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侠”离世 这两位温州人与金庸关系非同一般

2018-10-31 07:35 | 温州都市报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创作武侠小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电视剧《书剑恩仇录》剧照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电视剧《碧血剑》剧照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20世纪80年代,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

在书香环境熏陶下,度过安逸童年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是作家,也是杰出的报人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中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挨了下来。”

这两位温州人与金庸关系非同一般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是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1972年,金庸封笔;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20世纪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金庸塑造的武侠世界是很多人对武侠的最佳想象。

他的武侠作品成为集体宿舍和严肃课堂的无聊消磨,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金庸虽常居香港,是否来过温州暂无据可查,但他与温州却颇有渊源。

1946年,他入职《东南日报》时,当时的总编辑汪远涵就是温州人。

汪老先生回忆,虽然只有相处“大约仅一年多光景,可是和我却有缘分”。

还有金庸妹夫也温州人。

曹时中,瑞安市塘下镇场桥人,国际著名建筑结构专家和建筑“纠偏大师”,他的妻子就是金庸亲妹妹查良璇。

汪远涵(1912—2006),笔名越闲,中国一代新闻人,他的宅第位于市区县前头。1924年师从何辅干学习英文,1931年进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师从谢六逸、王季思、曹聚仁、赵景深等。

两人回忆曾在杭州天香楼喝陈年花雕

日本投降,《东南日报》的“云和版”回杭州继续出版,“南平版”迁到上海,作为总社,胡健中亲自主持,陈向平主编“长春”副刊。杭州本是《东南日报》的发源地,这时却成了分社。查良镛在金华版和南平版发表过三篇文章,得到陈向平的赏识。

陈向平向杭州《东南日报》总编辑汪远涵推荐了查良镛。汪是浙江温州人,圆脸,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毕业于复旦大学,1939年在金华和陈向平一同进《东南日报》,从编辑到编辑主任,一路做到总编辑。

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浙江省档案馆供图

1946年11月,查良镛正式进入杭州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说是外勤记者,实际上是负责收听英语国际新闻广播,翻译、编写国际新闻稿。为了直接收听和翻译“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消息。

青年金庸。浙江省档案馆供图

汪远涵说,查良镛初来编辑部,报馆听说他的英语水平相当高,就请他负责收听外国电台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的英语广播,择其可用的译出来,偶尔也会选一些英文报上的短文请他移译备用。他一接手马上动笔译好交卷,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

汪远涵记得他还编过一个副刊专栏“咪咪博士答客问”。在多年的音信隔绝之后,1988年,他给汪写信,重提旧事:“承不以浅薄见弃,遽授以编辑一版幽默副刊,我以咪咪博士之笔名与读者嘻嘻哈哈。相隔四十年,往事仍如在目前。”

汪远涵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认为他行文流利,下笔似不假思索,虽然他在《东南日报》工作时间不长,“大约仅一年多光景,可是和我却有缘分”。

他们曾同在杭州天香楼喝陈年花雕,以鲥鱼佐酒,所以四十年后查良镛给汪的信中说:“记得吾公喜食鲥鱼,鲥鱼初上市时,辄先尝鲜。现在香港食此鱼时,每每忆及。”在他眼中,汪是个好好先生,谦和平易。1993年他说到自己怀念的新闻人,其中就有汪远涵。

1946年,金庸辞去东南日报社工作,到上海东吴法学院学习。汪老先生挽留未果,两人暂断音讯。

金庸在《东南日报》供职时的辞呈

而汪老先生从温州师范学院退休后,住在市区。1986年他写信给金庸,金庸在香港收到信后,复信给汪老。一段日子后,两人未能保持联系,当时汪老先生一直希望能再与金庸取得联系。

15年前金庸与汪先生恢复联系

2003年7月一天晚上,金庸和92岁的汪远涵老先生恢复联系。

当天,金庸在杭州剧院举行现场演讲活动。汪老先生得知消息,修书一封并附近照一张,通过媒体记者转交金庸。汪老先生在信中写道:晚年逢盛世,不觉衰老。今夏此间干旱灼人,人们盼望云霓之心,与弟想念老兄之情,颇为相似。

当晚,金庸见到汪老先生的信后,非常高兴。据媒体报道,金庸说:“真的吗?有他的电话吗?他当年对我很好,很照顾,他来不方便,我去温州看他好了。”金庸收信后,考虑到汪老先生年事已高,没有马上打电话给汪老先生。

金庸的亲妹夫是温州瑞安人

曹时中,瑞安市塘下镇场桥人,国际著名建筑结构专家和建筑“纠偏大师”。曾任浙江省建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土木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高中毕业时,二哥在台湾打工,为使兄弟俩有个照应,曹时中去了台湾。18岁考进台湾大学。不久,传来家乡解放的喜讯,1949年7月,他躲进油桶里,乘船回到祖国大陆。

回到大陆后,曹时中考进浙江大学,学校全免了他的学杂、食宿费。1952年,浙大土木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建筑设计院。

爱妻查良璇出身海宁名门,她的二哥查良镛即金庸。曹又是台大学生,被怀疑成“港台敌特”。

上世纪50-90年代,曹时中承担了多处重点工程的设计,如杭州饭店小礼堂、省体育馆等设计工作。在设计省体育馆80米大跨度悬索屋顶中,采用新技术,创新了世界大跨度屋顶用钢量最少的纪录,此举在国内建筑界引起轰动。

曹时中(右)夫妻和金庸的合影

曹时中先生是位很有个性的建筑纠偏专家,说话率直、率真。有句老话说过,“纠枉必须过正”,也许正因他的个性成全了他的纠偏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庸先生时常从香港回到内地,总要到小妹良璇家看看。他与曹时中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金庸先生对于妹夫一家的生活状况很关心。

陪伴在我们身边

整个少年时光的金庸先生

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谢幕

这一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儿女情长今犹在

江湖侠骨已无多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原标题《“一代大侠”离世,世间再无江湖。这两位温州人与金庸关系非同一般……》,编辑 王艳琼)