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原因竟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一直有句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这句话来自何处,又为何有这样一句话流传而来,却少有人知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为何会有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其实是源自金圣叹所说的,他认为水浒不适合少年人读,水浒不适合老年人读。

少不读水浒主要原因有以下:

第一是,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而水浒是讲述江湖好汉受冤或被迫害造反的事情,看过水浒,容易让青年学习模仿,形成不良的风气,带坏孩子的认知,只看到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气,看不到背后的心酸人生无奈,世事无常。

杨志的志向是希望能够在朝堂有所作为,封的一官半职,结果却在黑暗社会的利益争斗中,成了牺牲品,一步一步踏上了逼上梁山的道路,曾经的优质少年落得一个虚度余生的结局。

武松因为哥哥的事情,被发配充军,因景阳冈上打死大虫,名声在外,原以为张都监请他过去,是厚待他,还将家中侍女许配于他,他原以为这是一场好事,结交一好友,没想到背后是一场阴谋,还白白害了侍女的性命,最后杀了所有人。

还有就是梁山好汉也并非是十足十的好汉,有情有义的,就拿朱仝来说,他原本只是想做一个好官而已,结果却被梁山看上,被迫成为了梁山的一员。

所以,水浒看多了,容易对社会产生报复之心,稍有不易,容易造成青少年冲动。

第二是,水浒是发生在朝廷黑暗,社会不安的年代,这个时代本就容易出一些动荡黑暗的事情,这种灰色地带的事情,少年读了会对社会产生灰心丧气,会对人生前途丧失信心,产生悲观负面的情绪。

比如书中写的林冲,好好的日子,被高俅害的妻死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迫成为罪犯,本来一心期盼着与妻子团聚,没想到妻子最后也是额,林冲心灰意冷,上梁山直到最后也没啥的了高俅那人,最后自己也郁郁而终了。

在看卢俊义,本事文武双全的人才,被人嫉妒陷害,即便心向朝廷,愿意做一朝廷好官,归顺朝廷,但是你有心,别人未必会让你如意,最后也是一顿饭就上了西天。

仔细看过水浒,梁山也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群体,真正称得上好汉的,有情有义的就那几个人,其他的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是梁山好汉了。最后在座次的排位山,也是看得出社会的不公的,

即便是宋江等人,也是并不是完全和心和意的,晁盖因为担心宋江功高,非要自己出征,结果作死了。排名的时候,与宋江交好的,大都排在天罡里,不听话的,不受用的,不服管的,最后都被排在了地煞里,你看,梁山也摆脱不了那一套。

老不读三国原因有下:

第一是,三国讲的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前后的故事,书中的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都是智谋国人,老谋深算的人,三国之间互相算计,计谋变化之多,上了年纪阅历丰富的人读来,难免会变的老谋深算,虽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也有少部分会变得阴谋多多。

甚至有的老人,看过此书,因为对生活中人和事的耿耿于怀,会开始打击报复,本来老年人就应该安享晚年,心平气和的过日子,看过书,非要为自己找故事,不利于老年人应该过的修身养性的生活。

第二个是,三国虽有计谋多段的谋士,智计多多的事情,但是三国的英雄很多最后都没实现该实现的,空余一把辛酸泪,感叹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

刘备打了一辈子江山,最后虽然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业,但是自己身死,幼子扶不上墙,一切都落得两空空。诸葛亮随刘备打江山,深的刘备信任,最后却留下一个扶不上墙的刘阿斗,即便写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一样无用,气的口吐鲜血。

还有关羽,关羽半路拾以大哥,随着一起打江山,最后却战死沙场的结局。他们这些人风风光光几十年,到最后还是无法实现霸王帝业,以供后人笑谈罢了。

想想书中那么对聪明,机智,武功高强,谋士一箩筐的人,都没能打得下天下,实现自己的梦想,回顾神再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辛劳一身,所谓几何?

越读越觉得人生无望,郁郁寡欢,这样的人生感悟不适合老年人。

这就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