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理由一暴力

从内容上来看,《水浒传》中,有一些违背人性的暴力,甚至是滥杀无辜,比如说武松血溅鸳鸯楼时为了不打草惊蛇而顺手杀了后槽与丫环;李逵劫法场时板斧乱砍平民,张青、孙二娘卖人肉馒头,乃至将潘金莲等淫妇、陆谦等仇敌挖心剖腹等。《水浒传》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应该从这样两方面去看待,一方面是封建思想,是它的糟粕,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民性,它的民主性的思想因素,还有它艺术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就这样说吧,在那样一个时代,要起义,要活命,杀人是难免的,因为不杀害民狗官就难以平愤民心,不杀就要被杀,况且起义领袖们攻掠一地时总是晓喻将士,严禁杀扰百姓,但是小孩子小时候性格还不够成熟,万一看到什么开人肉馒头店啦、凌迟烧烤啦、苦大仇深的滥杀无辜啦、李逵不问军官百姓,一个斧头砍去一个,排排砍去,直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为了骗美髯公朱仝上山杀了无辜可爱的知府的四岁的儿子等等,万一小孩子冲动之下杀人了怎么办?儿童的文学阅读的确会对小孩子产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等小孩子身心发育成熟的时候读《水浒》可能会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水浒》中所刻画的一些任务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性而为,反映的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精神、帮派性质,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理由二悲观、权诈与骗术

《西游记》小孩子都很喜欢看,不仅仅因为这部名著有"插科打诨"、"表演"的色彩,更在于它的每一回合看下来结局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尽管唐僧经常被抓,孙悟空经常被误会,猪八戒经常偷懒和耍小聪明,但这种"正剧"色彩的经典价值观是非常纯正的,小孩子不会误解,但是《水浒传》就不一样了,宋江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说的典型人物,他谦恭礼让、乐于助人,骨子里却工于计算、支配欲非常强,在发配途中被请到梁山时候,花荣要给他开枷,但是他作色道"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但是被蒙汗药麻翻的时候,李俊把他救下并且除了枷的时候,宋江怎么不问"国家法度"怎么不在了?如果说这是别人帮他打开的,那么在穆太公家借宿时,确确实实是他自己打开的。公人在蒙汗药事件之前,并未建议去掉枷,但是现在他们也领悟到,宋江在梁山泊兄弟面前只是作秀,故尔加上一句"这里又没有外人"的知情语。

《水浒传》中透露的那种社会的灰暗,让人产生的

那种悲伤绝望感,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小孩子可能也不能理解到这种成功,反而会可能产生消极情绪。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老不读《三国》,理由一描写过实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三国的优与劣,其中有一点说到三国的描写太实,写好人的,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写坏人的,又简直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孙权也不能说是毫无可议,但是作者不管它,任由自己主观去写。后面四十回写得也较为草率,总之,三国有他好的地方,但是老了的时候,思想和各方面都会比较成熟,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回来看《三国》,就可能觉得描写太实。

曹操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例如《三国志》里面有一段说道,"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当时的袁绍是什么人?他的家族就非常了不起,人称"四世三公",从他的曾祖父起,四代里面,有五个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在三公之上,这样一个人在曹操眼里居然比不上刘备,而最终事实也证明,袁绍确实比不上刘备。当一个人已经显露出英雄之相的时候大家夸他是英雄,这不叫本事,当一个人还没有显露出英雄相的时候,这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是知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曹操和刘备这对死敌,也是两个千古知音人了。

老不读《三国》,理由二过多计谋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是一个艺术法则的问题,虽然作家笔下的人物可能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大不同,但是刻画却未遭到失败,不知道有多少个作家写过拿破仑,写过奥斯特里茨战役,在托尔斯特的《战争与和平》里面,奥斯特里茨战役也没有给拿破仑的形象增添什么光彩,反而显得骄横、残忍、暴力,还有满脑子的歪点子。《桃花扇》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尚任把侯方域写得一身清白,有回避侯方域失节之实。

所以,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个艺术法则的问题,《三国演义》把曹操描写得狡猾、诡计多端,但是如果要追溯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直上,它的道德启示意义就变得难以加以考察,最后也是司马篡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难道只有依靠权术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

老不读《三国》,理由三"三国精神"值得反省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王学泰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解释为什么老不读《三国》,提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三国精神""三国意识",虽说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正统的士大夫著作中这些往往不会受到公开的赞美与宣扬。如果一个人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当皇帝啦",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会受到赞美和宣扬的。例如:袁世凯登基要进行三让,他还提到,阅读《三国演义》中,我们大多被精彩的描写吸引去了注意力。但是真正的值得反省的"三国精神"却没有引起过多我们的注意,这种精神究竟是什么?包括关羽、张飞、周瑜等等,算不算英雄?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主人,一生也无非就是在施暴斗狠、烧杀抢掠,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心怀大志、争夺天下,动不动就杀人如麻。再比如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疾言厉色逼迫献帝,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从汉家天子的角度上来说,华歆就是助纣为虐的打手,为虎作伥的狐狗,但是如果站在曹魏天下的角度上来看,华歆又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忠诚,这个人其实有两副面孔。

荆楚大地,一场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一代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风流故事也已经化作了幻影,只有江涛冲击着岸边,发出悲壮的鸣叫声,那是孔明在喋喋不休话说三分天下时的兴奋话语声吗?还是周公瑾破曹时候的自信话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