战争的思考。

提到原子弹,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日本。我们知道,1945年8月6日这天早上,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这两枚原子弹,一个叫做“小男孩",一个叫“胖子”听上去一点都没有攻击性,但是却在一瞬间把广岛和长崎变成了废墟。仅仅在爆炸当天,这两个城市死亡的人数,加起来大概就有15万,受伤的人数更是多得没法计算。长崎被袭击后的第六天,也就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可以说,日本政府投降,是这两次原子弹爆炸直接促成的。对于世界上大部分人来说,原子弹可能就是一个武器的名字,毕竟离自己太遥远了。可是,对于广岛的那些亲身经历者来说,原子弹爆炸的影响是非常具体的,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这种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内容,原子弹爆炸使广岛民众经历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广岛当时的人口不到25万,原子弹爆炸后,统计学家们初步统计,有78150人死亡,37425人受伤,还有一万多人失踪。这是美国采用的官方数据。过了没多久,人们在废墟下挖出了更多尸体,统计学家们这才开始承认死亡人数至少有十万。

任何灾难发生,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伤亡数子,总见得,伤亡多,说明灾情严重,伤亡少,就说明不严重。可是,数字是冷冰冰的,经历原子弹爆炸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广岛的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原子弹爆炸后的避难和救援过程,还是接下来四十年间的遭遇,都非常痛苦和漫长。下面,我将从爆炸后不久,和后来的四十年间,这两个阶段,向你介绍广岛民人经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子弹爆炸后不久,广岛民众是怎样避难和救援的?我们知道,原子弹的原理是,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爆炸,爆炸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投放在广岛的这枚原子弹“小男它爆炸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4000吨TNT炸药,有很多人在爆炸发生瞬间当场死亡。其中一个原因是爆炸瞬间的温度非常高,地面的中心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相当于太阳的表面温度,空气受到高温的加热和压缩,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这样的毁灭性可想而知。还有一个原因是,原子弹爆炸时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裂变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这些射线会破坏人体细胞,辐射量太大的时候,人在短时间内就会死亡。统计学家算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死者直接死于爆炸造成的烧伤,还有四分之一死于核辐射。有些广岛民众比较幸运,逃过了原子弹爆炸时的那一劫,只是受了伤,爆炸发生后,这些幸存者纷纷跑出门避难。可是,有一些人是在避难的时候死亡的。我们刚才提到,原子弹爆炸时,产生高压冲击波,还产生高温和辐射。许多广岛民众被烧伤,伤势严重的血肉模糊、皮肤脱落,甚至有些防空兵的眼睛都被烧掉了。在避难时,有些民众因为伤势过重死去了。还有一些民众,身上没有明显的外伤,可是一夜之后,突然死了,这是因为吸收了太多辐射造成的。还有一个情况是,爆炸带来了次生灾害。广岛市区里很多地方都燃起了大火,尘土中升起一股股烟柱,防空洞附近的南瓜甚至都被烤熟了。火还借着风不断向周围蔓延,烧到了民众避难的浅野公园,两个小时后才被扑灭。大火之后开始下雨,雨又带来了强旋风,树木、房屋碎片和避难民众,都被卷进了河里。次生灾害使更多人死亡和受伤,人们变得更加恐慌。

好了,我们现在知道,有一些在爆炸时幸存下来的人也在避难时死亡,城里还发生了次生灾害。而救援和避难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么糟糕的情况下,广岛的救援也很不顺利。医生佐佐木辉文戴着借来的眼镜,在医院里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睡了一个小时。他帮伤者缠绷带、涂药水,累到虚脱。病人在医院里成百上千地死去,尸体却没人处理。女职员佐佐木敏子腿被压断了,在大棚下躺了两天两夜,一直没有等到治疗。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医院的救援力量这么弱?这是因为,广岛大约有150名医生,65名在爆炸时死亡,活下来的大部分人也受了伤,整个城市93%的护士都已经死亡或者因为重伤没办法工作,医院很多设备也被毁掉了。很多人没有得到及时的专业救援,只能靠其他民众帮忙。

你可能会问了,日本的政府和军队就不管他们吗?在当时的救援中,日本政府和军队确实是缺位的。广岛的军队曾经承诺海军医疗队救援船马上到,没想到竟是一张空头支票。当时德国战败,日军在战场上被中国军队牵制,美国和苏联还不断施加压力,日本政府怕引起全国恐慌,军队士气下降,所以爆炸后,日本政府基本上是不作为的,不仅救援不到位,还一直对这次袭击含糊其辞。直到爆炸一个星期以后,“原子弹"这个词才传到广岛,但因为相关的报道非常少,广岛的民众都理解不了这个词的意思。

在提起经历过原子弹爆炸的人时,日本人常常会回避“幸存者"这个称呼,用“被爆者",也就是“被爆炸影响的人",来称呼他们。因为他们认为,“幸存者"这个词强调的是活着的人,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这些“被爆者"在爆炸后四十年间的遭遇。

“被爆者"后来的生活基本上有四种遭遇:第一,患上原子弹疾病;第二,被歧视;第三,生活顺利走上正轨;第四,致力于号召世界和平。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遭遇,患上原子弹疾病。无论爆炸后有没有受伤,“被爆者"们都有一段类似的经历,就是发烧、呕吐、掉头发,这些症状有轻有重,持续时间有长有短。他们患上的,就是原子弹疾病。日本医生总结说,原子弹疾病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身体对射线最直接的反应,也就是细胞被破坏,然后死亡。第二个阶段,最开始的症状是脱发,然后出现腹泻和高烧,血液紊乱,白细胞数急剧减少。白细胞是干什么的?它是人体的守卫,可以吞噬进入人体的病菌。白细胞少了,打不过病菌了,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很多伤口反反复复愈合不了,还会引起很多其他的病症,就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身体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反应,很多患者死于胸腔感染之类的并发症,很多人终生被病痛折磨。好,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种遭遇,被歧视。一种是工作上的歧视。没有经历过原子弹爆炸的老板会歧视这些“被爆者"不愿意给他们工作机会,因为有传言说他们容易得各种疾病。

第三种和第四种是我们更乐于看到的:“被爆者"的生活走上正轨、致力于号召世界和平。他们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过上了平静、舒适的生活。他们经历过战争带来的最可怕的后果,所以更渴望和平。日本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四周年时,决定把广岛建设成和平纪念城市。

日本人有怎样的国民气质?

说到日本人的国民气质,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菊与刀》这种专门研究日本的书。日本人给世界的一个很普遍的印象就是,他们非常有礼貌,各种敬语挂在嘴边,经常对人鞠躬表示感谢和尊重。那么他们到底能礼貌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在原子弹爆炸后,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下,没办法逃出去避难。他们在求救时,喊的“如果可以的话,请您救救我!”即使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们的呼救仍然带有日本人特有的一种礼貌。这种礼貌是非常惊人的,日本人好像在最危难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到其他人的感这就反映出我们要说的,日本人的国民气质。在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远虑",被看做是一种日本精神。这里的远虑,不是指深谋远虑,而是指放弃自我,把别人的愿望放在首位。我们可以把远虑的日本精神,看做是一种“集体主义",个人的价值和诉求是不被重视的。这种集体主义使日本人既有冷静的一面,又有狂热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冷静的一面。远虑使日本人有着惊人的喼忍。你能想象一群人受了重伤,在避难时还能一声不吭吗?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几百个受了重伤的人一起躺在竹林里,没人哭泣、抱怨、喊疼。他们脸被烧得血肉模糊,可是当有人喂水时,他们都还微微起身,点头致谢。很多人死的时候,都没有发出声响。隐忍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太可怕了。他们害怕自己的叫嚷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干脆就忍着,每个人都这样想,就造成了这样令人震惊恐惧的惨烈场景。归根到底,还是他们放弃了个人的诉求。

除了冷静到可怕的隐忍,日本人国民气质中还有狂热的一面,表现在他们对国家和天皇的绝对忠诚,这是另一种“放弃自我"的“集体主义"。原子弹爆炸后,有这样一件事,几个女高中生被压在佛寺的围墙下面,没法动弹,大火的烟雾飘进废墟底下,女孩们逐渐呼吸困难。一个女孩带头唱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其他女孩跟着她一起,唱着唱着就死了。还有个例子,一对父子被压在房子里,不能脱身,他们在废墟里高喊“天皇万岁!”那位父亲说,在那一刻,他尝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受。这样的狂热并不难理解。我们知道,天皇一直是日本的国家象征,相传是日本神话中创世之神的后裔,

号称“万世一系",也就是没有改换朝代,世世代代都是这一家人坐上皇位。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天皇“万世一系”被写进了日本宪法,国家权威变得分前强大,在民众的眼里,天皇就等于神。他们相信,自己死了,是在为天皇献身。他们为了这个“神"和“神"的国家,甘愿放弃自己的价值和诉求,保持绝对的忠诚,这也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一。

那么,有着这样国民气质的日本人,对原子弹爆炸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二战时,日本国内也有原子弹研究计划,但仅仅处在研究阶段,科学家们不太重视,都觉得短时间内造不出来。可美国不同,1939年,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参战,动用了60万人,投资了20多亿美元,来研制原子弹,这也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

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他们要逼迫日本尽快投降,这样才能赶在苏联向日本出兵之前结束战争,争取占领日本的主导权,来遏制苏联。也就是说,原子弹现在造出来了,就非投不可。你可能有个疑问,这第一枚原子弹,美国为什么偏偏投在了广岛呢?这是因为,广岛在二战时称得上是日本的“军事首都“它是日本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和联络都”中心之一,当时最重要的日本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也在这里。如果日本被全面入侵,首都东京被占领,广岛就会成为日本帝国的指挥总部。袭击广岛,相当于砍断日军的营养来源和后路。就因为这样,广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被原子弹摧毁的城市。对于这次“非投不可"的原子弹袭击,“被爆者"的普遍态度是,接受宿命。日本人国民气质中的喼忍,使“被爆者"把这个劫难当成是命中注定的。战争就是战争,所以民众不得不承受战争带来的后果,这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天皇发动战争,日本就全民投入,帮着打仗;天皇宣布投降,大部分民众感叹的是,自己竟然听到了天皇的声音!他们从天皇的声音中获得了平静,接受现实,开始重新建设日本。

因为接受了这样的宿命,所以,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从来没对美国正面提出过直接的抗议。同样,“被爆者"们很少进行控诉,也一直没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他们大部分都受到原子弹疾病的影响,但是日本政府却不愿意承担原子弹爆炸的道德责任。直到爆炸十二年后,日本政府才向“被爆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爆炸三十年后,日本政府开始给“被爆者"发放津贴,作为健康保护援助。前面我们介绍了对于遭受原子弹袭击,日本人的态度。那么对于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身,日本人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在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很少考虑到原子弹的道德问题。广岛民众在被原子弹袭击后,非常憎恨美国,但也没有怎么讨论过原子弹这种武器本身。

总的来说,日本人并没有经常讨论原子弹这种武器,一直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才有大规模的人明确表示反对。1955年,日本渔船遭到美国氢弹核试验辐射,有船员死亡,这个事件引发了和平运动,第一届世界反对核弹和氢弹大会在广岛召开,有五千名代表参加。不过,日本的反核运动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不同派别之间一直在争吵,最后分裂了。这让广岛的“被爆者"们很反感,他们觉得这些反核抗议活动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到底是什么人在关注原子弹呢?他们认为是那些受爆炸影响不大的“被爆者",和追求权力的政治家。这些人太过关注原子弹,对战争的思考却远远不够。战争才是伤害的源头,没有战争的话,原子弹这个议题就不存在了。战争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们应该更关注对战争的思考,而不是抓着战争武器不放。所以,对于原子弹的道德问题,“被爆者"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他们排斥反核政台活动,认为反对战争比反对核武器更重要。

战争带来的杀戮和毁灭,我们只通过伤亡数字,是没办法深切感受的。无论战争是不是正义的,也无论最后谁取得了胜利,战争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有的人在身体上受到伤害,有的人一生都背负着心理阴影。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往往会认为平安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和平其实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永远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